簡介
曾參加中國第15次(1998-1999年)、第21次(2004-2005年)、第24次(2007-2008年)和第29次(2012-2013年)南極考察,2003年11月-2004年8月在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做訪問學者(客座副研究員),2006年2月-2006年5月在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做訪問學者,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造山過程的岩石學記錄,主要研究區域是國際矚目的以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為特徵的桐柏-大別造山帶和以高溫/超高溫變質作用為特徵的東南極普里茲造山帶,在桐柏-大別高壓/超高壓岩石的熱結構、保存與剝露機制、增生-碰撞過程以及東南極麻粒岩演化、多期構造熱事件識別、岡瓦納超大陸拼合過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曾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7項,在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60篇,合著專著4部。
專業
岩石學
研究方向
變質地質學
2002年榮獲第一批國土資源部“創新人才工程”百人計畫資助。
研究課題
東南極格羅夫山高級變質與侵入雜岩:對格林威爾和泛非構造事件的制約
一、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通過對高溫麻粒岩變質條件的精確確定、花崗質岩石的地球化學示蹤、典型岩石類型的同位素定年來限定格羅夫山地區格林威爾和泛非兩次構造熱事件的性質,並通過區域對比來重建東南極地盾從新元古到早古生代的構造發展過程。
二、主要內容
(1)全面收集東南極地盾以及相關岡瓦納大陸的構造、岩石、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代學資料;(2)以路線地質調查為基礎的野外調研,調查重點為格羅夫山北部未開展地質考察的區域;(3)高精度的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礦物化學分析;(4)東南極地盾以花崗質岩石為主要對象的綜合性對比研究。 三、創新與科學意義
(1)東南極泛非期變質作用的峰期溫度到底有多高(2)格林威爾與泛非期花崗質岩石各侵位於何種構造背景(3)格林威爾與泛非構造熱事件的性質及其對東岡瓦納古陸重建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