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記(方誌早期編纂形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地記dì jì,專門記載地方的山川風土、物產、人物等情況的著作,又稱“記”、“傳”、“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記
  • 釋義:有關地理的記
  • 類型:山川風土、物產、人物
  • 來源:中國方誌
詳細解釋,歷史沿革,

詳細解釋

它是中國方誌早期的主要編纂形式,內容單一,文字簡略,也無一定體例,一般不附圖。它與地圖合為一體,形成圖經。圖經逐漸取代地記,到隋、唐時期成為志書的主要形式。
宋·曾鞏《南軒記》:“下至兵權曆法,星官藥工,山農野圃,方言地記,佛老所傳,吾悉得於此。”據清人何焯義門讀書記》,“藥”應為“樂”。

歷史沿革

地記在中國主要流行於公元1~6世紀的東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隋、 唐、 宋時期時有出現,但已不是志書的主要形式。現知最早的地記是東漢初的《南陽風俗傳》,現存最早以“記”命名的是三國時期譙周的《三巴記》。至今有書目可查或有輯本的地記為:晉《吳郡記》、《珠崖傳》、《鄴中記》(2卷),劉宋《吳興記》(3卷)、《荊州記》(3卷),以及《雍州記》(6卷)等。專記風俗、人物、職官、氏族、藝文、水道和物產等某一項的地記,有《陳留風俗傳》(3卷)、《益都耆舊傳》(14卷)、 《漢水記》(5卷)和《交州異物志》等。其輯本多見於清代《漢唐地理書鈔》、《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和《麓山精舍叢書》中。《隋書·經籍志》載“地記二百五十二卷”。(朱士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