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角村位於雲南省楚雄姚安縣棟川鎮,地處鎮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 公里,到鎮的道路為柏油路(原老南京公路),交通方便,距縣城4公里。東鄰馬草地村,南鄰長壽村 ,西面、北面與龍崗村相連。轄2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374戶,有鄉村人口5432人,其中農業人口 5350 人,勞動力339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03人。 全村國土面積5.45平方公里,海拔1870米,年平均氣溫 15.9 ℃,年降水量 646.12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4670 畝,人均耕地 0.86畝,林地2456畝。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4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34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一、二產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角村
- 省份:雲南省
- 人口:5243人
- 面積:5.45平方公里
概況,氣候及經濟狀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棟川鎮,地處鎮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 公里,到鎮的道路為柏油路(原老南京公路),交通方便,距縣城4公里。東鄰馬草地村,南鄰長壽村 ,西面、北面與龍崗村相連。轄2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306戶,有鄉村人口5243人,其中農業人口 5180 人,勞動力336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959人。
氣候及經濟狀況
全村國土面積5.45平方公里,海拔1870米,年平均氣溫 15.9 ℃,年降水量 646.12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4676 畝,人均耕地 .89畝,林地2456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958.92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84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一、二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670畝,均為水田,人均耕地0.86畝,主要種植糧食、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45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4畝,主要種植蠶桑等經濟林;水面面積35 畝,其中養殖面積29畝;其他面積1008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1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352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1352戶通電,有98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7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1.6%和8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6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98戶分別占總數的89%和73.8%。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原老南京公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原老南京公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拖拉機43輛,機車49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670 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4133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8畝。
到2011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3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1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61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4個自然村還存在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13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5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86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原老南京公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原老南京公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拖拉機43輛,機車49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670 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4133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8畝。
到2011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3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1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61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4個自然村還存在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13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5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86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10萬元,占總收入的42%;畜牧業收入1893萬元,占總收入的4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4429頭,肉牛4046頭;漁業收入9.6萬元,占總收入的0.2%;林業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0.16 %;第二、三產業收入1349萬元,占總收入的30.21 %;工資性收入357萬元,占總收入的8.86%。農民人均純收入3494元,農民收入以第一、二產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784人,占勞動力的50.87%,在省內務工1267人,到省外務工51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一產業(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1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00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4.76%。該村正在發水稻、烤菸特色種植,計畫大力發展蠶桑種植和肉牛養殖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74 戶,共鄉村人口5432人,其中男性2755人,女性2684人。其中農業人口5350人,勞動力3392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回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回族464人,彝族125人。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980人,占人口總數的18.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103人,參合率91.4%;享受低保 177人。革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1.5 公里。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2 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2 所,校舍建築面積 9738.20平方米,擁有教師23人,在校學生572 人,距離鎮中學1.5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37人,其中小學生567人,中學生270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4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4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322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836.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675.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年末集體總收入31.2萬元,有固定資產60.89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8.8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財務收支和村內重大事項。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黨支部 6個,下設1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59人,少數民族黨員 12人,其中男黨員126人、女黨員33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22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 7 個,共有團員 146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22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 7 個,共有團員 146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廣大村民思想解放不夠,科技意識淡薄。
二、大部分自然村基礎設施薄弱,一是到目前為止仍還有4個自然村未通自來水,有837戶飲用井水,還存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4%。二是村莊道路未硬化,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級大的不便。三是農田水利設施差,排灌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一、以赤雲莊民族團結示範村的發展為龍頭,結合各自然村的村情,加強村民的科技培訓,提高村民的科技意識,解放思想,轉孌觀念,繼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培強做大優質糧食、烤菸、蠶桑、畜牧、蔬菜五大支柱產業。
二、積級爭取上級支持,加強本村農業、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動全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廣大村民思想解放不夠,科技意識淡薄。
二、大部分自然村基礎設施薄弱,一是到目前為止仍還有4個自然村未通自來水,有837戶飲用井水,還存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4%。二是村莊道路未硬化,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級大的不便。三是農田水利設施差,排灌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一、以赤雲莊民族團結示範村的發展為龍頭,結合各自然村的村情,加強村民的科技培訓,提高村民的科技意識,解放思想,轉孌觀念,繼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培強做大優質糧食、烤菸、蠶桑、畜牧、蔬菜五大支柱產業。
二、積級爭取上級支持,加強本村農業、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動全村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