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裂現象

地裂現象

地裂現象是由構造與非構造運動等多種原因產生的中、小型地表裂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裂現象
  • 外文名:fracture phenomenon
  • 學科:活動構造與新構造學
  • 詞性:名稱
  • 原因:構造與非構造運動
  • 頻寬:數毫米至幾十厘米
地裂縫,地裂縫形成,地裂歷史影響,

地裂縫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由構造活動產生的地裂縫,這是一種發育於地表的、活動的破裂構造形式。在強烈地震區,常常出現地裂現象(表現為地裂縫、地面鼓包等),其排列具一定的規律,如呈雁行式、直線狀、鋸齒狀、弧形及其他幾何形態,或由一系列地裂縫組成地裂帶。

地裂縫形成

地裂縫絕大多數發生在第四紀鬆散沉積層中,在基岩裸露區較少見。一般長十餘米至數百米,寬數毫米至數十厘米,深達數米。一般為張性裂縫,少數可看到裂縫兩側有位移量不大的位錯,但強烈地震形成的地表裂縫則往往出現顯著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構造活動產生的地裂帶的展布方向,常受活動斷裂的控制而與其走向一致,不受土質地貌水文氣候條件的限制,並具有同一方向的地裂在大範圍內形態相似和不同方向的地裂可組合配套等特點,反映了它們是在一定的區域應力場作用下的產物。例如,中國大別山北麓有3個大體呈東西向的地裂縫密集帶,每頻寬15~20千米;淮河流域地裂方向以北東向為主;山東則以北西向、北北東向者為多。

地裂歷史影響

在強震發生時,地裂現象最清楚,隨後地裂縫的寬度和深度都逐漸縮小,以至消失。一些特殊的地區(如中亞)也可保存數百年之久。有些人試圖根據保存下來的地裂現象研究歷史時期的地震情況。非構造因素形成的地裂縫則往往受土質、地形、水文和氣候等條件的影響,有的則沿河道沉積分布。形成巨型大陸裂谷或/和大型地塹的現象。板塊學說認為巨型、大型地裂現象出現在大陸板塊裂解的部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