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蕨(拉丁學名:Tectaria zeilanica (Houtt.) Sledge)是三叉蕨科、三叉蕨屬小型土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20厘米。根狀莖纖細,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膜質,褐棕色並稍有光澤。葉疏生,不育葉葉柄纖細,暗禾稈色,上面有淺溝,能育葉葉柄下部疏被鱗片,葉二型,不育葉三角橢圓形,先端鈍圓,羽片對生,平展,有短柄,三角形,羽片三叉,頂生羽片線形,側生羽片對生,有短柄,線形,葉脈聯結成近六角形網眼,葉紙質,乾後褐色,孢子囊匯合成線形,無囊群蓋。
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也分布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模里西斯和玻里尼西亞等熱帶地區。生長在海拔300-1000米的林下或溪旁疏陰潮濕的地上或岩石上。
地耳蕨的根狀莖或全草入藥。味微苦、澀,性涼。歸小腸經。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痢疾,小兒泄瀉,淋濁,便血。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生長習性
- 孢子萌發:15天左右,孢子吸水膨脹,孢子內充滿一個巨大的油滴,在裂縫處開始萌發,萌發出兩個細胞,較大的一個是原葉體母細胞,另一個較小的細胞是假根,萌發的初生假根和原葉體母細胞成鈍角,孢子萌發類型為向心型。
- 絲狀體:原葉體細胞繼續生長,生長為2-5個絲狀體細胞,直徑約為39.2-52.3微米,絲狀體細胞圓桶狀,絲狀體有時呈兩列生長,在先端細胞上開始兩次斜分裂,分裂後形成倒三角型的頂端細胞。
- 片狀體:楔形細胞不斷向兩端或呈兩列分裂,形成長條狀或長方形的片狀體,底端有營養繁殖的趨勢。原葉體:在這個階段,多細胞的分生組織出現,原葉體形成了兩側對稱的心臟型,在此階段,原葉體邊緣有毛狀體出現,為單細胞乳突狀毛狀體,底部仍保持有單列細胞,有營養繁殖的趨勢。
- 成熟原葉體:65天左右,原葉體成熟。原葉體呈兩側對稱的心臟型,橫軸為1.05-1.3毫米。縱軸為0.72-0.9毫米,橫軸稍長於縱軸。原葉體兩翼平展,假根分布在底部,假根直徑約為6.7-14.3微米,原葉體的發育方式為三叉蕨型,原葉體表面充滿葉綠體,葉綠體近圓形。
- 性器官:頸卵器分布在原葉體表面,生長點下方,側面觀為長方形,成熟時頸卵器打開,呈打開狀態,頂面觀呈矩圓形,頸卵器高約為76.3-85.2微米,直徑約為42.4-51.3微米,頸卵器老化時呈黃褐色。精子器有時存在假根叢中,頂面觀呈圓形,直徑約為76.3-85.2微米。
- 毛狀體:毛狀體有三種類型:①單細胞乳突狀毛狀體:基部不膨大,長約34.2-51.1微米,直徑約24.3-35.6微米,分布在原葉體邊緣及表面;②多細胞乳突狀毛狀體:分布在生長點下方,呈乳突狀,有2-3層細胞;③二叉分支毛狀體:數量很少,分布在原葉體表面,毛狀體的柄部有2或3個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