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環境

地緣環境

地緣環境,別稱地緣政治,是1897年F.拉采爾提出的國防安全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緣環境
  • 外文名:geopolitics
  • 又稱:地緣政治
  • 提出時間:1897年
  • 提出者:F.拉采爾
地緣環境認識我國的國防安全問題,要從我國的總體安全的需求、現實或潛在對手的戰略利益及對華政策、我國的地緣環境和與將來入侵者的力量對比等各個方面,搞清楚我國安全利益表現什麼地方,正確分析這些安全利益對我國的國防安全戰略提出哪些要求。
從國防安全的角度看,我國所處的地緣環境,有許多不利之處。因此,積極地創造一個有利於我國安全的地緣環境,是我國長期追求的安全利益。
我國與世界上某些軍事強國或具有軍事潛力的強國相鄰近。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上看,這種鄰近,必然會發生更多的利益交叉或重疊,使誘發利益分歧甚至衝突的可能性增多。從軍事空間的角度上看,這種鄰近,使我國位於這些國家軍事實力有效打擊的範圍之內,或者說,感受到的軍事壓力更為直接,更加明顯。我國的北面是俄羅斯。兩國的邊界很長,構成了世界兩個大國之間最大的接觸面。與過去不同,這一接觸面的穩定與否,將不是靠意識形態方面的共識或分歧,而主要是靠經濟、安全方面的利益。就是說,兩國間的安全關係主要不再是靠情感,而是靠互利。在這種情況下,有的西方人士指出,兩國安全從根本上說,不是對方的強大,而是對方的衰弱。如今俄羅斯,其力量自然不能再同往日的蘇聯相比,但其軍事實力尤其是戰略攻擊的實力以及強大的國防潛力,仍然居於世界強國之列,不可小視。我國與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美國隔洋相望。鑒於美國具有全球性的軍事打擊能力和全球範圍的軍事存在,我國在與美國發生利益衝突時,會明顯感到美國的軍事威脅近在咫尺。在我國的東面,是在歷史上曾經侵占過我國大片領土的日本。儘管日本尚不具備對我國的軍事進攻能力,但日本投入的占世界第二位的軍費數額、現擁有的現代化的空中和海上作戰平台、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成為有核國家的國防技術以及最近加強的日美軍事合作同盟關係,都對我國構成了極大的潛在威脅。由於歷史和特殊的地緣關係,中日關係上某種程度的敏感性,使這種潛在的威脅更加受到我國政府的關注。位於我國西南方向的印度,其軍事實力並不比我國差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過了我國。從安全環境設計的理想目標上看,印度恐怕不會放棄在中印之間製造一個緩衝地區的戰略嘗試。這些都會使我國對這個相鄰的亞洲大國保持一定的警惕。我國從自己和平共處的原則出發,不會把周邊大國視為敵人。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主流,合作與對話的方式在國家安全關係中的作用增強,我國主張將各種軍事威脅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主張化敵為友。我國當然不會簡單地將擁有一定軍事實力的國家視為敵人。但是,這種軍事實力是客觀存在的,或許這種軍事實力不一定會對我國產生威脅,不一定導致敵對關係的形成,但我國所處的強國環繞以及它們有效攻擊的地緣環境,不能不使我國感到一種戰略上的壓力,不能不使我國在安全戰略運籌中四面環顧,小心翼翼。
這種與數個大國相鄰的地緣環境,使我國始終處在一個"多邊"或"數角"的關係之中,處在一種隨時有可能被包圍或被部分包圍的不利態勢之中。對此,美國《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對安全的尋求》的作者有比較深刻的看法。他們認為:"東南亞和南亞是不同的地區,各有各的戰略特點。東南亞又分為兩個不同的戰略區域--印度支那和東協國家。當另一個大國控制東南亞或南亞時,它的存在便威脅到中國。當同一個大國在東南亞也有強大的存在時,中國便實際上處於戰略上被包圍的狀態。"這是我國戰略環境的脆弱性一面。我國歷史上的戰略對抗都是圍繞打破這一包圍而進行的。
除了與一些大國相鄰之外,我國還與許多小國相鄰。這些國家包括:朝鮮、越南、寮國、緬甸、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蒙古,以及隔海相鄰的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一般說來,這些小國家不會對我國安全利益構成根本性的威脅,甚至有可能成為有利於我國安全的緩衝地區。但也不能不看到,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小國家與我國的聯繫,以及這些小國家之間的聯繫,是比較鬆散的,其各自的獨立性更為突出。如一些國際關係學者所說,中國位於亞洲的中心,是一個大國,周圍則是一些較小、獨立、自信的國家,它們在民族上和意識形態上大多不同於中國,對中國一直存在著猜疑,對中國力量的崛起存有戒心。這種特性,使得有些國家很容易被一些大國或國際政治、宗教勢力所利用,成為威脅我國安全的"跳板"。
從周邊的地緣條件來看,我國是一個難於防禦的國家。這可以從我國在近代歷史上屢屢遭受外敵入侵的事實得到說明。它的海岸線漫長,易遭到敵人的海上入侵。它的陸地邊界多在高山、荒漠地區,氣候惡劣,居民稀少,難於部署兵力進行有效防衛。另外,我國發達地區多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使其要害部位過於暴露,增大了對外敵空中或海上攻擊的防禦難度。這些條件以及上面談到的周邊國家的條件,使我國的國防具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在通常情況下,不可能像一些大國那樣,將入侵之敵阻於邊境之外進行決戰,也無法指望周圍的地緣條件提供更多的安全螢幕護。
從整個全球的地緣情況來分析,國際空間劃分出各種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等勢力範圍。在這些勢力範圍的邊緣地帶,是勢力利益交匯、矛盾交織和影響重疊的區域,從而成為衝突多發和局勢不穩的區域。我國雖然位於亞洲的中心,但從上述勢力範圍的分布範圍來看,卻多處於他們交匯的邊緣位置上。世界大的政治集團,在我國周圍劃出了自己的利益邊界;世界大的經濟集團,都試圖在亞洲經濟騰飛的機遇中發展自己的利益;許多人在進行東、西方文化區分時,把我國視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均在我國的周邊國家,在我國的國內地區擁有自己眾多的信徒;我國的周圍分布著許多不同的民族,並且這些民族與我國的許多少數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聯繫。於是,我國所處的這種地緣環境使其無法超脫於許多國際性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爭端之外。當這些爭端誘發出領土、主權、資源、生存等根本性的利益衝突時,我國不能不比別的大國更多地顧及自己的安全利益。
關於我國地緣環境的特點及其相對薄弱性的一面,有的美國學者在與美國的地緣環境比較中做了總結。他們談到:"美國與亞洲和歐洲遠隔重洋,與美國毗鄰的兩個國家比美國弱得多,而且是它的盟邦。中國則是位於亞洲的中心,周圍有一批強大的對手和潛在的敵人。美國擁有技術先進的工業經濟,人口疏散在肥沃的農業平原,生產的糧食多得本國人口吃不了,而中國的人口卻龐大得多,其中大多數是擁擠在靠近海岸線、僅占它領土22%的地方。人口的增長使糧食供應受到的壓力達到極限,而大部分的領土卻是人煙稀少的山地和荒漠。""美國的位置使它幾乎不會受到外敵的軍事入侵,中國的位置卻使它千百年來屢遭侵犯。美國的安全問題是在國外,中國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則在它的邊界線上和邊境之內。美國軍隊是在遠離國土千萬里之外的世界各地巡邏,中國軍隊操心的卻是抗禦入侵和壓制國內的動亂。近年來的全球事態發展--冷戰結束,蘇聯解體,聯合國維持和平作用增強,文化和經濟力量的重要性升高,世界市場日趨一體化,亞洲出現了若干個強國和國家集團--這一切都加強了美國對世界各地施加影響的能力。同樣的這些事態發展卻使中國近50年來藉以保護自身安全的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長城出現了缺口。""如果說中國是一個資產豐厚的新興強國,那么,它同時也是一個易受攻擊的強國,即使它想要實行擴張或侵略,它也沒有機會那樣做。它的地理位置迫使它關注於捍衛自己的領土完整和抗禦外敵,而它的潛在敵手既多又強大,而且就在它附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