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結構、演化和動力學》是一本圖書,作者是張有學等編
基本介紹
- ISBN:9787040106473
- 作者:張有學等編
- 出版時間:2002年4月
- 頁數:336 頁
- 定價:49.0
- 裝幀:平裝
《地球的結構、演化和動力學》是一本圖書,作者是張有學等編
《地球的結構演化和動力學》是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有學。該書介紹了地球的結構、演化和動力學的一些前沿研究方向和進展。內容簡介《地球的結構演化和動力學》主要內容包括:地震成像原理及其在研究地球內部結構...
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殼(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主要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內部結構 當地殼岩石發生斷裂錯動時,會產生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當於10萬顆普通的核子彈爆炸...
1.4.4 核心的成分和結構 1.5 地球的非對稱性 1.5.1 地球的構造系統 1.5.2 地球的非對稱性 1.5.3 地球非對稱性的新證據 1.5.4 地球非對稱性的動力學解釋 1.6 地球構造運動力源的一些學說 1.6.1 概述 1.6.2 地球收縮說 1.6.3 地球膨脹說 1.6.4 地球脈動說 1.6.5 ...
–瓦爾(J.Wahr)理論,以一定的地球模型為基礎,用連續介質力學的方法,以整個地球為對象,統一研究了地球章動、固體潮及地球內波。這一理論的系統性較好,結果也符合實際。隨著實測和計算技術的發展,數學、力學理論的不斷前進,反演問題的精度將日益提高。地球動力學在闡明地球結構的形成和演化上將起更大的作用。
地球內部的構造和物理性質,地球內部具有分層結構,其物理性質在徑向和橫向上都有變化。由於地球內部是不能直接觀測的,而且電磁波在地球表層的衰減很快,鑽孔的深度又太淺,所以從前有關地球內部的知識多是間接得來的。例如,根據天文學得知的地球質量和大地測量所得的地球形狀,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克/厘米...
《地球動力系統及演化》是2013年5月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瑤琪、章大港。內容簡介 《地球動力系統及演化》主要介紹了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物理性質及各圈層的化學組成和礦物組成,地幔對流理論與板塊運行及其數值模擬,地幔熱點與熱柱,地幔的地球化學演化,地核流體及其特徵,地磁場的產生及極性,地核的熱...
《地球動力學(固體地球物理學)》共6章,論述和分析了岩石和礦物的力學性質、地球的結構和組成、岩石圈的應力狀態、地球內部的熱、重力、地幔流動,以及板塊構造學基本概念等內容。作者簡介 白武明,地球物理研究員,博士導師,陝北清澗人,農曆已未年(1955)臘月25日出生於西安。少年時光是在楊陵度過。在張家崗國小...
近年來地幔柱理論的發展,也使得固體地球的深部活動與表層現象的垂向聯繫更為緊密;(2)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提高了獲取數據(資料)的能力。地球物質成分分析精度的快速提高,增強了我們對地球物質組成及演化時間維的約束能力;地震技術用於層析成像,遙感技術及衛星對地球和鄰近星體的觀測,加深了我們對地球結構的理解;GIS...
但若從演化角度看,如果一個系統的所有狀態在所有條件下都是穩定的,它就沒有變化、發展、創新的可能。只有原來的狀態、結構、行為模式在一定條件下失去穩定性,系統才可能向新的結構、狀態、行為模型演化,即系統有發展創新的可能。所以,不穩定性在地球系統演化理論中具有非常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但穩定是發展的...
這些研究成果對深化地球內部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深層動力過程乃至地球內部結構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書目錄 向科學強國邁進中的地球物理學基礎研究和創新理念 慶賀滕吉文院士從事地球物理學研究五十周年 大陸碰撞及中國大陸應力場的穩定性 永葆青春探索地球心靈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和動力學 華北東部地幔亞熱柱的成礦作用研究 ...
它從大陸尺度研究大陸形成演化和動力學機制等基本問題,其核心是把大陸作為一個獨立的動力學系統來研究,它通過研究大陸形成過程和演化歷史等各種基本問題,來闡明大陸與整個地球系統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簡介 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於已經獲得的資料表明大陸與大洋岩石圈乃至上地幔的結構不同。大陸岩石圈的生成、保存和消失...
將地球作為旋轉天體的一員,從天體運動的規律及關係出發,以地球自轉速度變化為核心,研究了八種全球構造應力場主化的周期性,分別得出了八 種全球構造應力場長周期和短周期演變的以此周期演化規律研究了八種不同主方向應力場周期演化對先存構造的造山帶和盆地形成演化聯繫起來,討論了盆地的發生、發展過程。力場研究...
主要內容包括:季節性積雪區融雪的同位素演化及其對水文化學研究的意義;地殼與上地幔內粘彈性應力變化在地震觸發中的作用;爆發式火山噴發和湖泊噴發的機理和動力學:亞洲新生代大陸構造演化史的初步綜合回顧;印度一亞歐板塊碰撞是否引起了亞洲大陸下的地幔橫向擠出?利用全球地震層析成像研究熱點和地幔熱柱的深部結構及...
《中國大陸中-新生代構造演化與動力學分析》是201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樹文等。內容簡介 本書為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SinoProbe)第八項目“大陸地殼的結構框架與演化探討”課題研究的成果總結。作者以我國華南、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為例,通過野外地表地質調查與精細構造解析、古地磁分析、地球化學...
該文以“活動論”和階段論的觀點,採用構造解析方法,對中國中新生代盆地動力統論述,將構造樣式這一概念套用於油氣構造分析。 主要成果:1.以地球動力學力基礎將世界含油氣盆地分類為四種構造環境:壓縮環境、扭動環境和重力環境,並進一步按地殼結構及大地構造位置類,這對我國油氣資源評價有一定實際意義。 2...
大地構造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歷史分析法與動力分析法相結合。由於不同作者研究的側重點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大地構造學派。歷史發展 大地構造學是地球科學中最為活躍的分支學科,自18世紀美國地質學家霍爾(Hall,1859)和丹納(Dana,1883)提出槽台說以來,關於地球的結構、組成、演化規律的探討始終在地質學領域中占主導...
全球板塊構造是用板塊構造學說對整個地球地質結構進行劃分的一種模式。現代全球構造特彆強調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若干個相對堅硬的板塊所組成,板塊核部由相對穩定的地塊(克拉通)構成,板塊之間有特徵的板塊縫合帶構成板塊邊界。板塊的劃分有多種,1%7年Mckencie等將全球劃分為:I.阿拉伯板塊;n.歐亞板塊;HI.科科斯...
Geophysics,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學”。地球物理研究地球以及大氣層的結構和特徵,內容包括地球的形狀、引力場和磁場、地球動力學、地球內部結構、地球成分和構造、大氣層、電離層、地球磁層和日地的關係。名詞釋義 Geophysics explores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Earth ...
1.周緣前陸盆地(periphercal foreland basin):是由於陸—陸碰撞,在俯衝板塊上產生的擾曲盆地,常由被動大陸邊緣裂谷盆地演化而來。盆地充填具有雙層結構:早期為復理石前陸盆地,堆積厚度巨大,發育有較大潛力的烴源岩系,後期為火山磨拉石盆地。除周緣前陸盆地以外還有弧後前陸盆地、陸內前陸盆地、走滑前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