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態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又被稱為“生態越界日”或“生態負債日”,是指地球當天進入了本年度生態赤字狀態,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總量。
“地球生態超載日”的概念由GFN及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提出,2012年8月23起開始設立,其理論基礎是“生態足跡分析”法。
2016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為2016年8月8日,比2015年提前5天,這意味著2016年度剩下的4個多月里人類將背上更加沉重的生態欠債、更多透支地球的生態產品和服務。美國環保組織“全球生態足跡網路”(GFN)測算,約從1970年起,人類對自然的索取開始超越地球生態的臨界點。過去數十年的趨勢顯示,幾乎每隔10年,這一天的到來會提前一個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球生態超載日
- 外文名:earth overshoot day
- 別稱:生態越界日
- 意義:提高人們對生態“超支”的認識
設立背景,計算方法,歷年時間,主要影響,發展趨勢,挽救措施,
設立背景
“地球生態超載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合作夥伴,國際民間組織“全球足跡網路”發起,旨在提高人們對生態“超支”的認識,鼓勵大家積極採取可持續的行動。根據測算,1993年的地球超載日為10月22日,2013年的地球超載日是8月20日,足足比20年前提前了兩個月有餘。
計算方法
地球生態超載日是人類在一年之內生態資源開始入不敷出的時間指標。通過對時間和資源消耗走勢的粗略估算,地球超載日以近科學的方法測算出人類對生態資源和生態服務的需求(支出)和地球的生態承載力(收入)兩者之間的差值。
“就像銀行對賬單可以追蹤收入與支出一樣,‘全球足跡網路’也能追蹤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生態服務的需求和支出。”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生態足跡項目經理陳波平解釋全球足跡網路對生態總量的監測情況,而這一追蹤數據顯示的情況十分嚴峻。的“全球足跡網路”總部設於美國,計算出在2013年近八個月的時間裡,人類所需要的可再生資源和二氧化碳封存量超過了地球在2013年內所能產生的資源量。
一個人的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是考慮由該人在某一年所有的生物材料消耗,所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這些材料和排放需求的生態生產力的領域,如耕地種植土豆,森林固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累加所有這些材料和廢物,然後單獨換算成相等數目的全球公頃。
歷年時間
在1961年,人類一年只消耗大約2/3的地球年度可再生資源,大多數國家還有生態盈餘。然而全球消費及人口數量都在增長。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求超過了地球資源再生的能力,這一情況就是生態超載。
約從1970年起,人類對自然的索取開始超越地球生態的臨界點。1994年的地球超載日為10月22日,2003年,提前到了9月20日。
2015年8月12日是“地球超載日”:在這一時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生產和再生自然資源的能力。
2016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為8月8日,比2015年提前5天,這意味著本年度剩下的4個多月里人類將背上更加沉重的生態欠債、更多透支地球的生態產品和服務。
2018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為8月1日,212天用完2018年份額。
主要影響
2012年的《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人類每年消耗著1.5個地球的生態資源,並且到2050年之前將達到2個地球。在生態系統開始退化並可能崩潰之前,生態超載只能維持有限的時間。
生態超載的一個主要影響是氣候變化。由於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吸收能力。生態超載也會導致森林萎縮、漁業資源衰退、土地退化、淡水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日益喪失。地球還有可能恢復到“收支平衡”嗎?WWF認為,推廣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是當務之急,因為人類對生態的影響一半以上來自碳排放,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燒。WWF中國首席項目總監李琳博士指出,中國人需儘快改變消費模式,減少浪費、選擇符合生態環境可持續標準的產品。
並不是所有國家消耗的生態資源都超出其生態系統的提供能力,但即使是“生態債權國”的資源儲備也在隨時間而縮減。巴西擁有最大的生態資源儲備,但這些資源正逐步受到侵蝕。澳大利亞的資源儲備同樣在迅速流失。馬達加斯加和印度尼西亞也因為自然保護區的縮小而面臨生物多樣性的急劇減少。
發展趨勢
GFN說,為滿足全球人口的需求,目前需要大約1.6個地球的面積和生態資源。而如果按現有趨勢繼續發展,到2030年以後“我們要兩個地球才夠”。
如果全球碳排放總量能在2030年前減少30%,超載日將有望被延後整整一個月。
挽救措施
通過改用清潔、充足的可再生資源(如大陽能、風能等),能夠戰勝吞噬海洋與森林、污染空氣的污染排放物,以緩解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
溫室氣體排放和糧食生產是“超載”的首要原因,此外還有氣候變化。作為“回報”,它引發了連鎖反應:氣候變化催生極端天氣,極端天氣又造成糧食安全問題,最終導致政治和社會衝突。
要解決糧食危機有兩個基本戰略——緩解和適應。在前一個戰線上,世界自然基金會正與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商、貿易商、消費者品牌和零售商合作,使糧食生產更有效率,利用更少的土地、水和能源,同時釋放更少的廢物和溫室氣體。
世界自然基金會幫助創建了多種重要大宗商品的標準與認證體系,包括糖、棕櫚油、大豆、野生魚類和養殖魚類。該機構還努力為牛肉建立類似體系。
這些舉措再加上其他努力,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糧食對環境的影響,將“地球超載日”延後,直到我們再次在地球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生活。
作為消費者和地球公民,我們每天做的選擇都能積極影響到我們留給後人的這個世界。個人力所能及的“還債”方式包括:時不時吃一頓素食,因為生產一噸牛肉所需的土地面積是生產同等重量穀物的14倍;節約用電,電力供應產生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量的38%;節約用紙,僅美國每年消耗的紙張就相當於砍掉十億棵樹;上班別開車,美國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自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