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窯分為地上窯和地下窯,主要分布於陝西西北部的永壽縣。該縣距西安85公里,地處關東平原該縣屬貧困縣,地溝窯始於明朝,因當地貧困,無錢蓋房所以在地下挖一個10m*10m*7m的坑,然後在這個坑的內壁四周開洞居住。類似北京的四合院。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漸漸搬到地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溝窯
- 起始時間:明朝
基本介紹,工作系統,工作原理,
基本介紹
目前常見的焙燒磚窯有:輪窯、隧道窯、吊絲窯、開口窯…等。其中:隧道窯現改進有旋轉窯隧道窯、移動隧道窯﹔開口窯分﹕地上開口窯和地下開口窯,地下開口窯又名地溝窯。通俗地說,地溝窯設在地平面以下,有一個連續的長方形和橢圓型窯道,其直段部分為直窯段,轉彎部分為彎窯段但分長方形和橢圓型,窯道內外沒有橫隔牆.與輪窯的區別:不設窯門,不設窯頂,外觀像地下溝渠,故名:地溝窯。窯道內斷面尺寸一般為內高2-2.8m以下,內寬2~10m或以上,如圖所示。
沿整個窯道長度方向的兩條平行窯道之間設有總煙道,每個窯室側牆
下部設有排煙孔(俗稱“哈風”),這種排煙孔設定於外側牆處,稱之為“外哈風”,設轉置於內牆處,稱之為“內哈風’:有的地溝窯設了兩種哈風兼有.有的地溝窯就只設外哈風。在內、外哈風均設的地溝窯中,由於結構上的特點和窯道內橫向里外溫度存在差異的原因,地溝窯在彎窯段的窯室就僅設外哈風。 總煙道和排煙孔之間由地下支煙道相連通,支煙道與總煙道連線處設有鑄鐵風閘。總煙道上設排煙風機,另外也有用地下煙道將總煙道延伸至窯外一側,再通向排煙風機。 上述排煙孔、支煙道、總煙道和排煙風機)設施構成整個排煙系統。在地溝窯焙燒過程中,燃料燃燒後的煙氣即經排煙孔、支煙道流入總煙道,再經排煙風機排空。
工作系統
地溝窯外牆是和地面連在一起的,靠窯室一側一般用磚砌或耐火保溫材料築成,內窯牆厚75~150cm,地溝窯頂由窯拱、填土層和面層組成,總厚度約為0.5-1m,其中窯拱磚厚為0.25-0.37m,上面即用乾粘土充填密實,面層用磚乾法鋪砌,窯拱和窯道內牆一般為普通建築磚,也有採用部分耐火磚砌築以提高砌體耐火等級和質量,延長窯的使用壽命,地溝窯內產品焙燒是通過燃料在其磚垛內部燃燒方式實現的,故在窯頂設定投煤孔(俗稱“火眼”),燃料自投煤孔進入窯內,投煤孔沿窯道長度方向布置若干排,排距為1m,每排一般為3~8個,其橫向間距為0.8~1m左右,投煤孔內淨空尺寸一般為15×15cm。 有些地溝窯還設定有熱利用系統,用以抽取熱空氣和煙氣,供給人工乾燥室或烘乾段烘乾磚坯。熱利用系統包括抽取直接餘熱、間接換熱和高溫煙氣三部分,直接餘熱是窯外空氣進入 冷卻帶被加熱後變成的熱氣體,它直接從冷卻帶經投煤孔抽出;間接換熱是在窯拱的外表面 鋪設換熱管道,通過管道內空氣與窯頂內部蓄熱之間的交換,將冷空氣加熱後抽出;高溫煙氣是直接抽取焙燒帶前部的低濕含量的高溫煙氣。
工作原理
正常焙燒的地溝窯,可分成預熱帶、燒成帶,冷卻帶。磚碼入地溝窯窯後不移動,而各帶隨著連續不斷地裝坯(碼窯),焙燒,出坯(出窯)作業,則沿著環形窯道移動,如圖 所示,燃料自焙燒帶的投煤孔送入窯內後,在坯垛或空隙間進行燃燒,進而產生熱量加熱坯體。 燃料燃燒所需空氣來自冷卻帶,即冷空氣由冷卻帶已打開的窯門進入,向焙燒帶方向流動, 由於對流傳熱的作用,冷空氣被加熱成熱空氣,這部分熱空氣,除部分從冷卻帶的投煤孔溢 出或當窯內設熱利用系統時,有一部分披抽送至於燥室外.其餘部分則進入焙燒帶供燃料燃燒用。燃料燃燒所生成的煙氣繼續向預熱帶方向移動,通過對流、傳導等熱交換,使預熱帶的坯體得到預熱而升溫,從而煙氣溫度則相應逐漸降低,最後經排煙系統排出窯外。為了能使預熱帶維持負壓,使煙氣能向前移動,在預熱帶一般開啟多個排煙風閘,以調節控制煙氣流量。裝坯時,每段窯室用“紙檔”把窯道整個斷面封嚴,當火焰向前移動一段窯室距離時,即應提起預熱帶始端紙擋前一段窯室的風閘,將其紙檔燒掉,同時將靠近焙燒帶的一個風閘關閉,從而各帶均前進一段窯室,配合裝坯、出坯的作業,使地溝窯焙燒即可連續不斷地循環進行。地溝窯按每個部火而言,各帶分布情況大致為:預熱帶20-50m;焙燒帶8-20m;冷卻帶20—30m,裝出坯窯5-20m。在正常生產中,雖然火焰不斷前移(火行速度一般為一晝夜20-70m),使各帶的位置也隨著相應前移,但各帶所占窯室數基本無大變化,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因此,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要求生產管理和操作保證各帶均衡,才能使輪窯得以始終正常運行,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也才能有所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