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學與古生物學研究生華南野外實習指南

《地層學與古生物學研究生華南野外實習指南》是2013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旭、袁訓來。

基本介紹

  • 書名:《地層學與古生物學研究生華南野外實習指南》
  • 作者:陳旭、袁訓來
  • ISBN:978-7-312-03306-3
  • 定價:95.00元
  • 出版時間:013年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圖書簡介,前言,目錄,

基本信息

地層學與古生物學研究生華南野外實習指南
作者:陳旭,袁訓來 主編
圖書詳細信息:
ISBN:978-7-312-03306-3
估價:95.00元
版本:1
裝幀:平裝
預計出版年月:201309

圖書簡介

本書是地層學與古生物學專業研究生野外教學的基礎教材,全書分四個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重點介紹了江蘇寧鎮地區、浙江長興地區、浙贛交界的“三山地區”(江山常山玉山)、皖南地區、湖北宜昌地區等各地質時代的地層和古生物,詳細描述了各斷代的典型地層剖面,對相關地質事件、生物事件以及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最新進展有較全面系統的闡述;第三部分簡要介紹了地質圖的基礎知識以及地質圖的解讀與地層剖面的測制等野外工作方法;第四部分對古生物標本的採集、標本的實驗室分析處理、薄片製作和系統古生物研究基本方法等做了詳細介紹,還對模式標本的概念和種類以及古生物的描述格式及實例等方面做了論述。
本書是廣大研究生導師在多年野外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編寫的,內容豐富,不僅對地層學與古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具有指導意義,同時對地層古生物學的初級工作者以及相關研究人員也具有參考價值。

前言

研究生教學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古生物地層學後備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高校取消了本科階段古生物專業以及許多年輕古生物工作者外流等因素,對古生物地層學後備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研究生的招收和教學造成很大困難,對我國古生物學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我國地大物博,各種類型的地層發育齊全,化石豐富,具有全球獨一無二、得天獨厚的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的研究基礎。因此如何培養和保持一支與國家建設和國際前沿研究相適應的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科技隊伍,如何使我國的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在21世紀持續發展,如何使我國真正成為古生物研究的大國、強國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這一切歸根結底是人才的培養。因此加強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後備人才隊伍建設,抓好研究生教學這一重要環節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是地質學的重要基礎,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地球生物圈層和地球發展史。野外調查是古生物地層工作者從事研究的基礎。前幾年,我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特殊學科點)的支持下,針對研究生和青年古生物地層工作者野外工作經歷少、基礎差等問題,開展了江蘇寧鎮地區、湖北宜昌地區、浙江長興地區以及浙贛交界的“三山地區”等的野外綜合地質教學,旨在使研究生熟悉並掌握野外工作程式和方法,並學會開展生物地層學、生態地層學、岩石地層學、沉積學和構造地質學等相關研究的野外調查方法,著重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獨立開展野外工作的能力。這項工作開展以來,在提高研究生和青年古生物工作者的野外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基於多年來野外教學的實踐,導師和研究生都感到野外現場教學如果配備一套教材,這不僅有利於教與學,也將提高野外教學的效果。本書即是在此基礎上編寫的。
根據以往野外教學的經驗,我們組織導師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本書內容突出了以下三個方面。
(1)寧鎮山脈和浙贛邊境的三山地區是近年來古生代地層研究較充分的地區,三山地區(江山常山玉山)黃泥塘和浙江長興煤山已建立了奧陶系達瑞威爾階、二疊三疊系、二疊系長興階吳家坪階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寧鎮山脈更是我國地質學研究的發源地之一,李毓堯等早在1935年就出版了《寧鎮山脈地質志》,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區域地質志。因此這一地區作為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的研究生實習基地是十分理想的。同樣,三峽(宜昌)地區,自從李四光等(1923)建立了中國第一條系統的地層剖面以來,一直是研究古生代地層和古生物的經典地區。迄今已在該區建立了奧陶系赫南特階和大坪階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顯然這也是本專業研究生最為理想的實習基地之一。因此本教材結合這兩條路線來編寫。
(2)本書加強了地質圖的解讀與地層剖面測制的內容,這是因為目前大學本科階段學生在野外地質填圖和測制地層剖面等方面的訓練較為薄弱,甚至有過於重視“讀英語、操作計算機”的傾向,如不加強這一方面的訓練,將來的研究生就可能會成為“紙上談兵”的“理論家”,而不能解決科研、教學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地質礦產資源部門和科研、教學戰線的中堅力量,正是由於當時的地質教學結合實際,重視實踐,才使他們在以後的工作中得以取得輝煌的成就,這一成功的經驗我們一定要發揚。為此,我們特別增設了地質圖的解讀與地層剖面的測制、古生物標本的採集、分析處理和系統化古生物研究基本方法的內容,大大增強了野外地質工作方法的訓練。
(3)本書在注重野外實踐的同時,對室內和理論研究的方法也給予充分重視。結合寧鎮山脈和三山地區、三峽地區兩條教學基地式的廊帶,本書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地層學與古生物學的最新進展,並對模式標本的概念和種類以及古生物的描述格式及實例等方面做了論述。這些內容對研究生和古生物地層學的初級工作者都具有借鑑作用。
本書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浙江省地質調查院的專家通力合作編寫而成,各章節具體分工如下。
第1篇蘇浙皖地區地層與古生物
1.1:王懌、王向東、張元動;1.2.1:周志毅;1.2.2:廖卓庭;1.2.3—1.2.4:沙金庚;1.2.5:王偉銘、周曉丹;1.3.1:徐洪河;1.3.2—1.3.3:劉陸軍;1.3.4:王玥;1.3.5:沈樹忠;1.3.6:許漢奎;2.1:袁訓來、周傳明;2.2:張元動、曹長群、俞國華;2.3.1:張元動;2.3.2:彭善池;2.3.3:詹仁斌、戎嘉余;2.3.4:祁玉平、王向東。
第2篇三峽地區地層與古生物
3.1—3.2:曹瑞驥;4.1:李國祥;4.2.1:王志浩;4.2.2:周志毅;4.2.3:張遴信;4.2.4—4.2.5:王向東、張鋒;4.2.6:陳金華;5.1—5.2:周傳明、袁訓來;5.3:陳哲;5.4:彭善池;5.5:樊雋軒;5.6:李越;5.7:詹仁斌、戎嘉余;5.8:陳旭;5.9:陳旭、陳秀琴;5.10:王向東、張鋒;5.11:廖卓庭;5.12:周志炎;5.13:王永棟。
第3篇地質圖的解讀與地層剖面測制
許紅根、羅以達。
第4篇化石標本的採集與系統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
8.1.1:張海春、王博;8.1.2:尹磊明;8.2.1:袁文偉;8.2.2:王志浩;8.2.3:王玥;8.2.4:王軍;8.2.5:夏鳳生、王長年、馬俊業;8.2.6:朱懷誠、劉峰;8.2.7:王小娟;9.1—9.3:方宗傑。
由於本書基本按地區、時代和門類等由眾多作者分工編寫而成,因此在各章節的編寫上有較大差異,尤其在參考文獻部分,有些專著(文集)的引用稍有重複,我們在統稿中考慮到作者引用文獻的著重點,因此未做更改,而以析出文獻分別列出。
我們特別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特殊學科點)”的支持,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開展研究生的野外教學和出版該書;同時感謝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本書出版的支持。李一軍、徐放鳴、付強等在出版工作中給予很大幫助,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我們期盼本書的出版對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生的野外實踐有所指導和幫助。
陳 旭 袁訓來
2012年11月8日

目錄

前言(i)
第1篇蘇浙皖地區地層與古生物
第1章寧鎮山脈地層與古生物(3)
1.1經典剖面與標準地點(3)
1.1.1南京湯山建新村炮台附近採石場寒武系—奧陶系剖面(3)
1.1.2南京湯山外圩溝奧陶系—志留系剖面(6)
1.1.3南京湯山古泉水庫志留系—泥盆系剖面(10)
1.1.4南京湖山孔山泥盆系—二疊系剖面(14)
1.1.5南京湖山煤礦附近二疊系剖面(22)
1.1.6南京湖山江南水泥廠機修車間東側二疊系—三疊系剖面(24)
1.2顯生宙各紀地層與上揚子區的對比(27)
1.2.1下古生界(27)
1.2.2上古生界(31)
1.2.3中生界(36)
1.2.4新生界(44)
1.2.5南京附近晚新生代砂礫層與雨花石(46)
1.3若干重要地質事件與古生物群(49)
1.3.1泥盆紀植物群(49)
1.3.2龍潭煤系(52)
1.3.3華夏植物群(55)
1.3.4二疊系長興階與三疊系底界全球界線層型(GSSP)及綜合地層學
研究(57)
1.3.5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與三疊紀生物的復甦(68)
1.3.6新生代洞穴地層及南京猿人(71)
第2章江南斜坡帶的地層和古生物(80)
2.1休寧地區前寒武紀地層與古生物(80)
2.1.1中元古代地層(80)
2.1.2新元古代地層(80)
2.1.3古生物(82)
2.2“三山地區”古生代地層剖面(84)
2.2.1江山碓邊寒武系—下奧陶統剖面(88)
2.2.2江山橫塘奧陶系剖面(93)
2.2.3常山黃泥塘和205國道寒武系芙蓉統—奧陶系剖面(97)
2.2.4常山三衢山上奧陶統剖面(107)
2.2.5玉山祝宅上奧陶統剖面(108)
2.2.6玉山王家壩上奧陶統—志留系蘭多維列統剖面(109)
2.2.7常山球川泥盆系—石炭系剖面(110)
2.2.8江山方家山石炭系葉家塘組剖面(111)
5.4.2揚子區台地相的寒武紀岩石地層和生物地層(219)
5.4.3揚子區斜坡相(湘西、黔東)寒武紀岩石地層和生物地層(222)
5.4.4揚子區台地相與斜坡相寒武系的對比(224)
5.5奧陶系大坪階和赫南特階全球界線層型(226)
5.5.1大坪階(226)
5.5.2赫南特階(229)
5.6寶塔組網紋狀灰岩——一種特殊的碳酸鹽岩沉積(235)
5.6.1地層和時代(235)
5.6.2沉積環境分析(236)
5.7奧陶紀—志留紀底棲生態群落與實例分析(238)
5.7.1概念與方法(238)
5.7.2黔北、渝南晚奧陶世赫南特期Hirnantia動物群的橫向分異(240)
5.7.3上揚子區早、中奧陶世腕足動物群落生態多樣性演變(242)
5.7.4雲南曲靖上志留統腕足動物群落演替(249)
5.7.5結語(250)
5.8奧陶紀末的大滅絕與志留紀初的生物復甦(251)
5.8.1生物大滅絕和生物復甦(251)
5.8.2筆石的滅絕和復甦(251)
5.8.3腕足動物的滅絕和復甦(254)
5.8.4滅絕和復甦的定量研究(256)
5.8.5腕足動物的宏演化模式(257)
5.9廣西運動與揚子上升(257)
5.10三峽地區石炭紀—二疊紀沉積地層及沉積相(261)
5.10.1石炭系(261)
5.10.2二疊系(263)
5.11峽東石炭紀與二疊紀碳酸鹽岩地層及環境分析(265)
5.11.1峽東石炭紀碳酸鹽岩基本特徵及環境分析(266)
5.11.2二疊紀碳酸鹽岩基本特徵及環境分析(267)
5.12梁山組(“馬鞍組”)和龍潭組(“炭山灣組”)(269)
5.12.1梁山組(“馬鞍組”)(269)
5.12.2龍潭組(“炭山灣組”)(272)
5.13香溪煤系及植物群(275)
5.13.1研究簡史(276)
5.13.2地層剖面概述(277)
5.13.3古生物組合特徵(280)
5.13.4香溪組植物化石多樣性(280)
第2篇參考文獻(284)
第3篇地質圖的解讀與地層剖面測制
第6章地質圖的解讀(299)
6.1地質圖基礎知識(299)
6.1.1地質圖的圖式與規格(299)
6.1.2地質現象在地質圖上的基本表現(300)
6.1.3地質圖的編制過程(301)
6.2地質圖的一般解讀過程與方法(302)
6.2.1了解自然地理與編圖概況(302)
6.2.2了解地質概況(302)
6.2.3詳細解讀地質圖(303)
6.3嚴州幅1∶20萬地質圖的解讀(303)
6.3.1概略讀圖(303)
6.3.2詳細讀圖(304)
第7章地層剖面的測制(310)
7.1地層剖面的選址(310)
7.2施測的一般方法與要求(310)
7.3施測的具體步驟(311)
7.3.1詳細踏勘(311)
7.3.2施測(311)
7.4綜合整理(313)
7.5剖面圖的編制方法(314)
7.5.1投影法作圖程式(314)
7.5.2展開法作圖程式(315)
第3篇參考文獻(315)
第4篇化石標本的採集與系統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8章化石標本的採集與實驗室處理(319)
8.1化石的採集與編號(319)
8.1.1大化石採集中分異度和豐度的控制(319)
8.1.2微體化石採集(320)
8.2主要門類化石的處理(322)
8.2.1動物大化石的修理與酸解處理(322)
8.2.2牙形刺等微體化石的酸解處理(323)
8.2.3〖〗蜓類化石薄片的製作(326)
8.2.4植物大化石的處理(328)
8.2.5化石苔蟲動物的採集和製片(330)
8.2.6孢粉化石分析技術(338)
8.2.7珊瑚化石薄片製作(341)
第9章系統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345)
9.1模式標本(345)
9.1.1模式概念的演變(345)
9.1.2模式標本的含義(346)
9.1.3模式標本的種類(347)
9.2屬種的命名(348)
9.2.1化石鑑定的一般步驟(349)
9.2.2屬種名稱的構成和命名(351)
9.2.3關於種名的變動(353)
9.3描述內容及實例(353)
9.3.1描述內容及通用格式(353)
9.3.2描述實例(35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