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力衰竭是指由於缺乏地力補償機制,以及農業收入太低,農民負擔過重,造成農民忽視培肥地力,採取粗放經營、掠奪性使用土地,結果使耕地肥力不斷下降,農業生產發展後勁日漸不足。而且,由於農民缺乏養地知識,用肥結構不合理,使耕地有機質含量低,N、P、K等元素比例失調,地力下降速度加快。
由於集約耕種而不施加肥料,或者由於促進了侵蝕作用,也會損害土壤,引起地力衰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力衰竭
- 外文名:exhaustion of soil
- 標誌之一:土壤真菌化
- 形成原因:土地使用者掠奪性地使用土地等
- 常見情況:地力下降速度加快,土壤肥力下降
- 套用技術之一:玉米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
概念,特點,研究與運用,
概念
地力衰竭是指由於缺乏地力補償機制,造成農民忽視培肥地力,採取粗放經營、掠奪性使用土地,結果使耕地肥力不斷下降,農業生產發展後勁日漸不足。
特點
在種植業內部耗地作物比例過大,且不注意物質和能量的輸入,會導致地力衰竭。石油農業破壞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體,如果開發得當,土壤會愈來愈肥沃;反之,則會愈來愈衰竭。在石油農業模式下,中國農業大面積的連年單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加上長期的機械耕作,會造成嚴重的土壤流失現象。
一些地區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種植業片面追求高產,盲目提高複種指數,造成地力衰竭。耕地面積的減少,土地利用強度加大,土地退化加劇,土壤肥力降低或喪失嚴重,導致地力衰竭。人為活動對土壤資源的作用及其反饋人為經濟活動對土壤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順應自然規律的情況下,土壤資源可以不斷為人類的豐衣足食作貢獻。利用不當或只用地不養地,必然導致地力衰竭,甚至淪為不毛之地,最終毀滅人類文明。
研究與運用
①由於長期使用化學肥料,中國的土壤已經不再"健康",土壤性狀惡化、土地板結、土壤酸化、鹽漬化、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問題越來越突出,並直接導致了土壤貧瘠、地力衰竭等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土壤生態如此惡劣的形勢下,具有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的微生物菌劑迎來發展機遇。
②在機械化技術不斷進步、玉米秸稈焚燒危害的相關知識不斷普及的背景之下,玉米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發展迅速。這一技術的套用使土壤中的有效成分能夠得到及時的補充,對地力衰竭、土壤板結等因化肥大量使用而產生的突出問題進行有效的改善,對培肥地力、土壤有機質具有最佳化作用,能夠提高糧食產量,最佳化品質,並降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有巨大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