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五會,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在足背外側,當足四趾本節(第四跖趾關節)的後方,第四、五趾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足背靜脈網和跖背動、靜脈及趾足底總神經和趾底總動、靜脈。主治頭痛,目赤,耳鳴;乳癰,乳脹;脅肋脹痛,足跗腫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灸。
基本介紹
- 隸屬經絡:足少陽膽經
- 出處:《針灸甲乙經》
- 功能:疏泄肝膽,清利頭目,通經活絡
-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乳癰,乳脹等
-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灸
- 主要配伍:配光明主治眼癢疼等
名稱釋義,定位,解剖,功能作用,主治,配伍,操作,臨床運用,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凡兩經相交處之穴,曰會。本穴為足少陽之氣,與其他五經之氣會和處。以此之一,會彼之五,足方象地,故稱地五會。
定位
在足背外側,當足四趾本節(第四跖趾關節)的後方,第四、五趾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
解剖
地五會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伸肌腱、趾短伸肌腱外側、第四骨間背側肌、第二骨間足底肌。淺層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足背靜脈網和跖背動、靜脈。深層有趾足底總神經和趾底總動、靜脈。
功能作用
疏泄肝膽,清利頭目,通經活絡。
主治
頭痛,目赤,耳鳴;乳癰,乳脹;脅肋脹痛,足跗腫痛。
配伍
地五會配光明能清肝明目主治眼癢眼痛;配期門、行間、內關、肩井、足臨泣能理氣消癰主治氣鬱乳癰;配太陽、風池、懸顱、太沖、頷厭清熱瀉火主治頭痛;配翳風、聽會、太沖、丘墟、中渚能瀉火利竅主治耳鳴、耳聾等。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耳鳴,乳腺炎,腰疼,足背腫痛,肺結核,吐血等。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在足小指本節後間陷者中。”“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刺第(地)五會。”
《循經考穴編》:“主足背紅腫,眼目赤痛。”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不可灸,灸則使羸瘦,不出三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