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中期蓬勃發展的“地下報刊”運動,可以從美國新聞史上所有激進分子的言論中找到其源頭。直接的刺激來自四字母粗俗下流的流詞運動、性革命和開創了反勢力集團時代的代溝與信任差距,最重要的是以向五角大樓進軍為象徵的強烈的反抗抗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下報刊
- 外文名:Underground newspapers
- 源地:美國
- 代表人物:詹姆斯·富蘭克林、斯通等
地下報刊興起背景,地下報刊代表人物,地下報刊特點,地下報刊發展情況,
地下報刊興起背景
20 世紀50年代對於美國新聞界來說是一個非常壓抑的10 年,國內有麥卡錫主義的肆虐,國外有諸如韓戰期間麥克阿瑟的“ 超出所有記者想像的”新聞檢查制度。這一情況在60 年代有所改變。
1961 年4月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了豬灣登入事件,妄想推翻古巴卡斯楚政權。早在1 月10 日,《紐約時報》準備在頭版重點推出反古巴武裝力量正在瓜地馬拉訓練的新聞。但甘迺迪得到訊息後立即向《紐約時報》高層施壓,使得該報導受到刪節、字號改小、調換版面的處理。甘迺迪當時認為《紐約時報》泄露了機密,“卡斯楚不用派特工來我這裡,他只需要讀我們的報紙就行了”。當4 月豬灣登入失敗後,甘迺迪把責任推給了新聞界。登入失敗後10天,甘迺迪在美國報紙發行人協會的年會上說:“ 當面臨共同的危險和共產主義獨裁對我們的生存和國家的安全挑戰時,新聞媒介必須了解自己的責任⋯⋯我要求,全國每份報紙的發行人,編輯和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重新檢查一下自己的立場,並認識到我們國家的災禍。”但一部分人卻認為如果《紐約時報》被允許大規模報導反古巴軍事計畫,公眾就會了解到這是一個荒唐的計畫,就會迫使政府放棄計畫,避免失敗。此事說明在公眾應該知道的和可以知道的事實之間出現了鴻溝。記者與政府之間也有了分歧:記者們反對在和平時期接受任何戰時的新聞檢查,不接受政府對“ 安全”所下的定義,政府則對新聞界的反應表示失望。不久,在1962 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甘迺迪改變了對媒介完全封閉的做法,執行了先封閉後放開的策略。
1962 年初,共和黨議員基廷譴責蘇聯在古巴設立飛彈基地,此事引起公眾強烈反響,要求政府予以解決。但甘迺迪政府卻對此避而不談,千方百計轉移公眾話題,比如強調第二次柏林危機才是真正的危機。但當準備好了應付蘇聯的方案後,甘迺迪便主動地站到電視鏡頭前向公眾大談飛彈危機,使該事件成為公眾議題中的重中之重。10 月22 日晚,甘迺迪通過著名的17分鐘電視演講為自己塑造了一個果斷、強硬的總統形象。
新聞界回顧危機中政府截然不同的表現後發現自己被玩弄了,政府可以通過選擇時機來掩蓋或公開某些事實,政府為了贏得外交的勝利而下的賭注是美國大眾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經歷了一次核危機。雖然甘迺迪是一位善於應付媒體的聰明總統,但他執政的時代卻使美國充滿了不信任,甚至連他的遇刺在民間都像一團迷霧,沒有人願意相信官方的說法。不久,美國人在CBS 的電視直播中又集體目睹了刺殺嫌犯被人當眾擊斃的一幕,足以令人相信世上沒有什麼不能發生了,社會各部門可信度一落千丈。此外,甘迺迪在任內掉入了美國新聞界對政府不信任的最大泥沼———越南戰爭,但承擔責任的人卻是詹森和尼克森。當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缺失的時候,任何可以說一些實情的部門都可以趁虛而入,取得民眾的信任。大眾的信任對於新聞界是一種鼓勵,為了不斷得到這樣的鼓勵,它更願意站到政府的對立面。
地下報刊代表人物
早年有詹姆斯·富蘭克林。詹姆斯·富蘭克林的最主要的貢獻是使美洲報業擺脫了許可證發放者的羈絆。儘管實際上許可證發那時已經被廢除了,但是所有其他發行人仍然屈服於官方壓力。“蒙當局許可”才印行。弗蘭克林不僅不“蒙當局許可”而印刷報紙,並且對之毫不理睬。因此,他幫助建立了編輯權獨立的傳統。
後期有1948年在紐約市創刊的激進的《前衛》(Guardian)周報和《I·F·斯通周報》(I. F. Stone Weekly)。這個運動是在阿倫·金斯伯格(Allan Ginsberg)(1926——1997,美國詩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之一)、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美國流行歌星》、傑克·克魯阿克(Jack Kerouac)(1922—1969,美國詩人兼小說家,“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之一”)和諾曼 ·梅勒等人的激勵下開展起來的。直接的刺激來自四字母粗俗下流的流詞運動、性革命和開創了反勢力集團時代的代溝與信任差距,最重要的是以向五角大樓進軍為象徵的強烈的反抗抗議。
無與倫比的I·F·斯通只同妻以及一位臨時研究助手工作。他在1953難開始發行《斯通周報》,針砭麥卡錫主義的支持者。他把這份新聞信一直辦到了1971年,先後就韓戰引起的爭議、黑人問題、早期越戰和反越戰示威期間對私人權利的不斷侵犯等問題撰寫文章。斯通的曝光文章有根有據,常常取自政府的印刷檔案,為其他許多作家和活動家提供了炮彈。他與《民族》周刊的凱里·麥克威廉斯和《天主教工人》的多蘿西·戴在一起,成為美國最傑出的始終如一的新聞工作者。他們不得不滿足與小小的發行量,但是在得知忠實的讀者中包括一些最終在1970年代轉而反對現狀的活動家和決策者之後,他們感到欣慰。
地下報刊特點
以膠印廉價印刷的地下報紙文風和內容大膽潑辣,圖表設計不受限制,觀點無拘無束,而且大多也是不盈利的。它們不僅反對全國的勢力集團,而且反對大眾傳媒。最好的地下報紙咋對兩者提出批評方面都卓有成效,同時給1960年死氣沉沉的美國社會和政治狀況注入了新的活力。到1970年代中期,這個運動失去了很多活力。
研究地下報刊的一位歷史學家羅伯特·格萊辛在1970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列出了457家報紙的名稱,說這些報紙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簡直來不及記載。他列出了報紙中包括55家軍隊報紙以及校園、黑人和墨西哥裔美國人辦的出版物。他估計,中學的地下報紙有3000多家。
地下報刊發展情況
第一家地下報紙是《村聲》,1955年在格林尼治村創辦時是一家煽情的周報,它的創辦者是擔任主編的自由撰稿人丹尼爾·沃爾夫(Daniel Wolf)、擔任發行人的心理學家愛德華·范謝爾(Edward Fancher)和小說家諾曼·梅勒。它代表的是反對勢力集團的民主黨人的政治觀點,它展示了格林尼治村對書籍和藝術的興趣。它最大的成功是打破了四字母粗俗下流詞的障礙。它為漫畫家朱爾斯·法伊弗(Jules Feiffer)開創了事業,幫助傑克·紐菲爾德(Jack Newfield)成名,許多在《老爺》(Esquire)、《紐約(New York)和《哈波斯》等新新聞主義專欄上發表文章的人,也給它投稿。到1970年代,它擴版到厚厚的48也,發行15萬份,在地下報刊中居於首位。
1960年代真正激進的地下報刊發行人中最成功的是前技工阿爾特·孔金(Aet Kunkin)。他在1964年以15美元創辦的《洛杉磯自由新聞報》(Los Angeles Free Press)。到1970年發行量估計有95,000份。孔金每周都要刊登反對警察的漫畫、大量的分類廣告以及對政客和社會名流的諷刺。他的報紙由於對於全國性和地方性問題的嚴肅評論而格外引人注目。不管其言語是多么的驚人。他自己為得到採訪證一洛杉磯警察進行長達4年的鬥爭終於與1971年3月結束。一個抗訴法院裁決,《第一修正案》不能使《自由新聞報》這份周報順其自然的得到採訪證;孔金提出抗訴,最高法院拒絕受理。在紐約,一個媒介委員會給地下報刊採訪證。但是洛杉磯警察對孔金態度強硬。而有一次他開罪了警察,公布了偵查麻醉品的密探名單。1974年底他失去了對報紙財務的控制權,成為自由撰稿人和新聞學教授。
最有名最成功的校園地下報紙是《伯克利芒刺報》(Berkeley Barb)。它與1965年夏天誕生,當時學生強烈厭倦加利福利亞大學的管理制度並受到了伯利克言論自由運動的激勵。它的創辦者馬克斯·謝爾(Max Scherr)已逾半百,但是仍然同街頭被疏遠的人接觸。《芒刺報》推出了揭露灣區(舊金山高級住宅區)的重頭文章,領導了使校園分裂的破壞性的學生抗議活動,推進到了性革命的邊疆,又從啟發性的分類廣告和高發行量中大賺其錢。1969年謝爾一一些事手下人員鬧翻,持異見得一派創辦了《部落報》(Tribe)由此造成的爭議消弱了《芒刺報》的影響。
1960年代中期其他重要的地下報紙還有:1965年創辦的底特律《第五等級》(The Fifth Estate)、1966年創辦的《華盛頓自由新聞報》(Washington Free Press)以及處於高潮的1967年出現的三家:芝加哥的《種子》(Seed)、密爾沃基的《萬花筒》(Kaleidoscope)和費城的《遙遠的鼓手》(Distant Drummer)。因版面效果而受到讚揚的有1967年的波士頓的《降凡》(Avatar)和《舊金山神諭》(San Francisco Oracle)後者以引起幻覺效果而造成轟動。與搖滾樂關係密切的有約翰·布萊恩1967年到1969年在洛杉磯辦的《開放的城市》(Open City)和後來在舊金山辦的《滾石》(Rolling Stone)。保羅·克拉斯拉(Paul Krassner)1958年創辦的《現實主義者》(Realist)和1965年創辦的由於採用新的藝術形式而擴大了影響力的抗議雜誌《另一個東村》(East Village Another)在紐約突破了《村聲》未曾嘗試突破的障礙。到1970年,紐約的激進政治報紙《前衛》已近採取了地下報紙的特點。越南戰爭淒涼的收場證明,I·F·斯通《I·F·斯通周報》不僅愛爭論,而且也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