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人世界的思考

在陌生人世界的思考

《在陌生人世界的思考(上下冊)》是作者近六年來對中國經濟社會和人文關懷的深刻思考與反思,面向實際問題,尋求解決思路,有其獨到而深邃的理解,由“天問”“路問”“行知”和“仰望星空”等篇章組成,內容涉及經濟、文化、教育、人性等諸多方面。文章涉及面很廣,但每一篇文章,無一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字裡行間,無一不充盈著濃濃的善意。

基本介紹

  • 外文名:The Meditation on the Stranger World
  • 書名:在陌生人世界的思考
  • 作者:劉偉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2363277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頁數:560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博大,包容,蓄養文化的厚度、思想的深度、人性的溫度以及人之為人的風度。在浩渺無極的世界,懂得如何做一個更純粹的人。……

作者簡介

劉偉,50年代生人,下鄉知青,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85年國際金融研究生畢業後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亞洲開發銀行,90年代初歸國,創辦鄭州大學商學院並任第一任院長,現任該院EMBA、MBA常任副主任。

圖書目錄

目錄上冊

反思的緣起——原罪論和中國改革道路的選擇 2
中國怎樣崛起 4
市場經濟和社會公平 25
中國50年內不會通貨膨脹——對泡沫經濟的經濟學思考 28
房價大起大落將是社會的災難——我們需要一個健康發展的房地產 35
股民 VS 股東 37
股市的迷思 39
和當年的減息一樣,加息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41
中國的問題:不是資產流動性過多,而是可交易資產太少 45
第三條道路——警惕神化人民幣升值 47
人民幣升值的背後是什麼 50
問題與政策的混淆——股市、房地產價格、物價和人民幣升值壓力 53
金融:跑贏2008 56
面對危機:我們的任務和政策 68
有關中國經濟必須思考的幾個問題 70
失業是社會的一個大毛病 72
冷眼向洋看世界——超國家儲備貨幣的思考 74
這是中國的最大一筆財富 77
關於民生經濟的思考 80
2005年改革爭論的思考 83
國企的“阿喀琉斯之踵” 86
從增長到發展——包容性增長的內涵 90
說說“匯率” 92
企業的社會責任 102
主義和正義 103
我們是被自己打倒的 108
尋求市場經濟倫理基礎 118
靈魂向何處安放 121
與風險共存起舞 125
企業論 130
過往的榮耀與復興的夢想 133
集體企業的異軍突起和嬗變軌跡 137
嗨!中國的企業和中國的企業家 141
可以攻玉,可以為錯 144
2005:反思的反思 148
從家庭到跨國公司 150
“春節火車票價不提價”的經濟學思考 153
談談企業家——企業的靈魂 156
家庭組織——革命性的演繹 159
從“暴發戶”到“原罪”——一個時代的背影 162
商業業態及其在我國的展開 164
中國人,投資去 169
談“暴發”現象 170
價值觀的“錯位” 172
市場將會選擇基因好的企業 174
自殺!為什麼 176
怎樣看待“張茵提案” 178
也談“融資門”——增加可交易資產是培育資本市場的不二法門 180
資本是財富的前提 182
金融時代:如何與狼共舞 184
下一個是誰 186
讓中小企業發展起來 192
這樣救助:最擔心的還是通貨膨脹 194
“城鄉一體化”比“社會主義新農村”符合科學發展觀 196
“創業板”出台意見的斷想 199
目前的銀行體系服務中小企業是個偽命題 205
“通用”破產——下一個會是誰 207
家族企業的傳承 211
假如沒有了貨幣 213
拐點的路標 215
企業是什麼 218
不得已的綁架 225
決策自由和資源的可獲得性 227
關於虛擬資產特性 230
關注企業家 233
想想企業 235
中國農民要世世代代“村落化生存”嗎 237
中國:資金向何處去 239
堅持正義,弘揚高尚——為陳游標擊節 244
房地產及資產泡沫 252
停止“圈地運動” 258
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 261
“池子”的無奈和無奈的“池子” 264
談談城市化 268
拿什麼拯救中國股市 271
人民幣怎么了 273
價值、價值觀、價值體系及其倫理基礎 275
金融創新的功與過 278
企業如何應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挑戰 284
投資未必能夠推動發展,不投資未必不能推動發展——兼復張笑君之問 288
軟實力 294
美國與中國的小學生守則 297
財富、貨幣、金融和衍生品 300

目錄下冊
MBA教與學 2
我的教育觀 6
教育的基本過程 8
中國教育最大的失敗在哪裡 10
還是應當向學術致敬 12
行知天下,有容乃大 14
文化尋根,不要在“孔孟之道”上止步 16
學術研究要落地 19
向“大家”的科學精神致敬 22
“教育市場化”之辯 24
MBA的職業選擇 27
創造性的工作 30
談讀書 31
器物文明——高校的五星級酒店 35
社會場的等高線 38
“大佛說白話,和尚才念經” 40
向高考致敬 42
教育造假將會毀掉共和國大廈 43
我讀《是誰在裸泳》 44
音樂是跨越時空的語言 46
誘以“官祿德”,靈嗎 47
談談節日的產品形態 48
心態是人生最重要的資產 52
知識分子與“士人”情懷 54
資本和人本 58
年輕人的價值底線 63
熱愛生命超越苦難——北川中學公益演講 65
三位一體的人類:軀體、心靈和理智 79
上帝的規律與人造的規律 82
六十才及格 84
爐邊談話 86
春華秋實,各有千秋 89
士人情懷,祈福民族 93
十月寄語 95
hold-up,威廉姆森的“挾持”理論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97
高層管理碩士項目培養方案的思考 100
偶遇兩則 104
我們都在思考 106
山本沒有路,河本沒有橋 107
思想是用來流動的 108
大悖論的時代 112
人類社會的演進——天演論還是組織演進論 116
我們身置何處 119
仰望多哈的夜空 122
建立保護個人利益的憲政制度 125
每人都擁有兩種權利資格——論構建正義社會的基礎 128
貨幣和財富轉移 131
中國並不存在“公平”和“效率”的權衡問題 134
母親頌 136
資本主義的罪惡在於僱傭勞動 138
恢復公共權力的公共性 140
要為真理而鬥爭 142
相對價格體系的調整與通貨膨脹 144
與張軍君商榷——不是分配政策效應,而是金融深化不足 146
科學可能成為迷信嗎 150
從“中國特色的”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 164
人生不得不問的三個民生問題 167
人類生存的本質是概念化生存 168
對人生的最大犯罪 171
讓該漲的漲起來 173
一個法學家時代的來臨 174
志願獻血制度——道德遴選的制度基礎 176
智慧與無規則博弈 177
關鍵是“自由選擇”還是強迫——關於城市中“貧民區”的概念 179
中華文化的自信與自省 181
寫給1978年的紀念 191
生命的富有 193
看!這場探戈 195
“高興”地“說我” 198
值得期待的改革 201
盧武鉉之死的思考 204
哪怕他們選擇平庸 206
一個甲子的遐想 208
我們走了這么遠了 212
守護理想之光 213
構造國家價值觀 216
俗世和靈魂 218
民生、民主和民權乃是現代國家的基石制度 220
歐洲人是從城邦里長大的,而中國人是從村莊裡養成的 221
一則訊息的評論 222
後轉型時代的中國 224
祝福每一個考生 228
宗教和宗教感 229
放慢些腳步,等等靈魂 235
中國的社會底線 236
當“無知之幕”揭開之前,你選擇什麼呢 244
我們只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 247
“學”與“術” 249
仰望星空,突然想到的 251

後記 253

文摘

和當年的減息一樣,加息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央行終於又一次加息了,而且這次是雙管齊下,加息的同時提高銀行儲備率。大家的共識是:社會中的流動性過剩,而且股市上和目前經濟運行中出現過熱的現象。但是這種共識實際上是很表面的,引起社會上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大家並沒有達成共識。央行寄希望於通過加息和提高銀行儲備金率將進入社會的資金引回銀行系統,從而抑制股市,減少社會物價的壓力和減緩社會投資。這一舉措表明:央行認為流動性過高是由於銀行利息太低,所以資金湧向其他資金市場;由於資金成本太低,所以出現貸款過度發放。
果真如此嗎?
這是個大大的問號!
當然我國自從通過前些年的7次降低利率,加上開徵利息所得稅等政策,使得我國的利率水平已經處於低位運行。當初採取這些降息的貨幣政策的時候是想把在銀行中的存款趕出去,刺激社會消費,避免當時可能出現的“通貨緊縮”的結果。但是這個政策的目的並沒有達到,之後儲蓄存款歷年來持續增加,每年都達到一個歷史的新高位。最後還是動用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家投資拉動,走出了通貨緊縮的陰影。當年的減息真正得到的結果是減少了國債的利息成本,降低了銀行的資金成本,減輕了國有企業的財務負擔,卻與當時政策的初衷——將社會儲蓄趕出銀行的目的相悖。降低了利率並徵收利息所得稅之後,我國銀行的儲蓄存款增幅屢創新高。
當時學界感到困惑,因為利息理論分明告訴他們,儲蓄存款的變動是利息的負相關函式。全世界都是這樣,為什麼在中國不靈了呢?國外金融界也感到不可理解。但這是在中國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外國人不理解是可以原諒的,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國情,但是中國學界應當為自己的教條主義感到慚愧。
事實很簡單,只要把眼睛盯在中國的國情上,我們就不難看懂這個“為什麼”。既然與利率理論不相符合,那么中國的銀行存款一定不是儲蓄了。所以用儲蓄理論和利息理論就無法解釋。因為中國想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換,原來由社會和國家做的很多事情,轉而需要個人承擔起責任:公費醫療取消了,那么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創設一個醫療的保障基金;教育費用持續上升,需要為孩子建立一個教育基金:為了父母晚年的保障,要建立一個孝心基金;感覺工作不怎么穩定,還要為自己設立一個失業基金;為了自己退休之後的生活,需要設立一個養老基金等。這些都不是以防不測的需要,而是實實在在的需要。所以隨著中國的轉型,中國沒有儲蓄,只有以上列舉的各種基金放在銀行里,已經是“年金”的性質。即一定要在一個確定日子之前,積累到足夠的數量。所以目前中國人沒有儲蓄和節餘,只有已經確定的消費:眼下的消費和日益逼近的基金消費。如果我們能夠準確理解了在中國銀行的這些錢的基金的性質,一切都會分明。利息越低,年金的本金需要就更多,銀行存款隨著加息而增加就是必然的事了。
這些大大小小的“年金”,是不能有閃失的,即其“風險敏感度”很高。同時,還需要尋求較高的回報,即安全的回報。銀行的回報率低也是不能長期忍受的。所以這筆巨大的銀行存款時刻在尋找符合安全且高回報的投資機會。這個機會終於來了,第一個就是房地產(降息政策時,房地產市場還不成氣候),第二個就是股市。房地產是一個沒有懸念的投資資產,因為在所有的資產中比較下來,風險和收益是持久符合“年金”持有者的需求的。房地產的支撐點有:批租土地的短缺、持續的中國經濟成長、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人的觀念——房產總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股市則是一個可以臨時出擊一下的投資資產。這次股市的瘋長就是這樣的一次出擊。那么為什麼會出現這次出擊呢?原因如下:一是“股權分置改革結束”的利好訊息;二是長期熊市的積聚力量;三是2008年奧運中國股民還是要賭一把“中國的政治市”。當然也有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市,外國資本會將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因素。所以大批的資金在這種激勵下涌動起來,並第一次離開了銀行,進入股市,這種大兵團的進入本身又有“自我實現”的效果,所以股市牛氣沖天。
還有什麼資產可以實現中國這些“年金”的持有者對於“收益和安全”的渴求嗎?沒有了,至少在目前觀念允許的範圍內沒有了。所以這兩個資產市場就成為大家蜂擁而至、趨之若鶩的場所。靠這點加息是說服不了持有資金者放回這些資金的。這些資產的回報的吸引力,大大超出了這點加息。
利息確實很低,而且無論怎么調高,也不會大到與上述兩種資產比擬的程度。其實不是利息的高低問題,而是中國缺乏可以投資的資產,這是問題所在。這么巨大的資金量,與這么少的投資資產,也是很不相稱的。這股巨大的能量衝到任何單一、或者品種很少的資產市場上,都會使它們過熱的。
因此,投資資產少是目前中國資產流動性強的主要原因。每年通過源源不斷的國際收支順差,大量的商品和資產流向海外,而大批的貨幣撒向社會,這是根源!那么我們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才能收到效果。似乎有人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最近有關部門劃開了居民對海外金融資產投資的口子,但是對於海外投資中國人的顧慮恐怕更大,難以形成大的規模。我們不妨從國內開放更多的投資資產來考慮出路:例如,拍賣海南島如何?拍賣西部土地如何?拍賣浦東如何?總之要解決,流通手段大大多於流通資產的問題。
(2007.5.19)
P41-44

後記

《在陌生人世界的思考》是一份不期而至的產物,但還是要感謝所有“助產”的人們!
世間的事情大致如此:人們執意為之,認為必然的事情,實際上是由一系列的偶然推動著走向必然的存在的。這本書也是這樣。
我實實在在的只是一名教師,“述而不作”,無論是傳承的知識體系,還是自己研究觀察社會的心得,都放飛在教室的四角天空之內,給學生一些啟發,不作任何其他功利性的用途。之外,除去約稿之外,我能夠接受的就是訪談。當然還必須自己確實有話講才會接受。但是課堂之上就不一樣了,要全力以赴,唯恐沒有盡責,不得端這個飯碗。大學老師的職業是我很看重的,孩子們在走向社會之前的最後一站交給你了,這個責任是很重的。不僅要“教”,還在於“育”,這個你懂得!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得我必須小“作”一次。那是21世紀之初,接手我所在大學的MBA項目管理之後,為了在一個中部大省介紹和推廣這個項目,與當地一個百萬發行量的地方都市報開闢了長達60期的連載《從商祖到MBA》。連載空前成功,參與撰寫連載的朋友和學子在結束時,又不得不面對團隊不忍不捨的遺憾。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嗎,況一次連載乎!
為此,我偶然地“被”開了部落格。學子們結束了連載就要畢業了,說“以後天各一方,還想知道先生在思考什麼”,於是便為我註冊了幾處部落格,教會我怎樣寫、怎樣改、怎樣發,於是不忍辜負學子們的殷邀之情,就開寫了部落格。
當時,確實感到有許多可寫的東西。人已奔六,總想將一生在世界各地所讀、所想、所經歷的世事滄桑梳理一下,寫下來對於青年人或許有些啟發,如此而已。因為我們一代代過客,除了自己一生經歷的精彩之外,就是留下為後來的過客們一些標記和提醒,才不會迷路而錯失許多風景。於是,在自己專業領域內,以“市場論”“金融論”和“企業論”為題重新審視一些誤區和新的思考。
結果開博不久,就遇到了改革30年的那場大辯論,所謂的郎顧之爭,國進民退,為主為輔一時間鋪天蓋地而來,容不得我坐下來去在“三論”框架下平心靜氣地梳理。咄咄逼人的現實問題的討論,一時間成為部落格的主要內容。後來試圖從“問時局”(時問)、“問歷史”(史問)、“問世界”(世問)、“問出路”(路問)、“問天理(中國人的價值觀)”(天問)幾個序列來梳理改革開放的前因後果,是非功過。
但是這個想法也沒能如願,後來的美國次貸危機,汶川地震,腐敗和社會不公,教育和醫療的功利化,慈善的異化,乃至動車撞車事件,接踵而至……無窮無盡。以至於好端端的部落格計畫變成了今天這樣不成體統的,臨時應對的雜燴。這也是偶然形成的現實吧。 必然計畫的沒有做,“三論”沒有破題,“五問”不甚了了。眼前的所謂《在陌生人世界的思考》就是在這一系列偶然的記錄和思考,是偶然地成就了一個部落格“線上和線下”的聯盟,又是一個不期然而至。
我沒有翻看自己以前寫過東西的習慣,一直固執地認為:人只要不老,就應該一直往前看,去認識新的東西,獲得心得體會;老是反覆品味以前記錄的東西,表示一個人已經老了,已經沒有未來了,只能活在自己的歷史中了。這次算是次破例了,我還是從頭到尾大致瀏覽了一遍。
好在書中選入的文章都是一些事件發生時“此時此刻”的思考,還有“立此存照”的價值。與記事錄不同的是,寫下了當時觸發的思考或者說念頭。因為來不及系統思考,只是一些念頭。對於同一個事件,每一個人都有思考的念頭,所以事情總是千人千面,端賴大家各自的念頭來自哪裡?去往何方?這本來就應當成為社會思考的範式。而不只是只有官方正史的一家之言。這大概是它最有價值的地方吧。
既然是“思考”,而且是“在陌生人世界”,那么就有與世界對話的意味,但大部分是自言自語,不論是否有人在桌子對面交流,只是自己申述自己的意見。絕對沒有中國士人的那種所謂“為××,立××”的使命感。因為普通,所以自在。在茫茫宇宙和熙攘的社會,發表一下自己的思索而已。這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有的權利,不是某些“特權”人群才有的。事實上,思想只有在平等的人之問才能夠交流,才能夠流動,才能夠理性,因為人人沒有特權,於是大家只能理性地分辨,只服膺真理。所以,一切理性的思想一定是這樣產生的。
博文沒有代替別人去思考的責任,也沒有強迫別人接受的權利。博主只是面對同一件事情說“大家看看,我這么看是不是也有一些道理”。幾乎所有的博文都是以這種卑微的口氣來表示的,只是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也樂得別人發表不同的意見。正所謂“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個人的思考對於社會來講是卑微的,但再卑微也是個人最高的尊嚴,因為它表明你還是一個獨立的思考者——這是作為人區別於生物界的唯一標誌。你不願意放棄這點區別。任何人都不具有強加於別人的特權,無論以什麼名義,至少在思想領域中大家是平等的,是自由的。正如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際上還是應當補充一點就是“己所欲,也勿施於人”,兩者加起來才是自由的原則。
毋庸諱言:思考不是客觀的,任何思考都是思考者以所信奉的價值觀對事情思考後的結論。它只是告訴世人,持有這種價值觀的人作如是觀而已,其本身沒有對錯,只是為世界提供一種參照。正是有許許多多這樣不同的參照,才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面地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和世界,才有人類社會的豐富多彩,才使得糾錯的機制和犯錯的可能獲致一種平衡,世界才不會“一條路走到黑”“不見棺材不掉淚”。社會和世界的發展正是在所有這些意見共同作用下變得更穩定,更可預期。思考無所謂對錯,但任何思考一旦成為“獨尊”就是最大的危害。因為判斷它的所有參照物都不存在了,糾正它錯誤的機制也不存在了,於是毀滅性的結局是必然的。
思考也不全然是理性的,因為人畢竟是人,是有情感的人。這些情感的存在會時時干擾理性,或者加大理性的強度,或者使思考偏離理性的軌道。對於任何人,我們都可以在他們的思考中看到這樣的情形。有的時候,對於一些太過違逆事理的,你會無言以對,會覺得對於這種事情,將哪怕再簡單的道理與它理論都抬高了它的價值,只有失語了。例如當年大陸經濟學人的集體失語,例如對於動車撞車事故的感嘆“那天我們只是偶然不在場”,其中的道理“你懂得”!
我想,部落格是一個陌生人的世界,因而一切都是要說明,要平等待之的,只有將所有的情感交由理性的判斷,交由誠信來打理,這個世界才可能昌盛。
還想對思考多說兩句:個體的思考是卑微的,但卻是應當受到保護和尊敬的個人尊嚴;每個人一定要珍重自己的這個權利。社會更要設定一個很好的體制和制度環境能夠形成思想交流的自由空間,讓社會的思想力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剛剛去世的現代制度經濟學的開山科斯先生最後留給我們的是,希望中國有一個活躍的思想市場,這是資訊時代一個國家最大的資源,對於一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更是這樣。人口、人手和人頭,應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口是作為消費者的存在,人手是作為勞動者的存在,而人頭則是作為思想創造力的存在。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科斯之於中國的拳拳之心。
願科斯能夠如願,更願中國人有這樣的幸運和前途。
“將權力關進籠子裡”和“讓思想衝破牢籠”是中國人都熟悉的兩句話。前一句是本屆執政者的宣言,後一句則是耳熟能詳的《國際歌》的呼喚。這兩者密切相關,不是體制和制度創新將“權力”關進籠子,就是權力橫行成為限制思想的“牢籠”。
劉偉
2014年3月16日
於鄭州大學

序言

推薦序一
平心而論,我不是一個有能力或者說善於給人作序的人。
口拙心訥,不敏於言。守著一間低矮的小茅草屋,風來也淒,雨來也苦,人躺在床上就能招惹星星的主,自家屋外積雪盈門,卻“嘎吱”“嘎吱”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高堂大院裡瞎嚷嚷,這當然是我的不對,揮剷除雪也好,插科打諢也罷,幫忙也好,幫閒也罷,無論如何,總有個充當門下走狗的心思,多多少少有些湊趣兒的嫌疑。
但也不僅僅是湊趣兒。
先生是我的師長,師長也者,傳其道、授其業、解人惑也,是以,無業而不成師,無道而難稱長。先生學識淵博,技近乎道,腳踏實地而常仰望星空,如深潭水流,不登高取勢,靜謐安詳,利萬物而不爭,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常懷赤子之心而又無時不洋溢著激情,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得道吧!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即使你無緣凝眸與先生相見,但你依然可以與之相識相知,透過層層迷霧,你依然可以感受到流淌在先生心底的那份真誠,那份善意,那份對生命的敬畏。
沒錯,先生是一位部落格大V,瀏覽一下先生的部落格是你直抵先生心靈深處的一個捷徑。
不管是“黃河清而聖人出”,還是“聖人出而黃河清”,2006年,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先生鄭重開博,玩起了網路,並把自己的部落格取名“黃河清”,此中意味,一目了然——你明白,那是一份期盼,或者說是一份不捨。不過先生心中的聖人一定不是單指孔孟。先生心中的聖人一定是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人,不貪戀功名利祿,沒有了儒道釋的界限,忘記自己的存在,不分彼此,隨遇而安,任乎自然,順乎物理,也或許根本就不是具體的人,而是一種融通萬物、生育萬物“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的“道”。
我當不是臆測的神主,“聖人”一說從先生題為《文化尋根,不要在孔孟之道止步》的文章中當可窺一斑。鋪天蓋地的“國學熱”,聲聲入耳的讀經聲,讓先生頗為憂慮——文化尋根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但若止於孔孟,則殆矣!先生反覆強調,文化尋根,當明白根在何處,必須從中國原始生命文化創生時期的小溪中尋求,尋求走向現代化的基因而不是從秦以降維持和保存大一統帝國制的“獨尊”文化中;文化尋根是要淘出現代化多元價值觀的文化基因,一定不要也不能止於孔孟之道。
先生在自己部落格的開篇這樣寫道:“我向來認為,現代化在社會組織上的一個根本特徵是陌生人之間契約性組織的出現,沒有這種突破,人們的社會關係就會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之內,相應地,無論文化品質,還是規範倫理,也都是以這種局限性而形成的。網路是一個徹底的陌生人的世界,這對我們是一個考驗,讓我們在這裡培養一種高尚的契約精神,從這裡開始進入現代化!”
契約、契約、契約!先生開宗明義,豪情滿懷而又理性十足地一語道破心聲:中國要真正走向現代化,只有抓住契約這個根基,並從契約出發,向人世間一切美好的普世價值進軍!
這無疑是先生開博的最初願景。為了這個願景,在短短數年間,在網路這個徹底的陌生人的世界裡,先生把自己的思想一字一句敲擊成300多篇的博文,近百萬的文字。
先生的文采與激情是我所熟知的,先生的睿智與深邃歷來是我所敬仰的,而先生部落格中最讓人感佩的或許也還不是這些——為了把一個問題說清楚,先生可以下常人都不願意下的笨工夫,把問題的每一個環節都捋得很細,它從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深入淺出,每一步都陳述得明明白白,而且在專業問題上絕不感情用事,嚴謹求實,一絲不苟。經濟發展的規律問題,中國的崛起之路問題,金融的出路問題,房地產及其泡沫問題,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問題……每一個問題,問題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每一階段所生髮的環境,先生都娓娓道來,頗得中庸神韻,不偏不倚,不矯情,不謾罵,不盲、不賣、不黨、不私,每一個事關國計民生的問題,不管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文化的、社會的,先生都嘗試著敘說清楚,“一問”不行,來個“二問”,“二問”不行來個“三問”,乃至於十幾問,洋洋灑灑數萬言,直至說個通透,明眼人一目了然,心領神會。
先生是一位真正的紳士,文章不溫不火,不緊不慢,雖有深厚的西學班底卻沒有掂著火槍“啪啪”四射、亂點鴛鴦的豪邁,雖浸潤傳統日久,亦不曾有“深挖溝、高壘牆”、堅壁清野、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顢頇。從先生的文章中,你能讀到的只有博大,只有包容,只有文化的厚度、思想的深度、人性的溫度以及人之為人的風度。
善意,還是善意,先生的文章雖涉及面很廣,有經濟、文化、教育、人性等,但每一篇文章,無一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字裡行間,無一不充盈著濃濃的善意。
那天,偶然讀到先生題為《我們是同一屆的生命》的文章,心頭一顫,淚血翻湧。
在靜思中,突然想到這個問題:我們是同一屆的生命。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天地悠悠,世界經過多少滄海桑田的年代,而多少代在我們前面走過,而又將有多少代在我們隨後出生,任何一個人,乃至任何一代人,都是這個亘古世界的匆匆過客,而我們同時在一個時空中旅行的人類能夠同時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本身就是一種幸運和緣分,無論見面的,還是終生不會謀面的,我們共有一個空間,一個太陽、月亮,在同一個歲月里展開生命,這是一種怎樣的偶然,我們是同一屆的生命!大家都是天地之子,在這個越來越平的世界上,我們不應該相互珍惜,親如手足嗎?
“我們是同一屆的生命!”這詩一般的語言,這博大的生命認同,讓人心胸大開,為之激盪。是啊,共沐一片陽光,同頂一片藍天,是多大的因緣啊!人生不易,匆匆而過,哪裡有時間去表演蠅營狗苟、坑蒙拐騙、齷齪骯髒呢?
佛言看佛,先生的心緒只怕遠遠超越了橫渠先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氣度與境界了,已經由此岸悄然抵達彼岸。
在一個物質至上的年代,放棄亞行專家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滿懷激情地投入到一所大學商學院的創建工作中,待一切塵埃落定又全身而退,棄官位如草芥,把院長的位子拱手讓人,做回大學裡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在教學相長中自得其樂。如果你看過先生主演的這個很電視的情景劇,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個片段,你就能感受到先生博文集的厚度了。
我一直堅信,一顆卑微的心靈是不可能去承受一種偉大的學說的。我願意接受洗禮,願意把自己的靈魂洗淨並努力安放在形而上的世界裡,哪怕只能風乾也好。
是為序。


推薦序二
劉偉先生的名頭很多:亞太銀行原首席專家、鄭州大學原商學院院長、河南省“十一五”規劃特邀專家、鄭州大學MBA中心副主任。在河南經濟界,提起劉偉先生,人盡皆知。
黃河清而天下平
2006年,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劉偉先生在網上開了部落格,取名:黃河清。中國有句名言:“黃河清而天下平。”劉偉先生以此來寄託自己對一個民族的希望。
這是2006年的5月,綠蔭滿天、鮮花遍地,劉偉先生以一種期待的心情寫下部落格的開篇:“我向來認為,現代化在社會組織上的一個根本特徵是陌生人之間契約性組織的出現,沒有這種突破,人們的社會關係就會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之內,相應地,無論文化品質,還是規範倫理也都是以這種局限性而形成的。網路是一個徹底的陌生人的世界,這對我們是一個考驗。讓我們在這裡培養一種高尚的契約精神,從這裡開始進入現代化!”部落格,一個心靈自由的天地,深夜,劉偉先生迅捷地敲著鍵盤,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感。他希望以一種新的形式與社會溝通,與學生交流,同時,也為自己永無休止的思考與困惑找到一個出口,並以此影響和喚醒更多的人。
在劉偉先生的部落格中,有他對專業問題的探索,有他對社會問題的反思,更有他對人生的所思所感。他在部落格中,系統地探索著經濟規律,寫下了關於中國的崛起之路、金融、通貨膨脹、企業的社會責任、房地產及泡沫、匯率、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等這些傾盡了劉偉先生心血的大塊文章,在業內,對於他那些求知若渴的學生,有著醍醐灌頂的啟示意義。
作為一名學者,劉偉先生不僅有著一種細微的社會敏感,更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面對社會急速而有些失衡的發展,劉偉先生感到一種深刻的痛心。一個經濟學人,開始關注另一個領域,在部落格上,他寫下了《宗教和宗教感》《俗世和靈魂》,探究在經濟高速發展中衍生出來的一些人類和社會問題。這種思考是觸及靈魂的。2001年8月,鄭州還在暑熱之中,燈下,他敲下了這樣的題目《放慢些腳步,等等靈魂》。文中,他面對社會上瀰漫的浮躁之氣,發出了內心的呼喚——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道德底線的淪陷案例層出不窮,這不得不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是否放慢一些財富增長的速度,等等靈魂?
而就在劉偉先生頻頻發出警號和呼籲的時候,一個社會的這種狂奔依然在繼續。2011年7月23日,甬溫線動車追尾,事件本身對劉偉先生心靈的撞擊是激烈的,作為一個曾志報國的經濟學人,看到了經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令天下震驚的後果,劉偉先生感到無言以對。沉默、沉默,他說:“我已經不想再說話了。我們更應當追問在這整個過程中體現的倫理原則的扭曲和價值體系的缺失。”
光陰轉瞬而過,一晃已二十度花開花謝,當他回顧這一段歷程,曾有過推動歷史波瀾的一腔激情,也曾轟轟烈烈地做出一番事情,回首似應無悔,而當社會發展到今日,他知道,這不是當年他們所求的,問題出在哪裡?無數夜不成寐的思索,劉偉先生漸漸地從一個參與者變成一個思想者。劉偉先生說:“即使有困惑、有失望,但我明白,人不能就此沉淪下去。”
劉偉先生說,他的陣地就是那一方講台,他認認真真地講好每一堂課,為一屆又一屆青年學生撥開心靈的迷霧,把自己的思考與設問,傳遞給每個年輕的心靈。
走向群山
劉偉先生生於一個教師家庭,良好的家教和親情,使劉偉先生生性平和積極,從小酷愛讀書,但是,國小五年級趕上“文化大革命”。停課、上山下鄉,10年之後,又與成千上萬的學生一股腦地擠入高考的門檻。而後,就各有各的精彩。對劉偉先生,這一階段和同時代人全無二致。
下鄉對劉偉先生來說是一段單純的日子,陽光直射在靜謐的果園,和同組的知青一起鬆土、施肥、剪枝、打杈……劉偉先生乾農活是把好手,無論樹上的活、地里的活,總是做得乾淨利落。春來了,滿樹的蘋果花粉白粉白、累累垂垂,引發著劉偉先生對秋收的遐想。夏日,地里的西瓜、甜瓜都熟了,坐在果樹下,坐在瓜地邊,看著自己的勞動果實,心裡湧上無限的快慰。
在那些日子裡,要說缺憾,只是苦於沒有書。能找到的,就是《資本論》《馬列全集》《毛澤東選集》,憑著對書的酷愛,劉偉先生竟把這些宏大而枯燥的理論,讀得滾瓜爛熟。劉偉先生也有一段工農兵學員的經歷,在商丘師院讀英語專業,讀書和建校同步,一天天地翻地、挖土,勞作間隙中,老師就掛起小黑板,在工地開始講授夾雜著政治術語的英文。而後來劉偉先生那深厚的英語底子,就是從這時開始一點一點積累的。
1976年,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轉折,改變了這個世界和無數人的命運。當毛澤東逝世時,舉國悲慟,同樣受到震撼的劉偉先生並沒有意識到,此後,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命運,將會有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年劉偉先生工農兵學員畢業,到中學教書。1977年恢復高考,母親說:“還是參加高考吧,你學那些不成。”敏感的劉偉先生,感受到了萬象更新,但那時,他還沒預感到,自己將面臨一個千載難逢的大時代。
1977年,恢復高考後,劉偉先生成為鄭大外語系的第一屆學生。此時的劉偉先生,一下子面對書的海洋,他如饑似渴地沉浸其中。不僅僅是專業領域,他涉獵著人類幾千年留存下來的精華:讀了大量的世界文學經典。這些永恆的精神作品,如浩瀚天宇中璀璨的繁星,青年的劉偉先生從中如饑似渴地吮吸著人道主義精神,書,給他帶來一個浩渺無極的世界,他從中得到太多,而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更純粹的人。外語是他的強項,而他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法律思想史、政治經濟學,此時的劉偉先生已想得很多,隨著國家正在發生的變化,他知道,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即將到來。他想,只是了解莎士比亞、海明威,對中國人,實在是邊緣的邊緣,而作為志在國家的人,他覺得,這樣不足以面對一個即將到來的大時代。而這一代的每個年輕的知識分子,似乎都希望更直接地為國效力。
4年大學畢業,一心報國的劉偉先生,決定繼續深造,學國家急需的知識。於是就選擇與國家發展直接相關的經濟類,報考了上海財經大學。當年上海財大招考4名研究生,劉偉先生一試而過。這一年是1982年。
3年讀研轉瞬而過,1985年7月,在暑熱的知了叫聲中,劉偉先生和他的同學們等待著畢業論文的答辯。而就在這個時候,聽到一個訊息,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節奏迅速加快,中國希望在世界銀行有自己的專家,世界銀行委託勞動人事部和人民銀行在全球招聘拿中國護照的財經類研究生。此時,劉偉先生已做好回河南的打算,對此反應漠然。而同學們卻都激他:“去報名吧,你要是報,肯定沒他們的戲,你要不去報,顯得我們不敢報似的。”激將有了效果,就在最後一個下午,劉偉先生報了名。最終,在全國1700多名考生中,劉偉先生脫穎而出,考了第一名。接著,複試,而最後一考就在釣魚台國賓館,劉偉先生對國際金融的看法和對在亞洲工作的熱誠,給當時的日本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劉偉先生生平第一次邁出了國門,當他坐在飛機上,看著窗外翻騰的雲海,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是踏在了中國對外開放的節點上,更知道身上肩負著的是一個國家的希望。他還知道,自己身後的國家,將會充滿無限的希望。
國外多年,劉偉先生走遍了世界,而無論走到哪裡,劉偉先生都知道,自己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世界銀行機構,更代表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當外部世界對中國產生疑義時,當身邊出現危害國家利益的情況時,劉偉先生總是顯現出一種與祖國相應的胸襟和擔當。一次亞行開年會,因中國台灣故用錯誤標誌,中國代表團退場,這在當時引起較大反響。事後,台灣媒體採訪這位亞行來自中國大陸的第一位專家——劉偉先生,他深沉地說:“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這樣兄弟鬩牆,我很痛心,真的不希望以後再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劉偉先生的回答,令人感佩。
1992年,劉偉先生歸國。恰逢其時,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帶來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熱潮,到處是熱氣騰騰。劉偉先生說:“作為這一代人,無論如何不能錯過中國的這次變革過程,哪怕是回來看一看農民怎么賣菜,百姓怎么買菜,高樓怎樣建起來,親身感受這一切變化,都將勝過看最好的調查報告。”於是,告別了時人羨慕的汽車、洋房以及在亞洲開發銀行優裕而規律的工作、生活,他毫無留戀地回來了。
這年,劉偉先生38歲,正是年富力強,在國外的工作經歷給他帶來了眾多機會,但他沒有留在北京,是不願意仍在銀行機構做重複多年的工作,沒有去上海,是不喜歡上海的商業味兒,選來選去,他選擇了鄭州,一是養育了他多年的故土,二是離自己的母親近。劉偉先生的一生,似乎總是在理智和情感之間進行著選擇,在有些時候,甚至情感占的比重會更大一些。回河南,他選擇的是心底的情愫:友情、親情、養育之情。
時值鄭州大學正要籌建商學院,與劉偉先生一拍即合,在眾人的推舉下,劉偉先生做了鄭大商學院的首任院長。那是一種多么熱火朝天的日子啊,一切百廢俱興。沒有花園洋房,沒有私家汽車,在梧桐的濃蔭里,鄭大給了劉偉先生一套兩室的房子,有書房,劉偉先生很滿足。外出,那時鄭州街頭剛有面的,黃色的,5元起價,劉偉先生坐著東跑西跑,自得其樂。時至今日,每次拜會劉偉先生還是在鄭大這套兩居室的房子,攤開餐桌上厚厚的書籍,一次次走進思想的深處,在這裡接待了一批批的思考者……
關於現實與未來的思索
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對於一個從計畫經濟中走出來的國家,每一步都是新的。而劉偉先生回到河南,很快就認識了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來自國家體改所的馮宛平、楊松林,來自國務院研究室的王在安,同樣自國外歸來的易激揚,出自清華、人民大學的周以忠、孔東風等。年齡相仿、志趣相投,友人相聚,對世界、國家大勢的討論極熱烈而又富有探討精神。那時,一切都是新的,到處都是機會。無論哪裡有需要,朋友們總是一同出動,頗有點呼風喚雨的感覺。在地市、在縣鄉、在企業,面對著城鄉各個層次的大小決策者,他們傳播著市場經濟的理念。那是一段多么酣暢淋漓的日子。十來個各有專長的友人,從不同的角度,講述著改革將給現在的社會帶來多么急速的發展。而從亞行歸來的劉偉先生,對深層的理論,深入淺出地講述,使那些來自基層的鄉鎮幹部,無不感到一種醍醐灌頂的明澈。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們耗盡心力,在講授之餘,更為一些地方做眼界和起點頗高的改革方案。當他們看到一地又一地熱氣騰騰的改革浪潮,看著一地又一地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理論中人,心中溢滿了成就感和自豪感。理論和實踐的互動,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一群理論中人,卻個個都是性情中人。朋友相聚,意氣相投,說來都是文人,不僅個個胸懷天下,連喝酒也喝得豪氣十足,頗具梁山好漢之風。劉偉先生祖籍山東,善豪飲,賽似水滸中人。對劉偉先生,這樣的豪放暢快,在國外,何處之有?為國,為民,有親人,有朋友,劉偉先生覺得:此生足矣。
從1992年到2012年,一晃日子已過去20年,劉偉先生常說:“最容易過去的就是光陰。”從國外歸來,鄭州街頭的法國梧桐已是綠了20春、黃了20秋。而此時的劉偉先生已不再年輕,20年中,他有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的狂喜,並親身參與了此後一個國家迅速的發展過程,親眼看到一個大國的崛起。作為一個大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在教授學生的同時,還擔當了許多社會角色。專家、顧問、獨立董事、上交所的上證指數專家委員。作為一名中國的知識分子,作為這經歷獨特的一代人,劉偉先生時常會反思自己:在國家發生變革時,自己都做了些什麼?當然,他希望自己是一朵浪花,以自己的一己之力推動著歷史的進程,而回首這段歷程,他覺得自己盡力了,思思想想,對當年的選擇歸國,也深感慶幸。
這期間,他辭去了鄭大商學院院長的職務,因為他自認為不宜於搞行政,而後,他又擔任了鄭大MBA教育中心副主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傳道和解惑之中。而光陰流轉,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變化產生於悄然之中:社會財富多了,房子、汽車都多了,而人心卻極為匱乏,貧富差距的拉大,一味地發展帶來了各種後果使劉偉先生開始思索和不安。而歲月無情,也僅僅20年間,一個世界發生的變化卻是令人瞠目結舌。當年和劉偉先生一同立志報國的夥伴,有人從政已落馬,有人在商海已遭滅頂之災,或有人週遊世界,或有人做桃源之人。所謂生生滅滅、不生不滅,每個人各有各的來路與歸宿。每想到此,劉偉先生就心潮翻滾、思緒難平。面對這個有著無窮變化的社會,劉偉先生有著太多深層的思考想要訴說。

齊露瑩
2013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