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一座城的深度”“想起兩棵樹”“流動的石頭”“尋找京劇名醜韓金奎”四卷,收錄了《湖光瀲灩杜岙村》《倒爬嶺記》《追尋雙河堰》《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東門老街》《懷念梨鏵》《祭灶的幽默》《房子的事》等散文作品。該書盡力尋找觀海衛的味道,還原這座小城的文化底色,用飽含深情的民間化書寫復活這座小城的文化血脈;以古今人物為經,以歷史遺蹟和生活煙火為緯,編織出衛城的衛所文化、山水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的全景圖。
作品目錄
第一卷 一座城的深度 | 第二卷 想起兩棵樹 | 第三卷 流動的石頭 | 第四卷 尋找京劇名醜韓金奎 |
---|
一座城的深度 黑與白,古鎮之絕唱 湖光瀲灩杜岙村 倒爬嶺記 追尋雙河堰 潘岙的三個瞬間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洞山寺的春天 高山寺的境界 仰望伏龍山 塘角的記憶 東門老街 街頭郎中 古鎮棉農 遊子回鄉 相聚在杜湖 站在橋頭看風景 一個城的味道 杜湖之筆記 悅讀散章 | 懷念犁鏵 平淡的蝦潺 家鄉的散戲 鹹菜滋味 想起兩棵樹 祭灶的幽默 立夏吃豆 房子的事 那一份牽掛 這是送給你的最好禮物 沐光齋記 一本珍貴的簽名書 | 流動的石頭 虛靜湖記 在德天瀑布前 猢上划槳人 在硯瓦島上 細雨中種下一份牽掛 | 追溯杜家橋村抗倭史 尋找京劇名醜韓金奎 百年路工訪書人 上海灘成名的話劇導演 姜彬百年祭 革命先驅周朴農祖籍考 慈谿“四勾城”的前世今生 民間文學的情結 延續文脈與鄉魂的地名 瀰漫優雅味道的女人們 非藉秋風聲自遠 跋:尋找一座城的味道——南志剛 後記:書寫衛城裡的風景 |
作品鑑賞
以史運文是《在衛城》突出的特色。陸建立認為,“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底色”,文化首先表現為源遠流長、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這歷史文化由一系列歷史人物所經歷的歷史事件構成,留下了豐贍的歷史遺蹟。鳴鶴古鎮始建於唐開元年間,觀海衛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作者追溯衛城著名歷史人物,梳理重要歷史事件,尋訪多處歷史遺蹟,以紮實的文獻資料和實物遺存建構行文的經脈,通過對歷史知識的靈動敘述,讓讀者沐浴在歷史的長河中,洗滌心靈,澡雪精神。《在衛城》里有卓越的科學家,如東晉天文學家虞聳、虞喜;有傑出的藝術家,如書法家虞世南、寶塔山下散文家李又然、越劇編劇狀元徐進、京劇名醜韓金奎、俗文學家路工、話劇導演戎德亮;有濟世的巨富商賈,如鳴鶴葉天霖等葉氏一族;有名臣良將,如衛城建造者信國公湯和,領兵抗倭的俞大猷、戚繼光、杜文明、杜槐和南明東閣大學士加兵部尚書沈宸荃等;有鴻儒博學者,如東發學派創始人黃震、現代法學家沈鈞儒、經濟學家蔣學模、吳越文化開拓者姜彬、經濟學界獨臂將軍戎文佐、生命科學家沈祖堯、革命先驅周朴農、愛國華僑吳錦堂和姚雲龍等。作者在敘述這些歷史人物的歷史事跡時,沒有“掉書袋”,而是緊扣“在衛城”主題,鉤沉人物行跡與觀海衛的緊密關係,彰顯“衛城”人物的科學理想、藝術趣味、愛國精神和桑梓情懷。
以美潤文是《在衛城》又一大特色。陸建立在明山秀水間養成的那份平靜、平和、好整以暇的性情,深深地感染讀者。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緊張,謀生不易,“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當此之時,有沒有一種雅好,是衡量生活品質和生存質量的關鍵。有雅好,方生雅趣,有雅趣,乃能雅思,雅好、雅趣、雅思匯聚而成溫文爾雅的品格,方能在“苦奔忙”中節奏不亂。陸建立寫道:“在煙雨縹緲的鳴鶴古鎮,走街串巷地去欣賞五馬牆的古樸,或悠閒地在小弄口發獃,或手持一魚竿在湖邊垂釣,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遊歷於五磊山、藏雲溪、杜湖、白洋湖等自然而奇特的山水之間,感受山的胸懷,水的柔情,看春綠、看夏翠、看秋黃、看冬潔;偶爾諦聽一下金仙寺里飄過的梵音,禪悟自然的清秀之氣。這美,不僅在景致,更在心靈。”作者在喧囂鬧騰的現代生活中,重拾農耕文明記憶,深情回望青少年時光,悠然“想起兩棵樹”,緬懷兒時的犁鏵,回味“鹹菜滋味”,重拾家鄉的散戲,闡述立夏吃豆的故事和祭灶的幽默,這一份牽掛,是情懷,也是淡遠沖和的人生境界。
陸建立的散文文筆優美,善於用文字描山繪水,構築靜謐美景與純淨心靈相得益彰的意境。比如在《黑與白,古鎮之絕唱》中,他這樣描述冬日的白洋湖畔:“楊柳光禿禿的只剩細柳條兒,隨風輕輕搖曳,湖上的殘荷零星露在水面上,湖中的七塔依然整齊地立在水中,湖邊的遊艇划船靜靜地拴在埠頭邊,這衰草連天的冬日,平和怡悅,恬淡文雅倒像一幅淡墨潑就的山水畫卷。”以美潤文,令人痴醉。
作品評價
《在衛城》是一本厚重又輕盈的書。在作者筆下,人是鮮活的,物是生動的,景是靈現的。語言優美清新凝鍊,情感真誠樸素沉靜。散文寫作貴在真情,在散文里,人們無法逃避靈魂的真實性,作者的學識涵養、所思所想全都展露其間。全書洋溢著雋美清洌的氣息,蘊含著深湛、高貴和質樸的意境。
(《慈谿日報》評)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陸建立,1965年生,浙江慈谿人。註冊策劃師、作家、地方文化研究者。作品散見二十多種文學期刊,入選多種書籍和考試閱讀試卷。出版散文集、報告文學、民間文學等著作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