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這邊

在自然這邊

《在自然這邊》是哨兵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2021年12月。

《在自然這邊》是一本有很強辨識度的詩集。“自然”作為關鍵字滲透到詩的內部,並延展出某種生態寫作範式。詩人通過觀看洪湖來審視自我,以檢驗自己如何用現代漢語對接洪湖的有限空間與無限詩意。而哨兵的自然觀不僅有與洪湖相關的風、霜、雨、雪和白頭鶴、紫水雞,還有超越這些自然事物的時代精神之變。當它們共同作用於詩人,才構成其核心的詩學資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在自然這邊
  • 作者:哨兵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詩集
  • 首版時間:2021年12月
  • 字數:7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在自然這邊》是一部詩人哨兵以詩歌藝術的高標準精選了約150首詩的詩集。該詩集延續了詩人一貫的詩學追求和美學趣味,他以洪湖為主要描寫對象,描繪了那裡的風土人情,他近距離地與洪湖的水鳥、水生植物、漸次消失的漁村、日益繁華的縣城生活在一起,其詩歌散發著傳統和現代雜糅的氣息。

作品目錄

第一輯
第二輯
第三輯
第四輯
第五輯
第六輯
第七輯
談談鳥兒
深淵
洪湖螃蟹的生活史
清水堡
搖搖晃晃
鄉關論
櫻花,櫻花

作品鑑賞

藝術特色
詩集《在自然這邊》的第一首詩叫做《自然課》,這樣的安排自然並非隨意,它是整本書的“詩眼”。《自然課》說:“誰在今天糟蹋現實,/就有誰在明天失去將來”,這是對大自然之現實處境的清醒認知,打破了烏托邦的、溫情脈脈的假象。由此出發,“與霧相伴/虛無是我的來歷和糧食”,鏡頭拉到遠處,變“虛”、變“空”,而無論是對於人生還是對於現實卻能夠看得更為清楚,“今天霧大,看不見洪湖/也看不清楚自己。但我發誓這就是世界/霧整日不散。此地,不宜養老/做歸屬,只適合當過客/聽鳥,聞世外動靜”,“但山水/易容,須重新認知。岸邊/樓群隱沒,似遠山/又如怪物。視線之外/我已無力表達,語言盡頭才是詩”,這是對於世界的重新認知,也是對於語言、對於意義的重新發現。的確,“自然”可以成為一個具有無限承載力的“容器”,含納詩人對於世界的立場、態度與想像。
“洪湖”是哨兵的精神原鄉,迄今為止他相當比例的詩作都是以洪湖為背景的,他的整個世界是以洪湖為中心展開的。對哨兵而言,洪湖既是現實性的,又是象徵性的,這裡面有著現實生活的一切,又有著高於現實生活的向度,既承載著他的過去、現在,也寄託著他的未來。以“洪湖”為依託的“自然”首先是一個現實的、情感性甚至倫理性的所在,在此基礎上又具有了神性、永恆性、超越性的維度。在《田野調查》中,人們看到了一個有如傷口的故鄉:“回到洪湖。我可以在這片蘆葦地與/省城間往返,卻無法帶著洪湖//上路。我羞於說出這座小鎮/是我的出生地,我的雙親//住在那棟樓的六層,年過七旬/卻一直活在妹妹//去世的那個夏季,以淚/洗心。我知道//唯有淚,才是真正的故鄉/從沒消失,永不缺席”,它是極具內在性和情感容量的。《尋人啟事》所寫也飽含情感:“丁酉冬。雪夜中把我父親/從荊江大堤腳下送進縣人民醫院急診科/卻不留姓名的人,自洪湖入江口而來/願你在運砂船或漁舟上修成隱士/不為世界所知。這樣我父親年過七旬/也不敢老去,我父親欠長江和洪湖一聲謝意”,這裡的人與“長江”“洪湖”之間有著一種血肉相連、生死攸關的聯繫,令人動容。《秋日札記》中說:“對發生在身邊的小事/我保持著足夠的敬畏”,哨兵的確對“身邊的小事”有著充分的尊重、體認,他擁抱身邊的事物,由“近”而及“遠”,以此來反觀和打量現實世界,正如他在《從東方白鸛談起》中所反思的:“來自歐洲大陸的鳥兒/橫太平洋,越喜馬拉雅//只為爭搶洪湖的田螺/蚌殼和地盤,當作世界的終極意義//毫不在惜弄髒自己的羽毛/鳥翅。我兀自站立//在這架軍用監控儀螢幕上,我/和兩隻東方白鸛沒顯出什麼不同”,於此,個人的生命境界無疑得到了提升。
以山水、自然為師,同時意味著對於“世界”“人類”的拒絕與疏離。《在濕地保護區》中說:“在洪湖/我要尋的,只是這個世界/缺損的”,這是對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另外一個世界的追尋,其中的情感態度是堅忍而篤定的,有內在的力量。《多年後在湖上再次駕船》則說:“多年來/唯有逆著人類的方向,我才能抵達/要去的地方”這是與人群的背道而馳,頗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意味,耐人尋味。在《藕》中,則借“藕”表達自己:“藕已成為口糧,深扎洪湖/撐起了我的世界。從那之後/潔白就是我的底色,在我心裡/年年植藕,享受淤泥的生活/不反抗,但絕不苟同”,這裡面的“潔白”“不苟同”無疑正是作者的自況,是托物言志。詩歌《迷路》同樣表達了一種自我與世界、人群的關係:“車載導航說條條道路都通往/我要去的地方,但與眾人同行/我卻總是迷失目的地。如你所言/在武漢,我不知道去哪裡/也無處可去。像某個熟悉的陌生人/走街串巷,不停尋找另一個自己”,詩人與外界、與自我顯然都是充滿了緊張感的,他選擇的是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他在面對自己的同時也在“不停尋找另一個自己”。
所以,詩歌對於哨兵而言,是一種克服與抵抗,是一種慰藉與救贖,抑或者,是一種修行。語言,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家園。《過洪獅村夜聞喪鼓》中寫:“悲傷無言以表。有沒有誰和我一樣/在洪獅村忍受整夜的喪鼓,天亮前/還圍著洪湖花鼓戲,為村莊/守靈。這樣你就能和我一樣/聽見漢語敲鑼打鼓,在黑夜裡喊魂”,這其中漢語之“喊魂”尤為形象地凸顯了詩歌在當今時代的處境以及使命。《打魚詩》裡面也有著對於自身詩歌寫作的理解與追求:“網底串滿鵝卵石墜子,松木筏上/三手人分工精準:搖槳/撒網,收繩,才能打魚。在洪湖/我只寫比世界重三倍的詩,拖拽歷史/現實和未知”,這可謂是一首關於寫詩的詩——元詩,包含了哨兵寫作的密碼與自我期許。《大鳥》中寫了他對於人生、對於寫作的理解與追求:“要多少年我才能輕如大鳥不為人知/要多少年我才能愛惜這些:語言,羽毛,翅膀”,“大鳥”是“輕”與“重”的結合,由“重”而“輕”,“我”也在踐行由“為人知”到“不為人知”,這自然是一種不無艱難的修行。同時,“語言”也是一種“翅膀”,它值得珍視,也能夠予人自由,這也是寫作的意義。《自查報告》中寫到了自己的使命:“事實的確如此。入江口/拖拽泡沫,在林外的黑地里飄蕩/閃耀,像招魂幡糾纏長江和/洪湖。而夜晚無所不知。江流/返照,襯托世界的暗角,我幾乎窺見/我為何來到這個世界。不為江湖/泡沫銷魂,只寄命書桌上一頁/攤開的稿紙。剛剛我死於上一行/詩,卻又從這句漢語裡活過來”,無疑,可以認定這正是詩人哨兵真實心跡的袒露。詩在這裡具有著至高的價值,漢語負擔著崇高的使命,應該說,這也是漢語詩人對於自身責任的一種承擔與認領。

作品評價

從某種程度上說,詩集《在自然這邊》是哨兵向家鄉洪湖的致敬之書,也是他的修行之書。他在書寫洪湖的自然風物時,也在建構獨屬於自己的詩學素養。當他作為洪湖的異鄉人時,詩人將故鄉看得更為透徹,它的傳統、堅守,不僅與時代變遷同步,也同構於詩人的靈魂書寫。哨兵以現代詩歌的形式記錄了他與洪湖的深度對話,而獨特的自然觀在其寫作中的投射,也就變成了語言創造、時空超越與人生命運交織的富有歷史感的美學。(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劉波評)

出版信息

2021年12月,《在自然這邊》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在自然這邊》
2021年12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5598-4348-7

作者簡介

哨兵,1970年生,湖北省洪湖人,出版詩集《江湖志》《清水堡》《蓑羽鶴》等,曾獲《人民文學》新浪潮詩歌獎、《十月》年度詩歌獎、《中國作家》郭沫若詩歌獎、《長江文藝》年度詩歌獎,《文學港》雜誌詩歌獎、《芳草》漢語詩歌雙年十佳、湖北文學獎、屈原文藝獎等獎項。現居武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