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語的屋檐下

在母語的屋檐下

《在母語的屋檐下》是彭程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6年5月。

該書收錄散文30餘篇,展現了作者對人情物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該書延續並深化了作者一貫的鮮明特點,即通過感性的表達方式,傳遞出沉鬱醇厚的理性力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在母語的屋檐下
  • 作者:彭程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字數:167千字
  • 首版時間:2016年5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了《在母語的屋檐下》《招手》《遠處的墓碑》《蘇東坡的曠達》《且認他鄉作故鄉》等30餘篇散文,涉及主題豐富:感悟親情,叩問生死;沉浸於大自然和藝術時的欣悅和迷醉,置身於現實人生中的清醒和曠達;有對於獨特卓異的靈魂的會意和心儀,也有關於母語、文化和傳統的深邃思考。

作品目錄

序言 王充閶
招手
對坐
遠處的墓碑
連續
第七隻眼睛
瞬間的收藏
蘇東坡的曠達
自由在呼喚
陽光燦爛的日子
永遠的蕭邦
在母語的屋檐下
且認他鄉作故鄉
大樹上的葉子
父母的房間
身邊的人們
童年鄉野
返鄉記
回鄉四章
印度行腳
行走京城
韭菜坪記
龍虎山寫意
明月映宜春
哈尼梯田
在生長松茸的地方
漫步水鄉銀都
在“授農初地”
廿八都
洪雅觀水
幸福的藍火焰
小周
悼念喬福山先生
隨風飄蕩(後記)
附錄 “喚回對生活的感受”:彭程散文論(丁曉原)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該書寫出了關乎人情、人性眾生俱感的普遍道理。譬如《招手》寫作者與父母毗鄰而居,因為忙,不能每天前去探望,問安的方式就變成每天清晨在廚房準備早點時推開窗戶,向正在樓下院子裡散步的父母招手。他寫道:“這樣,招手對我便有了一種儀式般的意味。做完了它,我才會感到心中踏實,這一天的開始也就仿佛被祝福過,有了一種明亮和溫暖。對父母而言,這個動作的意義當會更大。當腳步日漸邁向生命的邊緣時,親情也越來越成為他們生活的核心。”“招手”具有象徵意義,代表著父母與兒女間、血脈與骨肉間的“呼喚與應答”。“招手”的背後,對應著種種類似的親情聯繫,比如寫家書、打電話、發微信,等等。故此,一個人的“招手”,就有了普天下的經典況味。另一篇《對坐》,他寫與父母在沙發上對坐時的心理活動,筆致細膩,道出一個中年人眼睜睜看著賜予自己生命的親人日漸衰老、無可挽回的蒼涼感受。“對坐”又是一個意象,彰顯了父母與子女關係的本質,是滄桑和至痛的生命感受。
在作者看來,所謂“母語”,既是來自“媽媽舌頭尖”上的聲音,包括鄉音在內的與生命俱來的、承載著歷史記憶、感情記憶的出生地的語言,更是回歸生命本體,以人的基本情感,譬如鄉情、親情、友情,為創作母題,呈現恆常、深刻的人性內涵,從根本上回答人之所以是人的哲學命題。他認為,人的這種基本情感,最大的特徵是“連續性”。這種連續性,帶給人的是安穩和從容,是一種值得信賴、可以託付的感情所在。父母是不變的,兄弟姐妹是不變的,一日三餐是不變的,這種不變,即對生活倫理有常而連續性的感知與認同,恰恰可以生成並儲藏豐富而深厚的人性基因。而大量的美的事物,正是通過這種連續性而誕生而達成,人情、人性之美,也常常是經由這種連續性的通道而抵達。

作品影響

該書收錄散文《在母語的屋檐下》成為2016年天津高考語文試題。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在母語的屋檐下》
2016年5月
線裝書局
9787512022652

作者簡介

彭程,作家,1963年出生於河北,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高級編輯。入選2014年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以及第二批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兼任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協理論評論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等。出版有散文隨筆集《漂泊的屋頂》《急管繁弦》《在母語的屋檐下》等多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