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收錄《娩》《大地的泉眼》《滾燙的石頭》《漂泊的屋頂》《錯位》《一個人怎樣變得衰弱》等30篇散文,其中有與讀書和書籍相關的,有作者寫的童話,也有對歷史的思考,也有描寫風土人情的,還有一些作者的人生感悟、感想,以及作者的一些類似自傳的文章。
作品目錄
娩 大地的泉眼 滾燙的石頭 漂泊的屋頂 錯位 物證 獨自品嘗 快樂墓地 急管繁弦 破碎 | 一個人怎樣變得衰弱 招手 對坐 遠處的墓碑 第七隻眼睛 大事不著急 連續 尺度 歲月河流上的碼頭 勞動和幸福在一起 | 蘇東坡的曠達 自由在呼喚 王子與玫瑰 讀安徒生 閱讀的季節 把電影當書看 在母語的屋檐下 身邊的人們 返鄉記 周圍 |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該書蘊藏著人到中年回望時光的深切感慨和睿智思考。《大地的泉眼》體現了“詩”和“思”的緊密而純粹的融合:“詩潛藏於大地的深處,節氣是它湧現的泉眼……沒有什麼時候比童年更貼近土地。池塘、樹林、果園、草場,這些地方在印上我們稚嫩的腳印的同時,也占據了我們的心靈。詩就是這樣同生命結緣。大地是詩之源泉,童年的心靈最容易受到它的澆灌……所以返回常常很有必要。時光一往無前,但自由的心靈卻可以回溯,回到過去,那裡是有生命的根。每個人都應適時回去,培一捧土,或者澆一罐水。他會發現,這樣他站得更穩。”“我們獲得了舒適,卻喪失了詩。我們擁有了過多奢侈的東西,卻遠離了土地。誰能算得清其間的得失?”在《滾燙的石頭》中,他藉助民歌表達對文字的愛好:“那是他的信仰、他的念想、他用生命呵護和看守的東西,海枯石爛,生死以之。”在《錯位》一文中,他認識到“愚昧是怎樣測量都探不到底的,可恨的是它們偏偏要同智慧糾纏在一起”。在《獨自品嘗》中,思考和追問具有一種令人不安的、挾帶了痛楚之感的尖銳:“我們越來越習慣於一種
點頭之交,習慣於維持一種敷衍清淺的關係……朋友這兩個字,如今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蛻變,常常不過是利益的代名詞,或聚或散,盡皆繫於某種籌劃,讓人內心深處不由得滲出一股涼意……人忍受自己的苦難,每每已經心力交瘁了,如果對他人的痛苦也毫不保留照單全收的話,豈非將馬上面臨斷裂和滅頂?”這些對社會、對人生透徹犀利的看法,都不是交流的產物,恰恰相反,它們是在作家個體的沉思、冥想中產生,是人到中年之後,“當一個人經歷的步伐抵達某個年齡里程時,才能領會其中所蘊含的深意,因為滲入了足夠多的時間。時間就如同沖洗照片所使用的感光劑,使得生命中原本幽暗隱晦的某些東西,漸漸顯現,變得可以辨識和分析。”(《急管繁弦》)這些獨特的思想,增加了該書的厚度和重量。
當然,作者也並不都是像苦行僧般的枯坐冥想,他也時常矚目於日常生活中的聲色形相,發掘其中的美和善,顯露出作者柔軟溫情的一面。《招手》就是一個例證,寫出了深摯動人的親情。他與父母相鄰而居於同一個小區里,“他們和我,父母和兒子,每天清晨,一方在院子裡,一方在房間裡,隔著幾十米的距離,相互招手。這個動作,成了每天固定的節目。”有一天,他心血來潮,像個孩童玩捉迷藏,故意不回應向他招手的父母親。結果是父母回到房間後,焦急地打來電話詢問,語氣中充滿了擔憂。這讓他既感動又愧疚:年齡再大,我們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從那之後,“招手對我便有了一種儀式般的意味,做完了它,我才會感到心裡踏實,這一天的開始也就仿佛被祝福,有了一種明亮和溫暖。對父母而言,這個動作的意義當會更大。當腳步日漸邁向生命的邊緣時,親情也越來越成為他們生活的核心。”又比如在《周圍》中,“一個冬夜,騎著腳踏車在爐灰渣、冬儲大白菜垛之間的狹窄通道中小心穿行,感受著后座上愜意的重量,姑娘的胳膊羞澀地、若即若離地箍在我的腰上,至今想來都覺到一縷溫暖。”如此生動的畫面,似乎一轉身便會消失,卻被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並用文字固定下來。正如他所說的,“在闊大的背景中,在旋生旋滅的千萬種場景中,這樣的畫面,只能算上一個極端微小的細節。但它們是屬於我的,是我靈魂中的小小芒刺,使我有一種幸福的疼痛。”
作品影響
該書收錄散文《尺度》成為2009年福建高考語文試題,《在母語的屋檐下》成為2016年天津高考語文試題。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彭程,1963年生於河北省景縣,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供職於光明日報社,高級編輯。兼任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審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等。入選2014年全國文化名家“四個一批”人才,第二批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哲學社會科學)。散文作品多次入選高考試題。著有散文集《紅草莓》《急管繁弦》《在母語的屋檐下》《紙頁上的足印》《第七隻眼睛》等數種作品。曾任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獎項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