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

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

《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是2001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作者:鄭師渠
  •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3056842
  • 中文名:《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
  • 類別:歷史
  • 價格:20
  • 語種:漢語
  • 出版時間:2001年
  • 簡介:是一部重新研究評價學衡派文化思想的“翻案”之作
  • 裝幀:平裝
簡介,書評,

簡介

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
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
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
學衡派是活躍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個文化團體,對當時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然而,由於它的文化思想徘徊於歐化與國粹之間,對新文化運動多持批評態度,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被視為守舊勢力而倍受冷落。而《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對學衡派文化思想的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具體有文化觀、文學思想、史學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思想等五個方面.

書評

鄭師渠的《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是一部重新研究評價學衡派文化思想的“翻案”之作。
很長時期以來,學衡派一直“名聲不佳”。魯迅先生寫於1922年的一篇雜文《估〈學衡〉》歷來被當作否定與批判“學衡派”的經典文本。其實,這篇短文只是對《學衡》第1期中的某些文章文字不通進行了一些就事論事的批評,還“未嘗給對方定什麼性”。而魯迅之後許多人,包括茅盾和周作人寫的文章,則多將學衡派定性為“復古派”、“反動運動”,原因只有一條:學衡派提出了不同於新文化運動的中國文化建構理想,且對新文化運動持批評態度。建國之後,在極左思潮的濁浪之中,對學衡派的評價承20年代新、“舊”思潮論戰之餘緒,將學衡派徹底妖魔化了,以至於一提起學衡派,人們馬上會想起諸如“頑固保守”、“反動復古”之類的詞。學衡派果真就如此“反動透頂”、一無可取嗎?
吳宓先生在1963年曾有言:“《學衡》派的是非功過,澄清之日不在現今,而在四五十年後。”學衡派歸於沉寂近70年後,在極左思潮得到有效遏制、思想解放不斷深化、學術環境逐漸寬鬆,特別是在全球化語境中人們開始對新世紀的中國文化的現代建構進行思考與探索的今天,人們終於有機會去重新認識學衡派的功過是非,審思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與價值。作為對學衡派的整體和綜合性的研究成果,《在歐化與國粹之間》以準確的考證、學理的剖析、辨證的思維,為我們打開了塵封的歷史,開啟了一條重新正確地認識與評價學衡派的新途徑。
《在歐化與國粹之間》並不是刻意要扭轉過去對學衡派做出的一切斷語,而是力求打破過去那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以全面、客觀的態度重新評價與研究學衡派。作者指出:“今天我們欲客觀評說學衡派,必須明確兩個前提”:其一,學衡派是一個現代文化思想派別;其二,學衡派對於新文化運動的批評屬於學理之爭。在這個立論基礎上,作者對學衡派的文化觀、文學思想、史學思想、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等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考察與審理,認為學衡派的文化思想有著自己的內在邏輯,它闡揚新人文主義,豐富了國人對於現代社會的思考;對於中西文化問題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表現了一種更為健全的文化心態;對於我國的學術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作者也指出,學衡派有著比較明顯的“厚古薄今”的傾向,並步入了道德決定論的誤區。作者認為,學衡派所固有的理論缺陷並不能成為全面否定學衡派的理由,因為從實質上講,學衡派終究是一個有影響的現代思想文化流派,其文化思想的本質追求與新文化運動並無二致,都在於致力中國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新文化運動代表主流文化,而倡導新人文主義的學衡派則對主流文化起到了補偏糾弊與制衡的作用,二者實際上是互補關係。在全球化趨向日益明顯、中國文化的現代建設步入新的歷史階段的今天,學衡派的“發揚非其時”的某些思想主張,正在逐漸顯示其自身的合理性。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歐化與國粹之間》是將學衡派文化思想放在它所產生的特定時代背景下進行分析探討的。進而指出:“學衡派的興起,並非復古勢力的反動,而是歐戰後在西方和世界文化思潮大格局變動的影響下,中國社會文化思潮深刻演進的產物。”而歷來對學衡派的“復古”與“反動”的批判,實際上都因其脫離對歷史與時代的深入省察而往往陷入片面性與簡單化,也就難以客觀評價學衡派文化思想特有的意義與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