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又稱“在家教育”,是一種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家長棄工作做起了全職爸媽,讓孩子在家上學,專職在家教育兒女。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存在大量學生在家上學的案例,涵蓋幼稚園至高中的各個階段。而其存在形式呈多樣化:父母在家教孩子、親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學習、小規模的私塾學堂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學校規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在家上學
  • 外文名:homeschooling
  • 類別:教育活動
  • 別稱:在家教育
簡介,我國現狀,引發爭議,具備特徵,基本原則,合理性,發展問題,倡導建議,

簡介

在家上學起初是流行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一種青少年教育成長方式: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教育。上世紀中葉,主要在宗教家庭產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教育形式。這種形式帶來了足夠的靈活性,而使得子女的成長變得非常個性化。這恰好符合這個時代對個人的要求。 華人社會的Homeschool主要集中在台 灣、新加坡等地。中國大陸目前實踐者正在增多,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童話作家鄭淵潔在家培養了自己的兒子鄭亞旗。不過,在應試教育體制中,潛在的實踐者可能會有很多。
“家庭學校”,美國稱之為“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一些歐洲國家稱之 為“親職教育”(home education)。如今的 家 庭學校是一種以家庭為基礎、孩子為 受教育者、家長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 式。家庭學校不同於學校教育,意味 著“以家為本”而非“以校為本”的教育。除了可以 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得到課程、教材等方面的服務外,家庭學校還可以調用 更多的社區資源:圖書館、博物館、體育 運動中心、畫廊、展覽館以及親友和鄰居 的智 力資源,比學校教育更能滿足學生 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家庭學校也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親職教育,它有一定的課程設 置,關注學生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家庭學校”主張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化和人性化,按照每個孩子的天賦和能力進行教育。
在西方國家 歐美在家上學的兒童已超過200萬, 以美國而言,在家教育的申請原因,可歸 納為種族、語言、宗教信仰、文化,地區 教育水平差異等因素。至目前為止,已是 義務教育中非常普及的一個現象,在坊間 書局亦有很多教導家長如何進行在家教育的書籍和導引。 1986年,美國估計約有20萬的孩子 在家學習,現已發展到約200萬,即25 個 適齡學生中就有一個在家學習。1998年 全美從幼稚園到高中在家自行教育的學生 數約有150萬人,占學生總數的2%,較 1990 年增加5倍,比紐約市就讀公立學校 的人數還多。 近年來美國公布的大量調查研究資 料,充分而令人信服地說明,家庭學校的 學生,不僅總體上學業超過了學校學生的 平均標準,而且在百分比上遠優於學校畢 業的學生。 更有意思的是,在社會化方面,家庭 學校的學生比學校學生在總體上也更勝一 籌。一項研究揭示:在接受家庭學校教育 的成人當中,有71%參與社區服務活 動; 88%加入某一社會組織,而年齡相仿的普 通民眾在這兩項上的參與比例分別為37% 和50%。家庭學校完全可以解決社會化問 題,而且可以解決得更好。這 無非是因為家長充分重視,而且脫離 學校體制的孩子,則有充分的時間可以靈 活地、直接地介入社會;而所謂學校的社 會性,除了體現學生群體的小社會,其本 身充 其量也只能折射真正的大社會,並 不影響脫離學校體制的孩子直接地接觸社 會。 在英國, 越來越多的家長將孩子帶 出學校,目前已有多達14萬的中、國小 生在家裡接受教育。一些家長指出英國的 教育系統存在官僚化的傾向,缺乏適當的 靈活性。這些都是導致家長放棄正規學校 教育讓子女“在家上學”的原因。

我國現狀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於2013年8月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不在學校上學,選擇“在家上學”。家庭選擇在家上學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
當前在家上學人數最多的前三個省市依次是廣東、浙江和北京,均位於東部。教育專家分析稱,這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高、社會公眾教育觀念更開放有關。
在家上學的孩子中,男孩占62.30%,多於女孩。多數孩子的年齡在4至10歲之間(60.42%),其中6歲的孩子最多,17歲的孩子最少。可見,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於國小階段,較少處於初高中階段。

引發爭議

“在家上學”可以彌補應試教育的一些不足,但是“在家上學”是否可行這一問題還是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教育專家張清羽認為,孩子在家教育是一種遇到困難就逃避的行為,會給孩子融入集體帶來很大的麻煩,可能以後會形成不善溝通的缺點。家長通過課外教育來彌補學校的不足是可行的,但是想要因此來替代現行教育模式是不現實的。
家庭學校家庭學校
有媒體評論人認為,在家上學的成功案例雖多,但是成功往往不能複製的,並且成本太高,應該把這些對教育不足的看法形成輿論,讓學校去改變,而不是個人“海底撈針”行動。 但“在家上學”還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具備特徵

“讓孩子在家上學”的成功家庭應具備三個特徵:
1、父母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規劃的;
2、夫妻雙方對於孩子的教育觀念一致,不能出現不和諧的局面;
3、這些家庭的大都是爸爸關鍵時刻能夠做出果斷決定的人。

基本原則

1,家庭和婚姻高於教育。健康家庭是健康教育的基石。
2,在家上學,教育即真實的生活,以家庭生活為基石。
3,在家上學不能把孩子從家庭割裂出去。尤其是0-12歲之前。
在家上學在家上學
4,在家上學,兒童不是生活的中心,而是整個家庭,每個成員都是中心。
5,在家上學,成就一個健康的家庭,而不是分裂家庭。所以父母雙方意見要互相包容。
6,在家上學,不是把孩子圈養在家裡,而是開放教育,散養在家庭和周圍。

合理性

在家上學、私立教育都是對公立教育單一教育模式的豐富和補充,從而增加教育的多樣性、選擇性。 從理論上說,家長擁有對孩子接受什麼樣教育的選擇權。按我國目前的法律,在家上學屬合理不合法,但這一現實本身並不合理,也是可以改變的。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存在著制度創新的空間,第十四條規定,“自行實施義務教育的,應當經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可見,在這個問題上,地方政府有很大的自主空間,不應僅限於被動地釋法和制止,完全可以通過地方立法積極地參與這一過程,推動學習化家庭和學習化社區的構建,滿足家長、學生對教育的多樣化和選擇性的要求。
在家上學在家上學

發展問題

(一)合法化問題
同其他國家“在家上學”經歷的合法化的發展階段一樣,處於發展初期的我國的“在家上學”,未來發展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將是“在家上學”是否違法的問題。目前,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違法,主要是違反了《義務教育法》。因為根據《義務教育法》,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免予入學的,由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出申請,經當地人民政府批准。而實行“在家上學”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既沒使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按時入學,又沒有經過當地人民政府批准。
另一種看法認為不違法。所有讓孩子在家上學的家長都是這一觀點的堅決支持者,他們認為,《義務教育法》規定父母有送適齡子女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義務教育的義務,但“在家上學”的父母本意並非不送孩子上學,而是為了讓孩子更好、更快地接受教育,只要家庭有這樣的教育資源,並能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要求讓孩子完成國家規定的教材課程學習,選擇親職教育的方式與有關法律並無牴觸。
目前,“在家上學”沒有直接的法律規定,我們只能參考《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應該來講,“在家上學”從理論上講是成立的,從法律上說是合乎法理的。之所以現實中它的出現會引發爭議,以致很多人認為它違法,主要是因為在當今社會它還屬於新鮮事物,還沒有先例,也還沒有具體的支持和管理措施。在實踐中,“在家上學”者往往事先遞交申請,通過“走後門”保留學生學籍。由於我國法律的空白,政府和學校在“關係到位”時,也會默許其可以“在家上學”。
(二)社會化問題
質疑“在家上學”的第二大問題就是孩子的社會化問題。反對者認為,如果說在家上學的真正成就難以確定,那么在家上學的孩子與在校學習的同齡人的不同經歷,卻是顯而易見的。就孩子的經歷來說,把孩子與其同齡人正常的學習生活人為地隔開,限制他與同齡人的正常交往,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影響孩子的早期社會化。支持者認為,如今學校中學生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如對某些學生的歧視、同學之間不正當的競爭、同學之間的不良信息傳播等等,學校也不見得就是一個很好的社會化的環境。因此,如何合理地實現個體社會化,這是有關“在家上學”問題爭議的焦點。
(三)學習的成效與質量保障問題
據有關數據統計和媒體報導,“在家學習”的成效似乎很明顯。但是,質疑者認為,首先這種成效不能被無限誇大,這充其量只說明它節省了多少時間,學習到多少知識。然而比這更重要的是它同在學校就學的同齡人的學習相比,到底未學到什麼,在他個人成長過程中錯過了什麼機會,丟失了什麼本不該丟失的東西。困難在於,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來說,錯過了什麼機會,無法確定;丟失了什麼,在個性、知識結構中留下什麼後遺症,要到很久以後,才能見分曉,而這種潛在的後果一旦顯示出來,那將無法挽回,甚至成為終身遺憾。
所以,質疑者認為,“在家學習”的成效究竟如何,這些孩子最終如何發展,還有賴於今後的追蹤調查和個案研究才能斷定。就我國目前“在家上學”的實踐來看,還剛剛起步,成效確實需要時間的檢驗,質量保障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和主觀性。因此,目前“在家上學”成效如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四)信息溝通與專業發展問題
由上述調查結果可知,目前家長對在家上學的主要困惑是“互助團體活動不足”、“政策法規不明確”、“學習資源有限”、“缺乏專業指導,難以實施”以及並列“教材難以選擇”、“經濟實力不足”和“學校和政府干預”。歸納起來,無非兩點。一是家長急需溝通交流的平台,二是家長亟需專業的指導。目的都是一致的,互通有無,交流經驗,避免失誤。
然而,目前在家上學的信息共享渠道主要是網路,本地團體活動和全國互助交流會比較少。家長們也表示,最所需的支持與幫助是“定期的互助團體活動”,其次是“國內、國外相關信息分享”,然後是“教學方法、教材選擇等方面的專業指導”和“教育資源的拓展”,最後才是“政策法規支持”。可見,處於這一階段的在家上學亟需建立和形成比較規範、科學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專業指導發展規劃。至於政策法規支持,家長們深知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對其也沒有太高的奢望。

倡導建議

(一)加強對“在家上學”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
鑒於我國的國情和對“在家上學”學生研究得不夠深人,教育研究機構目前迫切的任務是對“在家上學”的現象進行個案實證研究,內容包括“在家上學”孩子的特點、家庭條件、學習內容、評估方法等。通過個案研究總結出“在家上學”孩子的共同特徵和規律,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在家上學”的模式,以便建立相應的法規和社會支持系統,以確保在家上學孩子的學習權和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選擇權。
(二)建立行業內交流溝通的長效機制
目前,“在家上學”實踐者主要自發地通過“在家上學聯盟”網站、微博、QQ群等網路渠道開展溝通交流,缺乏自組織間的有效溝通交流,全國性的行業論壇、年會等平台比較少,使得有效溝通難以形成。建議相關自組織機構從學生成長的需求出發,“走出去”、“請進來”,互通有無,必要時建立定期的“訪學”機制,交流孩子在成長、學習中的困惑,讓孩子感受不同的教育形式,去接受豐富多彩的教育薰陶。
(三)尊重、鼓勵多樣化的自主探索
目前,我國“在家上學”處於發展初期,未來如何發展,向何處去,需要建立在多樣化的自主探索基礎之上。每個在家上學的實踐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教育、培養理念,也會在逐步的探索中形成適合自己孩子發展的教育模式。我們要尊重、鼓勵這些多樣化的探索,正是他們的先行先試,才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目前這一階段,還不是討論“在家上學”如何規範發展的問題,而是讓不同的實踐者在學校教育體制之外,基於自己的情況,探索一種適合自己孩子成長發展的教育模式。當這些多樣化的模式足夠豐富成熟的時候,我們的教育選擇也將豐富起來。
(四)整合社會資源,構建社會支持系統
當今社會,是一個社會資源極度豐富、信息高度開放的社會,這也為在家上學提供了豐富的外在的教育資源。之所以說是外在,主要是看其家長的教育理念及對教育資源的敏感程度。鑒於目前在家上學亟需專業指導的現狀,建議在家上學實踐者在形成自己的培養方案、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時,充分尋求教育專家的建議和意見;建議家長充分利用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等社會教育資源;建議家長利用社區的資源優勢,集中社區力量給孩子提供各方面實踐、鍛鍊的機會;建議家長讓孩子多多參與各種社會體驗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充分融入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