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片山恭一著長篇小說)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般指本詞條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是片山恭一創作的長篇小說

小說講述了十年前同在一所高中就讀的朔太郎和亞紀是一對純情的戀人,由相遇、相知、放學後的約會、兩人去無人島的探險一直到相愛,雙方約定此生將永不分離。不了上天弄人,正當兩人準備赴澳大利亞做修學旅行之際,亞紀卻因患白血病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儘管朔太郎每天晚上都向神祈禱,寧願自己受苦而換取亞紀的康復,但亞紀還是在淒涼的山谷里化為灰燼——十年後,朔太郎帶著未婚妻,再度回到與亞紀相識相戀的地方。

該作2004年以來已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 外文名稱:世界の中心で、愛をさけぶ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日]片山恭一
  • 首版時間:2004年3月
  • 字數:12萬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純愛,生死觀,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我”的爺爺年輕時愛上一個患肺結核的少女。因肺結核病在當時幾乎是不治之症,爺爺為了能夠娶她養活她而從家鄉跑去東京拚命賺錢。當他賺了錢回到家鄉時,少女的病因為鏈黴素的發現而治好了。病治好了即意味著可以出嫁。但對方父母不願意把女兒嫁給做“亂七八糟買賣”的爺爺而嫁給了一個“本分人”。不久爺爺也結了婚
五十年後,爺爺領孫子去盜墓,把所愛之人的骨灰偷出一點點裝進小桐木盒交給孫子,叮囑孫子待自己死後“把差不多同樣分量的我的骨灰和這個人的骨灰混在一起”,撒在長有對方喜歡的紫花地丁的山坡。而此時孫子正愛著班上一個叫亞紀的學習好性格好的美麗少女。
不料亞紀後來得了白血病。儘管“我”每天晚上都向神祈禱,寧願自己受苦而換取亞紀的康復,但亞紀還是在淒涼的山谷里化為灰燼——“四周一片岑寂,不聞人語,不聞鳥鳴。側耳傾聽,隱約傳來焚燒亞紀的鍋爐聲響……我在看著焚燒世界上自己最喜歡的人的煙靜靜升上冬日的天空。”於是剩下來的只有亞紀的骨灰。“我”和亞紀的父母飛往澳大利亞,把骨灰撒在了亞紀生前嚮往的淺褐色草原。但我沒有撒盡,留下一點點裝在透明的小玻璃瓶裡帶回。最後,“我”來到和亞紀一起就讀過的校園的櫻花樹下。“白色的骨灰如雪花兒飛向晚空。又一陣風吹來,櫻花瓣翩然飄落。亞紀的骨灰融入花瓣之中,倏忽不見了。”

創作背景

作者片山恭一雖然沒有在《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中明確交代地點名稱,但研究者分析,書中就朔太郎與亞紀的中學愛戀片段描述背景,其實完全與作者故鄉四國愛媛縣的宇和島市完全一致,可見成長經歷的而且確對作家的影響極為深遠。

人物介紹

朔太郎
主人公朔太郎對生命,愛情等概念相對純粹,對於爺爺的感情充滿了困惑與不解,在與亞紀的感情當中全情投入,體會到了心靈的美好。而真正的成長發生在亞紀生病之後,當愛情即將逝去,生命的意義變得愈發厚重,不管多么不捨很多東西確實注定要失去的,而朔太郎也終於放下了往事的沉痛,讓亞紀的骨灰留在曾經美麗的櫻花樹下。

作品鑑賞

純愛

作者在愛被污染的今天提供了未被污染的愛,在沒有古典式羅曼司的時代拾回了古典式羅曼司。這種了無雜質的、純粹的愛情是對人們情感生活中的缺憾的補償,是對被粗糙的現實磨損了的愛情神經的修復,是對人們渴慕愛的乾渴心靈的愛撫與澆灌。

生死觀

女主人公亞紀生前對於朔太郎來說在是否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天國或神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是根本不存在相信的理由,然後也不存在需要依託這類東西(天國或神)而活下去的理由,可以說對此時的朔太郎而言“死”是一個完全未知的世界。此時他的生死觀只是一個很模糊概念。
第一次引導朔太郎意識到生死觀的是一次和爺爺之間的約定。在聆聽完老人敘述完自己的往事之後,並經歷了幫助老人盜取了曾為其戀人的骨灰,最終答應老人將兩人的骨灰合葬的一連串事件之後。朔太即第一次有了生死觀的概念,並逐步體會到它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雖然並非親身經歷,但從一位親人口中第一次聽到發生在身邊的有關生死的話題之後,朔太郎的內心開始逐步動搖。雖然尚因自身的經曆局限,還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義。但試圖了解“生死”的姿態,通過他與亞紀之間的對話內容里不時可以看出來。從最初以一種不可思議和排斥開始逐步轉變為對老人行動的理解和支持。不過雖說逐步引起關心,其本人始終還是以一種旁觀者的立場來看待那個世界。
真正意義上對生死觀進行深入思考的時候,是當開始能意識到亞紀的死的那一刻開始。當理解一直以來只當做悲劇故事一個情節而己的一切,即將發生在身邊最愛的人身上的時候,朔太即的生死觀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小說的第三章中作者透過從朔太郎心境變化將其內心的痛苦與不安、又及其想寄託希望的部分進行了細緻具體的描寫。對於亞紀所受的痛苦和即將逝去的生命,朔太郎最初努力試圖以自身的力量去安撫、拯救。對此時朔太郎而言,如何令亞紀擺脫“死”的威脅是他唯一能做的事,哪怕藉助那虛無續紗的神靈力量:但當意識到自己和神靈都無法施子援手的那一刻,占據朔太郎腦海里的己不再是該如何面對亞紀“死”的不安,轉而考慮的是伴隨亞紀追尋“生”的意義。
小說中,當兩個人決定去澳大利亞完成女主人公宿願的時候,面對亞紀的那句“……那么想逃,現在卻搞不清楚逃避什麼”,朔太郎的回答則是“不是逃,而是出發”。從這句對白中,不難體會到在此時的朔太郎心中己然明白,通過逃避改變不了“死”的命運,自己唯一能做得只有出發伴隨亞紀去追尋“生”的意義,而這就是幫助女主人公完成宿願。而且對朔太郎來說,這種方式也是一種僅通過自身的力量,為所愛之人在這個世界爭取“生”的意義的唯一方式。
但對“生死”的深思伴隨著戀人亞紀的死而終結,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巨大的失落感。在亞紀去世後朔太郎的生死觀,完全被一種失落感所代替,並不時被強烈的悲傷和空虛感所侵蝕。作品此時所描述的朔太郎的心理,基本上是一種生死觀;失落感的狀態。此時的朔太郎因最愛的人以“死”的形式而消失時所產生的強烈的失落感,對“生”和“死”的含義產生了一種混淆認識。此時的朔太郎在“生”的世界裡留下的只是沒有靈魂的軀體,他的靈魂已經永遠地停留在記憶中,而那個記憶卻牢牢地和已然在“死”世界裡的戀人亞紀相互連線著。
小說中朔太郎的“生死觀”意識,其實就是一個日本社會中的年輕入對“生·死”的理解和概括。對於生活在現代日本社會中的年輕人來說,一方面因為對“死”的感受本身就相當少,所以認為“死”與自己毫不相干、不可能相遇的人在增加。而另一方面,由於很多年輕人對現實社會的不安,從而產生對“生”感到不安,對“死”也感到不安,也就是對“生和死”的意義變得迷茫。在這種情況下,一部描寫青年人如何面對“生”和“死”的小說問世,使許多年輕人自然而然地將自己存在的“生死”與之相重疊,並為他們提供了
一個能認真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和理由的機會。因此這篇小說,在某種意義上,既反映了現代日本年輕入的生死觀、也給出了年輕人如何正確看待“生”與“死”問題的設問。

作品影響

該小說自發行以來,在日本的銷量已經突破了310萬冊,被譽為日本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小說。作者本人也在一夜之間成為日本文學界最為走紅的作家。同名的電視劇和電影已經相繼上演。

作者簡介

片山恭一1959年生於日本愛嬡縣,九州大學農學系農業經濟學專業畢業。學生時代通讀了包括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在內的日本近現代文學全集,同時讀了從笛卡爾萊布尼茨結構主義的歐洲近現代哲學。也讀了馬克思。學士論文寫的是馬克思,碩士論文寫的是恩格斯。二十二三歲開始創作小說。代表作有《氣息》、《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運轉》、《別相信約翰·列儂》、《滿月之夜》以及新作《天空的鏡頭》、《倘若我在彼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