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蛤蟆

土蛤蟆

兩棲動物,屬於蛙的一種,顏色跟泥巴差不多,類似蟾蜍,但是它沒有毒,且體型較小。一般生活在旱地里,很少生活在水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土蛤蟆
  • 拉丁學名:Soil toad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亞綱:滑體亞綱
  • :無尾目
  • 亞目:前凹型亞目
  • 分布區域: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養殖技巧,病害防治,

形態特徵

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
土蛤蟆土蛤蟆

生活習性

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棲息於潮濕草叢,夜間或雨後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分布於山東、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喜陷蔽於泥穴、潮濕石下、草叢內、水溝邊。皮膚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潛伏陷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夜間捕食、活動,以甲蟲,蛾類,蝸牛,蠅蛆等為食。

養殖技巧

土蛤蟆種源可從野外捕獲,也可以撈取卵塊或蜊蚪進行飼養。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為土蛤蟆的產卵季節。在氣溫升至6~8℃時,土蛤蟆即開始雌雄抱對,人工養殖時雌雄比例比3:1為宜,受精率可達90%以上。溫度在16℃時便可產卵。每次產卵量大約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雙行排列在管狀膠質帶內,卵帶可長達幾米,纏繞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時水溫應控制在10~30℃之間。並隨時注意調節水溫。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氣,可用塑膠薄膜覆蓋。經過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個方向遊動。

病害防治

切斷傳播途徑,保持環境的清潔衛生,加強飼養管理,是病害防治的重要原則。
定期對棲息環境消毒,禁止使用有污染的水源及飼料。
在引進種土蛤蟆前,要調查種源場是否有病情,絕不在有疫情時引種土蛤蟆。在土蛤蟆的購入、捕撈放養、轉池時,對其使用的器具、放養的環境及要放養的土蛤蟆均要進行消毒。
對進入場內的物資、車輛、用具等,要嚴格消毒,以免帶進病原引發疾病。
保證提供營養全面、充足的飼料,不飼餵霉敗變質飼料,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提高土蛤蟆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發生。
發生疫情時,要迅速更換池水,對棲息環境封鎖消毒,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疾病擴大蔓延。在治療上,要收集各方面有價值的材料,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