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輪子秋”是土族傳統娛樂項目。每年
正月農忙過後,土族青年們將大板車改裝成融鞦韆、轉盤為一體的吊車,兩名身著彩裝的姑娘在上面飛旋起舞。為求一年神清氣爽,男女老幼在“輪子秋”上轉一轉已成習俗,技藝高超者還能做出高難度的
雜技動作。
輪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團結的結晶和象徵,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聞樂見並踴躍開展的傳統活動。
從此,每年冬季碾完場後,人們在平整寬闊的麥場或者寬敞的地場上,把卸掉車棚的大板車車軸連車輪堅立起來,穩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車輪上平綁一架長木梯,梯子兩端牢固地繫上皮繩或麻繩挽成的繩圈。兩人相向推動木梯,使之旋轉,然後乘著慣性分別坐或站在繩圈內,快地轉動起來,並表演出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驚險動作,令人喝彩。觀看的人還不時地幫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轉。有時,一大群服裝艷麗的男女青年在旁邊圍成圓圈,載歌載舞,勢如眾星簇月。
表演方法
輪子秋用大板車木輪做成,活動時抬下車棚,將車軸連同軲轆豎起,底扇壓上
碌碡,頂扇綁一橫桿,橫桿兩頭拴上皮繩綰的圈,打秋人坐在繩圈裡,由他人推動橫桿旋轉車輪。前些年,互助縣民眾對輪子秋進行改進,用鋼管做輪盤,裝上滾珠軸承,飾以彩旗飄帶,配上土族樂曲,加上土族安召舞,成為頗具特色的民族表演項目。
保護狀況
土族輪子秋,被列為2008年6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在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只要提起輪子秋,可謂婦孺皆知。互助土族民眾喜愛輪子秋這種民族
傳統體育活動,而輪子秋表演也以其濃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為互助土族民眾爭得了諸多榮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土族輪子秋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民俗狀況
土族輪子秋主要在土族自治縣一帶流行。過去,每逢農閒季節,特別是春節期間,人們常常將馬拉大車的“上腳”(車棚)卸下來,而將“下腳”(輪和軸)整體豎起,在抵地的輪上壓上石頭等重物,保持重心的穩定和平衡,在上面的輪上橫綁一架三四米長的梯子,梯子的兩端各綁一“U”字形(鞦韆形)坐套。比賽時,每兩人各坐於鞦韆套上,然後用力旋轉輪子,以旋轉時間長而又頭不暈、眼不花者為勝,是男女老少喜聞樂見的體育、娛樂活動,青少年尤為喜愛。後來,土族人民對輪子秋不斷改進。輪子秋多以鋼管為原料焊制而成,並裝上滾珠
軸承,更加科學,使用起來也更加安全、方便。這幾年,輪子秋已被列為全國農民運動會和民族運動會上的表演或比賽項目,使土族人民這一古老的體育、娛樂活動又煥發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