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戈寨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19.00公里, 國土面積22.37平方公里,海拔1550.00米,年平均氣溫16.00℃,年降水量1300.00毫米,適宜種植小麥 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2966.00畝,其中人均耕地1.08畝;有林地15372.00畝。全村轄2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550戶,有鄉村人口2794人,其中農業人口2355人,勞動力165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27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78.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71.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為主。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966.00畝(其中:田697.00畝,地2269.00畝),人均耕地1.08畝,主要種植小麥 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537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69.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7畝,主要種植柿子 沙梨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6669.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戈寨村委
- 國土面積:22.37平方公里
- 海拔:1550.00米
- 年平均氣溫:16.00℃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擁有林地1537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69.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7畝,主要種植柿子 沙梨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6669.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540戶飲用井水, 有550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12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4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9.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4.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2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2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78.7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00.00萬元,畜牧業收入450.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578頭,肉牛132頭,肉羊35頭); 林業收入30.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8.00萬元, 工資性收入9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71.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26人 ,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32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主要銷售往省內。
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三七 、辣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殖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50戶,共鄉村人口2794人,其中男性1477人,女性1317人。其中農業人口2355人,勞動力1659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6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4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9.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土鍋寨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平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00公里,距離中學19.00公里。
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12人,中學生25人。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
文化教育
和範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
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4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81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3000個(勞均9個)。年末集體總收入8.00萬元,有固定資產5.1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73人,黨員中男黨員64人,女黨員9人。 團員82人。
農村基層組織的組成
農村基層組織,包括設在鎮(辦事處)和村一級的各種組織,主要是指村級組織。包括基層政權、基層黨組織和其它組織三個方面,主要有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團支部、村婦代會、村民兵連及“兩新”組織(“新的經濟組織”和“新的社會組織“)。由此可知,農村基層組織涵蓋了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
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核心是基層黨組織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鬥堡壘。”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戰鬥堡壘,是領導農民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力量。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決定了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組織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有組織的統一整體,它是由黨的中央、地方和基層組織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其中,黨的中央組織是黨的首腦和核心,黨的地方組織是連線中央和基層的中間環節,而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組織體系的基礎。農村基層組織更是這基礎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到2008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7593.1萬名,現有基層組織371.8萬個,而全國34324個鄉鎮中,34321個鄉鎮建立了黨組織。60.6萬個建制村中,60.5萬個建制村建立了黨組織,占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建制村總數的99.98%。正是這些農村基層組織,成為黨組織發展壯大從而服務於廣大農民的堅實的基礎。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 1.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 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還有待改善; 3.生產渠道單一,經濟來源於農業,農民增收渠道單一; 4.信息閉塞,與市場連結不上,生產的產品難以很好地銷售; 5.交通條件差,不僅影響了民眾的出行,而且看病也相對很難; 6.農民文化素質低; 7.人畜飲水困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糧食種植為經濟作物種植,加大烤菸種植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作用; 2.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民眾的文明程度; 3.增加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增加非農產業收入; 4.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及時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