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雙眼龍,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毛果巴豆Croton lachnocarpus Benth.的根、葉。分布於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散寒除濕,祛風活血之功效。常用於寒濕痹痛,瘀血腹痛,產後風癱,跌打腫痛,皮膚瘙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葉雙眼龍
- 別稱:細葉雙眼龍、巡山虎、土巴豆、雞骨香、牡羊木、串珠林、山豬橇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大戟目
- 科:大戟科
- 屬:巴豆屬
- 種:毛果巴豆
- 分布區域: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葉。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散寒除濕,祛風活血。
主治
用於寒濕痹痛,瘀血腹痛,產後風癱,跌打腫痛,皮膚瘙癢。
相關配伍
1、治風濕關節痛,跌打腫痛:(小葉雙眼龍)根9-15g。水煎服或酒浸服。鮮葉搗爛敷。
2、治瘀血腹痛:(小葉雙眼龍)根9g。水煎服。
3、治皮膚瘙癢:(小葉雙眼龍)根或葉煎水洗。(1-3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水煎洗。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內服宜慎,不可過量。孕婦禁服。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根,洗淨,切片,曬乾;葉,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灌木,高1-2 (-3)米;一年生枝條、幼葉、花序和果均密被星狀柔毛;老枝近無毛。葉紙質,長圓形、長圓狀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稀長圓狀披針形,長4-10 (-13)厘米,寬1.5-4 (-5)厘米,頂端鈍、短尖至漸尖,基部近圓形至微心形,邊緣有不明顯細鋸齒,齒間彎缺處常有1枚細小有柄杯狀腺體,成長葉上面幾無毛或僅沿脈被星狀柔毛,稍粗糙,下面密被星狀柔毛;基出脈3條,側脈4-6對;葉基部或葉柄頂端有2枚具柄杯狀腺體;葉柄長(1-) 2-4 (-6)厘米,密被星狀柔毛。總狀花序1-3個,頂生,長6-10(-15)厘米,苞片鑽形,長約1毫米;雄花:萼片卵狀三角形,被星狀毛;花瓣長圓形;雄蕊10-12枚;雌花:萼片披針形,長約2.5毫米,被星狀柔毛;子房被黃色絨毛,花柱線形,2裂。蒴果稍扁球形,直徑6-10毫米;被毛;種子橢圓狀,暗褐色,光滑。花期4-5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溪邊灌叢中。分布於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
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10cm,寬1.5-2.5cm,先端短尖、銳尖或稍鈍,基部圓形,邊緣的小鋸齒上有腺體,在葉片基部兩側各有杯狀腺體1個,長而明顯;葉片呈枯綠色,兩面被星狀毛,老葉片上面無毛。氣微,味辛、苦。
相關論述
1、《廣東中藥》:“驅風解毒。治蛇咬傷,皮膚瘙癢,風濕腳痛。”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寒驅風,散瘀活血。治風寒濕痹,產後風癱。”
3、《湖南藥物志》:“祛風除濕,散瘀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