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及其現代傳承研究(姜愛創作民族學著作)

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及其現代傳承研究(姜愛創作民族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及其現代傳承研究》是姜愛創作的民族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9月。

該書在查閱文獻和“點面結合”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挖掘與梳理了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內容,分析了生態知識的歷史傳承機理及現實處境,探討了這些知識在現代社會有效傳承與利用的對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及其現代傳承研究
  • 作者:姜愛
  • 字數:282千字
  • 類別:民族學著作
  • 首版時間:2017年9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主要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闡述了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形成背景,主要包括自然背景、人口背景、政治經濟背景和歷史文化背景,說明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生成與其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緊密相關。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分別從觀念、規約、技術三大領域詳細梳理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內容。第二章“認知與適應:土家族傳統觀念型生態知識”闡述了土家人熱愛自然、感恩自然、敬畏自然的樸素生態觀,探討了土家人的獨特生態認知:曆法氣候認知、動植物習性認知及對生態系統的認知。第三章“管理與約束:土家族傳統規約型生態知識”,主要揭示了土家人長期積累的豐富的生態管理與保護的經驗,這些寶貴經驗主要通過鄉規民約、風俗習慣、信仰禁忌等形式表現出來。第四章“利用與治理:土家族傳統技術型生態知識”,分析總結了土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的一套適應生態、抵抗風險及改造自然環境的生態技術知識,這些生態知識幫助他們有效實現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第三部分即第五章,考察了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歷史傳承機理。歷史上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傳承大致是通過教育內化、儀式強化、人際網路引導與外部制衡四種形式實現的,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構築了一種承載著生態知識和土家民族文化的高度綜合的文化傳承空間。
第四部分即第六章,描述了現代化背景下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境遇。這一章探討了傳統生態知識在現代社會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科技價值、產業開發價值和社會價值,分析了這些傳統智慧在現代化背景下的傳承現狀及其流失與變異的原因。
第五部分即第七章,探討了新時期建立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科學傳承體系的路徑。該章從文化傳承體系的幾個構成要素:傳者與受者、傳承內容、傳承方式、保障體系等入手,認為在新時期要促進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有效傳承必須提高人們對傳統知識的理性認知,促進傳統生態知識的發展與創新,實現傳承方式多樣化,建立有效的保障體系並不斷吸收借鑑國內外生態知識傳承的實踐經驗。
最後為“結語”部分,剖析了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民族特色並展望了其未來發展前景。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有利於充分利用山地自然資源,有利於建設“美麗中國”,它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作品目錄

緒論
本章小結
第一章 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形成背景
第五章 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歷史傳承機理
第一節 地理環境
第一節 教育內化機理
第二節 歷史文化背景
第二節 儀式強化機理
第三節 人口背景
第三節 人際網路引導機理
第四節 政治經濟背景
第四節 外部環境制衡機理
本章小結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認知與適應:土家族傳統觀念型生態知識
第六章 現代化背景下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境遇
第一節 樸素的生態倫理觀
第一節 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現代價值
第二節 傳統曆法氣象認知
第二節 當代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傳承現狀及流失原因
第三節 動植物傳統認知分類系統
本章小結
第四節 樸素的傳統生態系統認知
第七章 新時期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有效傳承的思考
本章小結
第一節 加深人們對傳統生態知識的理性認知
第三章 管理與約束:土家族傳統規約型生態知識
第二節 傳統生態知識內容的系統化與科學化
第一節 強制性公約制度規束
第三節 實現傳承途徑的多樣化
第二節 約定俗成的習俗約制
第四節 建立現代傳承的保障體系
第三節 神秘的信仰禁忌控制
第五節 吸收借鑑國內外實踐經驗
本章小結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利用與治理:土家族傳統技術型生態知識
結語
第一節 常態適應型生態技能
參考文獻
第二節 抗風險適應型生態技能
後記
第三節 改造補救型生態技能

作品鑑賞

第一,文獻研究與田野實證相結合
作者長期接受民族學薰陶,系統掌握民族學研究方法。為了更真實準確地挖掘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及其內在邏輯,她對武陵山區的地方史志、文史資料、民間文書、碑刻銘記、鄉規民約中蘊含的生態知識進行了深入梳理,民間諺語、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資料在該書中均有呈現。土家族分布範圍廣,地理地形複雜,各地土家人的生計方式也存在一定差異,單一的村寨個案研究很容易出現以偏概全的傾向,該書採取“多點”的田野調查方式,足跡遍及湘鄂渝黔四省市土家族地區。在此基礎上,獲得了大量珍貴的口述資料、實物資料、圖片。紮實的材料工作,築牢了該書觀點的科學性。
第二,主位研究與客位研究相結合
“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作為民族學研究的兩種角度,二者都具備一定的優劣,“主位研究”有利於進入被研究者的情感領域,對被研究者的本土化概念和知識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不利於發現現實背後的“真實”;“客位研究”有助於更好、更科學地理解異文化,但會使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在心理和空間上保持一定的距離。作者是江漢平原地區長大的漢族人,但又在土家族地區生活多年,因此具有將主位視角與客位視角相結合的優勢,在堅持學術中立的同時力求資料的完整與真實。該研究將客位分析框架與內在認知分類相結合,既從主位視角考察土家族的動植物認知及生存知識,同時也從客位視角考究土家文化中隱藏的生態智慧,挖掘與探討了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
第三,理論與現實相結合
通過大量實證材料,作者發現,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通過“縱向承繼”和“橫向傳播”兩條路徑傳承,具體形式則有教育內化、儀式強化、群體規範、外部環境制約。在此基礎上,她從傳承者與接受者、傳承內容、傳承途徑、保障體系等方面著手,建構起了一整套傳統生態知識現代傳承體系。這種探討,一方面推動了中國生態民族學的理論體系建構與完善,另一方面,將傳統知識置於現代語境下進行考察,探尋傳統知識的現代利用價值和傳承之道,體現著作者濃濃的現實情懷。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研究範式,深化了該書的學術性。

作品評價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副教授曹大明:“該書對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作了較為全面地整理,並在分析傳統生態知識傳承機理的基礎上,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生態知識現代傳承體系,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及鄉村文化振興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及其現代傳承研究》
2017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0885-4

作者簡介

姜愛,1981年9月生,中共黨員,湖北荊門人,民族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