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語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的歸屬尚未確定,分布在中國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家文
- 性質:民族語言
- 所屬:土家族
- 分布:中國湖南、湖北和四川
簡介,土家文—山歌—詩歌,大意:,土家文化,土家文正式進入中國文字博物館,
簡介
“我土家族血統很少,大概東拉西湊有1/4,苗族血統1/8,但還是歸為土家族。我媽媽在我們縣的民委呆過。是90年代初吧,湘西那邊語言專家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編了一套土家文,非常好學,可以用來發簡訊和在電腦上交流。我家有一本一年級的土家語課本。現在我在貴陽,手下無書,只憑記憶說了。它好象是有18個聲母吧,然後有四個聲調,分別和方言的四聲對應,好象用r,v,x,z表示,就綴在一個字的後面,然後一個詞連寫在一起。我現在就記得:la(一),nie(二),bu(個),mo(貓),susu(月亮),cucu(太陽),biu(女兒),lobi(兒子),gapu(外婆),gagong(外公)這些單詞了,聲調也忘記了。還記得一句話:
膩籽嘎聊太?(你吃飯了嗎?)
Nirzixgarliaoztaiv?”如能將此文推廣,錢不是一大幸事?可橫多人都不曉得土家文的存在啊……
“PS:從在民委工作的我媽手裡,看到了許多絕密資料。如30年前進行民族識別時著盛裝的土家族婦女,服飾相當繁複精美,還有很多銀飾,頭巾很多層,頭上銀飾精美,最牛的是她們的手帕啊,花紋太繁複了。整體感覺像彝族人(今天簡陋的民族服飾只是滿服),可惜沒有掃瞄器,沒留下來。”
土家文—山歌—詩歌
迎賓歌
BUVCORAR
NIFBIVMIERGOR,KAVPURHANRPURXIXCAF
KUVZARKUVLIER,BEVGUFSURBORNIEVLAR
SONGFBIVCERQIUR,RANVBURLIRBEVCERHAR
HURPARHURLIER,CERKAVPURHANFBAVCAF
PAIVLANRTIEVTIER,GARHAXKAVPURTIAORYIR
HAVTAIRSERLAIV,LAVERCAORGERENRJIR
KEXHAOXAVRUR,YOUFCERPONGRCERLARTUR
GUVCERGARJIF,JIEFBERBEXJIRYERDIR
BIFJIVKARLORZUX,BUVCORMUVCORAFCIV
LAFQIEFENRJIR,SEFHURNIVKORKEIRLIAOR
LARTIEXDAVHAR,JIERTAVJIEFLIAOVPOVTAV
大意:
百鳥歡唱,鮮花盛開。
山山嶺嶺,笑顏相迎。
魚兒遨遊,蜻蜓點水。
江水河流,浪花朵朵。
昨夜燈燭,燈花燦爛。
誰知今日,有朋遠來。
翻山越嶺,淌河渡水。
汗水流盡,四肢無力。
自古土家,熱情好客。
今來一次,十分艱辛。
今晚大家,不醉不歸。
土家文化
1.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戰時所持的(釒享)釺、戈、劍上面,都鑄鏤有虎頭形或鏤刻有虎形花紋。如今小孩穿虎頭鞋,戴虎頭帽,蓋“貓腳”花衾被;門頂雕白虎、門環鑄虎頭。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2.民歌:薅秧、鋤草有薅秧歌和薅草鑼鼓,放牛有山歌,相愛有情歌,出嫁有哭嫁歌,死人有孝歌,石工、扛工、土工、船工,有相應的號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語言。“畢茲卡”是土家人的自稱,“舍巴”指擺手舞。土家人的語言豐富:象父稱爹(讀“的”),母稱“奶子”,岳父、岳母稱老丈(讀“灶”)、老丈母等。
3.“毛古斯”舞:“毛古斯”,土語為“拔步長”,是老公公的意思。它是土家族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世業跡的一種古老舞蹈。形式風格,異常古樸、別致。每逢過年節跳擺手,都要跳這種古老的舞蹈。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組成,為首的祖輩叫“拔步長”,其他的是小輩兒孫。這樣就組合成一個家庭。無論輩份高低,渾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樹葉包紮,甚至臉面也用稻草樹葉遮蓋住,頭上還要扎五條大棕葉瓣子,四根稍彎,分向四面下垂。跳演至《接親》時,特別要用稻草紮根男性生殖器,夾在兩腿中。觀看跳演的人,沒有誰認為是“醜事”,卻覺得這樣裝扮才真實。
“毛古斯”舞,從動作到內容,都別具一格。演出自始至終,講土話、唱土歌,形態滑稽,詼詣有趣。碎步進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擺,渾身顫動。搖頭聳肩,茅草刷刷作響,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獷的儀態。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當自由,不受內容的限制。可歌可舞,可做遊戲,玩雜耍,翻跟斗,打鞦韆。但以對白為主體,方式靈活多樣,觀眾也可答話插白。
跳“毛古斯”,規模大者要跳六個晚上,大致以土家族的歷史、漁獵、婚姻、工作等為內容。融歌、舞、話為一體的原始祭神戲劇。這一形式在其他民族比較少見,早已引起國內外戲劇舞蹈家的關注。被稱為古老文化藝術的“活化石”。
4.“西蘭卡普”:“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西蘭卡普”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在土家族習俗中,土家姑娘從十一、二歲起就開始學習彩織。姑娘結婚時必須有自己織出的打花鋪蓋作嫁妝。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裡總是起早貪黑,精心製作她心愛的打花鋪蓋。關於打花鋪蓋的來歷,在土家族地區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遠古時代,有一位心靈手巧,穿針走線,織了有100種花朵圖案的西蘭卡普。後來,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誣陷她夜裡出門私會,敗壞了門風,挑唆其哥,將她殘害了。噩耗傳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懷念她,把她織的彩錦,取名打花鋪蓋。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妝。現在打花鋪蓋均用三塊西蘭卡普綴連而成。西蘭卡普是以深色的錦線為經線,各種色彩的粗絲、棉、毛絨線為緯線,進行手工挑織。它色彩艷麗,圖案新穎,多達幾百種。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自然景物、禽獸、家什器具、鮮花百草;二是幾何圖案,最常見的是“”字圖,單八勾、雙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圖案,如喜、福、壽等。整體效果古樸典雅,層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奪目。
土家文正式進入中國文字博物館
籌備已久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在河南安陽建成,定於今年7月開館。由我校文學院彭秀模、葉德書二位先生創製的土家文——《土家語拼音方案》(草案)以及葉德書用土家文撰寫公開出版的土家傳統文化讀物——《土家語課本》、《土家常用口語半月通》、《土家·漢雙語讀本》也正式進入中國文字博物館。
創製《土家語拼音方案》(草案)是我校社科研究成果服務湘西州地方建設的一個重大項目。這個方案是用拉丁文字母設計的拼音文字,能準確地記錄土家語北部方言,而且和《漢語拼音方案》基本一致。《土家語拼音方案》一問世就得到了國內外語言學專家的一致肯定,更重要的是它為湘西自治州的文化教育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2008年年9月起,龍山、永順兩縣的三個土家語言保護基地的6所中國小600多名學生用《土家·漢雙語讀本》開課,目前據湘西電視台、團結報等本地媒體報導,這種雙語教學模式已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