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山人出山記》一書,是老報人譚學峰同志於古稀之年以真摯、真情與真性的筆觸,用報告文學的形式,寫出的一部記錄自己六十年奮鬥歷程的傳記作品,章回體的韻昧很濃^讀來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土家山人出山記》用大量的篇幅,濃墨重彩地描繪出大山深處的故鄉,那裡的自然風光,那裡的風俗民情,那裡的人間萬象,更凸現出作者對故鄉的思念與嚮往。如果說該書是反映作者歷盡艱辛,奮勇拼搏,大山之子力求走出大山的歷史過程,還不如說是表達這位農民的兒子,日思夜念,急欲返回大山的一往深情。雖然他的肉身離開了大…,但他的心靈卻永遠留在了大IlJ深處。他和大IlI和故鄉有著一種割不斷的情結。詩人艾青20世紀30年代曾寫的《我愛這土地》著名詩篇中吟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也道出了學峰蘊藏心底的聲音。 作者還用詩歌這樣概況他的人生體驗與感悟:“酸甜苦辣競常盡,忠奸善惡始分明;春夏秋冬轉瞬逝,是非功過不足評。”
基本介紹
- 書名:土家山人出山記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473頁
- 開本:32
- 作者:譚學峰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607185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土家山人出山記》一書,是老報人譚學峰同志於古稀之年以真摯、真情與真性的筆觸,用報告文學的形式,寫出的一部記錄自己六十年奮鬥歷程的傳記作品,章回體的韻昧很濃,讀來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圖書目錄
開頭話
上集 苦難中的奮進
第一篇 幼年受的家教
(1)遙看家鄉“一口印”
(2)有耕有讀家業興
(3)我本是個“使牛漢”
(4)六歲學做放牛郎
(5)看在眼裡動在心
(6)攻讀詩書學為人
第二篇 苦難逼人奮進
(7)一夜之間天色變
(8)亂世哪有安身日
(9)人禍不了又病災
(1O)少年二哥被抓走
(11)喜從舊學入新學
(12)苦中求樂過大年
(13)生逢其時非“多生”
(14)父親入獄我輟學
(15)勞動有苦也有樂
(16)險些殘疾毀一生
(17)病殘逼我再讀書.
(18)父親三進魔王窟
(19)二哥不得不早婚
(20)鐵窗內外生巧計
(21)國小畢業不為狠
(22)跟隨大哥坐牢房
第三篇槍戰喜得新生
(23)寒窗無聲勝有聲
(24)學生趕走新校長
(25)縣長勸學也枉然
(26)面對強暴助鄉親
(27)仗義出手險遭難
(28)難道不能上高中
(29)三校出榜兩有名
(30)萬言難盡父母恩
(31)山雨欲來風滿樓
(32)春風送暖人懷情
(33)身陷虎口情更迫
(34)還是鄉親有真情
(35)笑看敗將朱鼎卿
(36)盼來東方一聲槍
(37)夜到盡頭必天亮
(38)誓死走向革命路
中集 漫道上的腳步
第一篇 理想就是力量
(39)脫胎換骨當新兵
(40)壯膽偏向虎山行
(41)山問廣播第一聲
(42)他比親人還要親
(4 3)槍栓一拉敵喪膽
(44)報社收我做學徒
(45)做人更比做事難
(46)衝出迷霧結良緣
(47)抗洪命懸清江橋
(48)樹欲靜而風不息
(49)大躍進中見真假
(50)少報親恩愧一生
(51)二哥含冤我心碎
(52)中醫妙手妙無窮
第二篇 史無前的風波
(53)於無聲處聽驚雷
(54)究竟是是還是非
(55)驚濤駭浪動地天
(56)心中只有一條路
(57)聽從使命又走險
(58)無處棲身求救星
(59)含淚領回黨費證
第三篇 以辦實事為樂
(60)意氣風發戰“鴉官”
(61)求真務實不容易
(62)“二十字”與“十條龍”
(63)飲酒吃飯一個饃
(64)百多山人喜進京
(65)重操舊業又編報
(66)一篇報導常掛心
下集 夕陽下的日子
(67)四十年考交答卷
(68)有病就要兩不怕
(69)無所事事有何益
(70)老病幸有兒女孝
(71)老伴生日這一天
(72)人在山外心向山
集外集 山鄉雜說集
一說:理想與力量
二說:敢闖與求實
三說:公心與私心
四說:領導與民眾
五說:吃苦與享樂
六說:執法與枉法
七說:家庭與自我
八說:重農與支農
九說:服務與賺錢
十說:新聞與效應
附:三篇記事
上集 苦難中的奮進
第一篇 幼年受的家教
(1)遙看家鄉“一口印”
(2)有耕有讀家業興
(3)我本是個“使牛漢”
(4)六歲學做放牛郎
(5)看在眼裡動在心
(6)攻讀詩書學為人
第二篇 苦難逼人奮進
(7)一夜之間天色變
(8)亂世哪有安身日
(9)人禍不了又病災
(1O)少年二哥被抓走
(11)喜從舊學入新學
(12)苦中求樂過大年
(13)生逢其時非“多生”
(14)父親入獄我輟學
(15)勞動有苦也有樂
(16)險些殘疾毀一生
(17)病殘逼我再讀書.
(18)父親三進魔王窟
(19)二哥不得不早婚
(20)鐵窗內外生巧計
(21)國小畢業不為狠
(22)跟隨大哥坐牢房
第三篇槍戰喜得新生
(23)寒窗無聲勝有聲
(24)學生趕走新校長
(25)縣長勸學也枉然
(26)面對強暴助鄉親
(27)仗義出手險遭難
(28)難道不能上高中
(29)三校出榜兩有名
(30)萬言難盡父母恩
(31)山雨欲來風滿樓
(32)春風送暖人懷情
(33)身陷虎口情更迫
(34)還是鄉親有真情
(35)笑看敗將朱鼎卿
(36)盼來東方一聲槍
(37)夜到盡頭必天亮
(38)誓死走向革命路
中集 漫道上的腳步
第一篇 理想就是力量
(39)脫胎換骨當新兵
(40)壯膽偏向虎山行
(41)山問廣播第一聲
(42)他比親人還要親
(4 3)槍栓一拉敵喪膽
(44)報社收我做學徒
(45)做人更比做事難
(46)衝出迷霧結良緣
(47)抗洪命懸清江橋
(48)樹欲靜而風不息
(49)大躍進中見真假
(50)少報親恩愧一生
(51)二哥含冤我心碎
(52)中醫妙手妙無窮
第二篇 史無前的風波
(53)於無聲處聽驚雷
(54)究竟是是還是非
(55)驚濤駭浪動地天
(56)心中只有一條路
(57)聽從使命又走險
(58)無處棲身求救星
(59)含淚領回黨費證
第三篇 以辦實事為樂
(60)意氣風發戰“鴉官”
(61)求真務實不容易
(62)“二十字”與“十條龍”
(63)飲酒吃飯一個饃
(64)百多山人喜進京
(65)重操舊業又編報
(66)一篇報導常掛心
下集 夕陽下的日子
(67)四十年考交答卷
(68)有病就要兩不怕
(69)無所事事有何益
(70)老病幸有兒女孝
(71)老伴生日這一天
(72)人在山外心向山
集外集 山鄉雜說集
一說:理想與力量
二說:敢闖與求實
三說:公心與私心
四說:領導與民眾
五說:吃苦與享樂
六說:執法與枉法
七說:家庭與自我
八說:重農與支農
九說:服務與賺錢
十說:新聞與效應
附:三篇記事
文摘
(39)脫胎換骨當新兵
恩施地區革命幹部學校開學了。六七百人,分編六個大隊,我被編人三大隊。全校分布於恩施城西北郊的一片土地上。這裡曾是被國民黨敗軍洗劫過的寂靜鄉村,這時候隨著開學典禮的鼓樂響起,紅旗招展,歌聲嘹亮,人來人往,意氣昂揚,使冷冷清清的田野變成了生氣勃勃的熱土。新來的學員,有的還是美服紅顏的俏男嬌女,雖是住陋室,吃粗飯,泥里來,水裡去,但誰也不言生活的苦樂,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來到新天地,就從新的生活中起步吧!
革命幹部學校的教學宗旨,主要是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促使學員們認清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進而在思想觀念上除舊換新,樹立消除階級剝削、實現共同富裕的革命信念,樹立不怕艱苦危難、獻身革命事業的決心,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以至形成一支堅強的革命隊伍。簡明的口號是:改造思想,脫胎換骨。
大多數學員來自於各個學校,有大大小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雖有投向革命的激情,可從舊社會帶來的舊思想是複雜多樣的。為在短期內收到改造思想、脫胎換骨的教學效果,學校採取了一套切人身心的教學方式:(一)注重聯繫實際學理論;(二)經常組織勞動鍛鍊;(三)不斷清理思想,坦白交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此三者交替進行,日新月異。
學理論。革命的理論浩瀚無窮,短短几個月內學什麼呢?主要學習“三史”,即社會發展史、現代革命史和紅軍長征史。
“三史”都有主講人。分別是:中共恩施地委宣傳部長密加凡講社會發展史,恩施地區專員公署專員周敬學講現代革命史,一位老紅軍幹部講紅軍長征中的英雄事跡。
穿插於學“三史”之中,還聽了幾個重要的專題報告,即:中共恩施地委書記兼恩施軍分區政委李人林作政治時事報告,恩施軍分區司令員王定烈作解放戰爭的形勢報告。同時為了使革命理論形象化的深入人心,又特地組織學員觀看了震撼心靈的文藝演出——《白毛女》和《九件衣》。
講課人和報告人,都是共產黨的重要領導幹部。開始聚集一堂聽課時,初來新天地的學員們,一個個懷著新奇的心情,首先是觀察領導幹部的儀表和神態,想從他們身上感悟到共產黨人是怎樣的光輝形象。這些領導幹部的舉止言談,既威武又善良,既莊嚴又和氣,真叫人看在眼裡,敬在心上。最使我難忘的形象是專員周敬學同志。他,一身灰布服裝,整潔緊身,樸素大方。膝蓋下的褲腳晷有緊束,看去就像打了綁腿一樣。走起路來,腰桿挺拔,步履輕快,顯得分外精神。他講課時,不是俯視講稿照本宣科,而是依據筆記本上的簡要提綱,隨口講來,有條不紊,且語句簡短,扼要明確,少有虛語或套話。在我印象里,他是一身正氣,英雄本色。可惜這位領導幹部,饉在恩施勞累了兩年,便因病去世了。他的可敬可學的事跡,至今恩施人還廣為傳頌。
共產黨人的革命氣質,領導幹部的優秀形象,很自然地在學員們心靈上畫上了一個紅點。不過,形象感受畢竟是感性知識,要使學員們從思想上發生根本轉變,必須學好革命理論。密加凡同志講社會發展史,從猿變人講起,講到建設社會主義以至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必然性。這對年輕的學員們來說,確實是一堂啟蒙課。聽了現代革命史和紅軍長征事跡的講述,那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心情振奮。 對於所講的革命理論,學校組織大家精心學習。反覆討論,要求切實弄懂弄通.真正從思想上有所收穫。而要學好革命理論,一個重要的問題,必須端正學習態度。小知識分子們學理論,常是無知而有惑,愛“鑽牛角尖”,愛提一些挑剔性的問題,七爭八說。爭論不休,以致走偏學習方向。我就因此受過一次批評。
……
P142-143
恩施地區革命幹部學校開學了。六七百人,分編六個大隊,我被編人三大隊。全校分布於恩施城西北郊的一片土地上。這裡曾是被國民黨敗軍洗劫過的寂靜鄉村,這時候隨著開學典禮的鼓樂響起,紅旗招展,歌聲嘹亮,人來人往,意氣昂揚,使冷冷清清的田野變成了生氣勃勃的熱土。新來的學員,有的還是美服紅顏的俏男嬌女,雖是住陋室,吃粗飯,泥里來,水裡去,但誰也不言生活的苦樂,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來到新天地,就從新的生活中起步吧!
革命幹部學校的教學宗旨,主要是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促使學員們認清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進而在思想觀念上除舊換新,樹立消除階級剝削、實現共同富裕的革命信念,樹立不怕艱苦危難、獻身革命事業的決心,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以至形成一支堅強的革命隊伍。簡明的口號是:改造思想,脫胎換骨。
大多數學員來自於各個學校,有大大小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雖有投向革命的激情,可從舊社會帶來的舊思想是複雜多樣的。為在短期內收到改造思想、脫胎換骨的教學效果,學校採取了一套切人身心的教學方式:(一)注重聯繫實際學理論;(二)經常組織勞動鍛鍊;(三)不斷清理思想,坦白交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此三者交替進行,日新月異。
學理論。革命的理論浩瀚無窮,短短几個月內學什麼呢?主要學習“三史”,即社會發展史、現代革命史和紅軍長征史。
“三史”都有主講人。分別是:中共恩施地委宣傳部長密加凡講社會發展史,恩施地區專員公署專員周敬學講現代革命史,一位老紅軍幹部講紅軍長征中的英雄事跡。
穿插於學“三史”之中,還聽了幾個重要的專題報告,即:中共恩施地委書記兼恩施軍分區政委李人林作政治時事報告,恩施軍分區司令員王定烈作解放戰爭的形勢報告。同時為了使革命理論形象化的深入人心,又特地組織學員觀看了震撼心靈的文藝演出——《白毛女》和《九件衣》。
講課人和報告人,都是共產黨的重要領導幹部。開始聚集一堂聽課時,初來新天地的學員們,一個個懷著新奇的心情,首先是觀察領導幹部的儀表和神態,想從他們身上感悟到共產黨人是怎樣的光輝形象。這些領導幹部的舉止言談,既威武又善良,既莊嚴又和氣,真叫人看在眼裡,敬在心上。最使我難忘的形象是專員周敬學同志。他,一身灰布服裝,整潔緊身,樸素大方。膝蓋下的褲腳晷有緊束,看去就像打了綁腿一樣。走起路來,腰桿挺拔,步履輕快,顯得分外精神。他講課時,不是俯視講稿照本宣科,而是依據筆記本上的簡要提綱,隨口講來,有條不紊,且語句簡短,扼要明確,少有虛語或套話。在我印象里,他是一身正氣,英雄本色。可惜這位領導幹部,饉在恩施勞累了兩年,便因病去世了。他的可敬可學的事跡,至今恩施人還廣為傳頌。
共產黨人的革命氣質,領導幹部的優秀形象,很自然地在學員們心靈上畫上了一個紅點。不過,形象感受畢竟是感性知識,要使學員們從思想上發生根本轉變,必須學好革命理論。密加凡同志講社會發展史,從猿變人講起,講到建設社會主義以至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必然性。這對年輕的學員們來說,確實是一堂啟蒙課。聽了現代革命史和紅軍長征事跡的講述,那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心情振奮。 對於所講的革命理論,學校組織大家精心學習。反覆討論,要求切實弄懂弄通.真正從思想上有所收穫。而要學好革命理論,一個重要的問題,必須端正學習態度。小知識分子們學理論,常是無知而有惑,愛“鑽牛角尖”,愛提一些挑剔性的問題,七爭八說。爭論不休,以致走偏學習方向。我就因此受過一次批評。
……
P142-143
序言
本書初次出版時。我自認為內容淺薄,文字粗俗.恐難成為問世的讀物,因此付印出版的冊數較少,以免浪費資源。孰料。出版發行出去,也許是帶有一點史實性的緣故。一些見書愛翻的人士翻閱後,卻予以熱情鼓勵與支持。有的贈詩抒情,有的致信示意;還有文藝界的資深學者寫出書評,或郵寄於我,或見諸報端;也有一高校專買數冊以作收藏。這些深情厚誼,我都有感於懷.深以為謝。尤其是聽說有讀者查問“這書哪裡還有賣的?’’這個尋書的信息傳進我的耳朵,更使我大為感動。於是.決心不計成本,再版一次.以對熱心讀者的回報。
再者,我在幾十年的筆耕中,寫過一些短文,自命雜說,曾發表於報刊.現予再版中作為上中下三集後的集外集——山鄉雜說集,一併編印於後,敬請閱者審讀指正。
為了有助於讀者對書的審評,特將田禾同志、戴宇立同志分別書寫的兩篇審讀評論付印於後,以代序言。並向書評作者順致謝意。
作者
2012年3月7日
再者,我在幾十年的筆耕中,寫過一些短文,自命雜說,曾發表於報刊.現予再版中作為上中下三集後的集外集——山鄉雜說集,一併編印於後,敬請閱者審讀指正。
為了有助於讀者對書的審評,特將田禾同志、戴宇立同志分別書寫的兩篇審讀評論付印於後,以代序言。並向書評作者順致謝意。
作者
2012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