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學說

土壤肥力學說,是指關於土壤肥力的形成、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係、培肥理論和技術體系的學說。土壤肥力學說包括如下內容:①土壤肥力的形成。土壤肥力是在五大成土因素(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和年齡)或者在長期人為的耕作、施肥、灌溉及其他各種農事活動或者在這兩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中文名稱土壤肥力學說
英文名稱theory of soil fertility
定  義關於土壤肥力的形成、決定因素及其相互關係、培肥理論和技術體系的學說。
套用學科土壤學(一級學科),土壤生態與土壤肥力(二級學科)
②土壤肥力的影響因素。有養分因素(養分儲量、養分強度、養分容量)、物理因素(土壤質地、結構狀況、孔隙度、水分等)、化學因素(土壤酸鹼度、陽離子吸附與交換性能、土壤氧化還原性質、土壤含鹽量等)、生物因素(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這些因素單一作用,但更多時候是多個因素共同影響土壤的肥力水平。③培肥理論和技術。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防止肥力衰退與土壤治理相結合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基本原則。具體措施包括增施有機肥料、種植綠肥和合理施用化肥,不僅有利於當季作物的高產,還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與提高;對於某些低產土壤(酸性土壤、鹼土和鹽土)要藉助化學改良劑和灌溉等手段進行改良,消除障礙因素,以提高肥力水平;進行合理的耕作和輪作,以調節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防止某些養分虧缺和水汽失調;防止土壤受重金屬、農藥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污染;防止水土流失、風蝕、次生鹽潰化、沙漠化和沼澤化等各種退化現象的發生,保護森林、草原,維護生態平衡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