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潛移或蠕動為砂土表層或地面岩層沿著地面的坡度連續而緩慢的向下坡流動。因為進行遲緩,只有根據地面的 表征,如插在表層中傾斜的電桿和樹木等可以間接推斷這個運動的存在,此外就不易察覺這種運動的進行。有時由於接近地面處的岩層傾角的向相反方向倒轉,也可以證明。由於潛移所含物質的不同可以分為岩石潛移、岩錐潛移與土壤潛移。
特點
土壤潛移是濕土壤長期緩慢地向坡下移動的過程。它具有如下特點:
①運動速率極為緩慢,每年幾毫米至幾厘米。
②移動體與不動體間不存在明顯的滑動面,兩者間的形變數和移動量是漸變過渡的。
③潛移的發生除重力、物性等內在因素外,地下水起了潤滑劑的作用,因而主要發育於溫濕氣候區和寒濕氣候區。
作用機制
如圖1所示,在寒濕地區土層中的任一質點M
0因冰凍膨脹而垂直斜坡面移動至M
1處,當解凍收縮時,由於重力作用不能回到原來的M
0位置,而是豎直移動到M
2處。冰凍和消融交替,使質點每次都獲得新的位置M
3、M
4、M
5……。總觀其
運動軌跡,不僅向斜坡下方作橫向移動,同時也作少量的豎向移動。其移動軌跡由曲線P及箭頭示出。
質點的上述運動實際上是不均等的,表面質點運動的速度和幅度較底層質點穩大。同時伴隨著向下的
壓實作用,由表向里移動量逐漸減小,並趨向停止。運動體與不動體之間沒有明確界線,更劃分不出滑動面。
在乾燥氣候區,上述移動過程是通過
熱脹冷縮作用來實現的。在溫濕氣候區看來溫度是次要的,主要由
粘土礦物因乾濕交替而引起的體積變化來實現。
如果土壤中包含有較大的顆粒和石塊。在升溫膨脹時,向上坡方向的膨脹率小於向下坡方向的
膨脹率(由於礫石向上坡方向的膨脹受重力及上方物質的負荷所阻礙)。相反,在降溫收縮時,上坡方向的
收縮率大於下坡方向的收縮率。結果導致顆粒或石塊的向下移動。
另外,由於動物掘穴而鬆動、風吹、冰雪覆蓋或降雨後水份的飽和、片流的洗刷及新來物質充填在土壤表面的低凹部分而增加負荷等因素,均可促進土壤的向下潛移作用。
塊體運動
地表岩體和土體在重力等內、外力綜合作用下發生的向下運動。多發生在斜坡地區,其最主要的自然營力是重力,故形成的地貌稱為
重力地貌。
危害
塊體運動對人類的干擾和破壞極為嚴重,其危害方式可歸納為3類:
①
原生災害。包括塊體運動直接造成的災害,如人身傷亡,毀壞生產、生活設施,嚴重破壞地表結構。
②
次生災害。塊體運動後出現的與其活動過程有關的災害,有時比原生災害還要嚴重。包括塊體運動堵斷江河、壅塞成湖,使上游泛濫成災,潰決後又沖蝕下游沿江地帶;引起水庫、湖泊、海洋等水體的涌浪、誘發重力型地震等,造成嚴重損失。此外,塊體運動之間的轉化(如滑坡向崩塌轉化、蠕動向
滑坡轉化等)也是一種次生災害的表現形式。
③伴生災害。火山活動、地震活動、洪澇災害、颶風和颱風等所伴生的塊體運動造成的災害,這種伴生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有時甚至超過地震等本身的災害。
防治
防治塊體運動對人類的危害,是當今世界各國山區建設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對於危及人們正常生產、生活的塊體運動,各國多採用綜合措施、一次根治的原則。對於間接危害人類的塊體運動,則採用有節制地控制危害的防治原則。防治措施的實質是改變塊體運動的形成條件,當前主要針對塊體運動的外部誘發條件提出防治措施:
①對因坡腳淘蝕引起的塊體運動,採取
丁壩挑流、岸邊拋石、設定石竹籠、築
防波堤等措施。
②對地表水誘發的塊體運動,採用地表
截流溝、
排水溝、地表封閉、溝地翻修等措施。
③對地下水引起的塊體運動,採用
盲溝、盲洞、仰斜鑽孔排水、垂直鑽孔滲水、
電滲、化學液堵水等疏乾坡體的辦法。
④對因失去支撐引起的塊體運動,採用堤、牆、樁支頂等措施。近年,正在研究改變塊體運動內部形成條件的措施,如培燒法、投放化學粘結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