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義
土壤污染防治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和對已污染土壤進行改良、治理的活動。
土壤保護應以預防為主。預防的重點應放在對各種污染源排放進行濃度和總量控制;對農業用水進行經常性監測、監督,使之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合理施用化肥、農藥,慎重使用下水污泥、河泥、塘泥;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必須進行淨化處理;推廣病蟲草害的
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以及整治礦山防止礦毒污染等。改良治理方面,對
重金屬污染者採用排土、客土改良或使用化學改良劑,以及改變土壤的氧化還原條件使重金屬轉變為
難溶物質,降低其活性;對
有機污染物如
三氯乙醛可採用鬆土、施加
鹼性肥料、翻耕曬壟、灌水沖洗等措施加以治理。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如日本根據土壤污染立法,對特定有害物鎘、銅、砷,凡符合下列條件的,即定為治理區,需由當地政府採取治理措施:糙米中鎘濃度超過或可能超過1mg/kg的地區;水田中銅濃度用0.1N鹽酸提取、測定,超過125mg/kg的地區;水田中砷濃度(0.1N鹽酸提取)在10-20mg/kg以上的地區。
現狀及危害
土壤污染現狀
土壤是人類生存、興國安邦的戰略資源。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棄物向土壤系統轉移,並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匯集、殘留於土壤環境中。據估計,我國受農藥、重金屬等污染的土壤面積達上千萬公頃,其中礦區污染土壤達200萬
hm2、石油污染土壤約500萬hm
2、固廢堆放污染土壤約5萬hm
2,已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食品安全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污染物質的種類主要有重金屬、
硝酸鹽、農藥及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放射性核素、
病原菌/
病毒及異型生物質等。按污染物性質,可分為
無機污染、
有機污染及
生物污染等三大類型。根據環境中污染物的存在狀態,可分為單一污染、
複合污染及
混合污染等。依污染物來源,可分為農業物資(化肥、農藥、農膜等)污染型、工企三廢(廢水、廢渣、廢氣)污染型及城市生活廢物(污水、固廢、煙/尾氣等)污染型。按污染場地(所),又可分為農田、礦區、工業區、老城區及填埋區等污染退化。可見,我國土壤污染退化已表現出多源、複合、量大、面廣、持久、毒害的現代環境污染特徵,正從常量污染物轉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尤其在經濟快速發展地區。我國土壤污染退化的總體現狀已從局部蔓延到區域,從城市城郊延伸到鄉村,從單一污染擴展到複合污染,從有毒有害污染髮展至有毒有害污染與N、P營養污染的交叉,形成點源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農業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複合或混合的態勢。
土壤污染危害
土壤污染帶來了及其嚴重的後果。
第一,土壤污染使本來就緊張的耕地資源更加短缺。
第二,土壤污染給人民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
第三,土壤污染給農業發展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
第四,土壤污染也是造成其他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第五,土壤污染中的污染物具有遷移性和滯留性,有可能繼續造成新的土地污染。
第六、土壤污染嚴重危及後代子孫的利益,不利於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防治措施
我國土壤污染問題的防治措施土壤污染的防治包括二個方面:一是“防”,就是採取對策防止土壤污染;一是“治”,就是對已經污染的土壤進行改良、治理。
預防措施
1. 科學地利用污水灌溉農田。廢水種類繁多,成分複雜,有些工業廢水可能是無毒的,但與其他廢水混合後,即變成了有毒廢水。因此,利用污水灌溉農田時,必須符合《不同灌溉水質標準》,否則,必須進行處理後,符合標準要求後方可用於灌溉農田。
2. 合理使用農藥,積極發展高效低殘留農藥。科學地使用農藥能夠有效地消滅農作物病蟲害,發揮農藥的積極作用。合理使用農藥包括:嚴格按《農藥管理條例》的各項規定進行保存、運輸和使用。使用農藥的工作人員必須了解農藥的有關知識,以合理選擇不同農藥的使用範圍、噴施次數、施藥時間以及用量等,使之儘可能減輕農藥對土壤的污染。禁止使用殘留時間長的農藥,如
六六六、
滴滴涕等
有機氯農藥。發展高效低殘留農藥,如擬除蟲菊酯類農藥,這將有利於減輕農藥對土壤的污染。
3. 積極推廣生物防治病蟲害。為了既能有效地防治農業病蟲害又能減輕化學農藥對的污染,需要積極推廣生物防治方法,利用益鳥、益蟲和某些病原微生物來防治農林病蟲害。例如,保護各種以蟲為食的益鳥;利用赤眼蜂、七星瓢蟲、蜘蛛等益蟲來防治各種糧食、棉花、蔬菜、油料作物以及林業病蟲害;利用殺螟桿菌、青蟲菌等微生物來防治玉米螟、松毛蟲等。利用生物方法防止農林病蟲害具有經濟、安全、有效和不污染的特點。
4. 提高公眾的土壤保護意識。土壤保護意識是指特定主體對土壤保護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包括特定主體對土壤本質、作用、價值的看法,對土壤的評價和理解,對利用土壤的理解和衡量,對自己土壤保護權利和義務的認識,以及特定主體的觀念。在開發和利用土壤的時候,應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工作,使廣大幹部民眾都知道,土壤問題是關係到國泰民安的大事。讓農民和基層幹部充分了解當前嚴峻的土壤形勢,喚起他們的憂患感、緊迫感和歷史使命感。
治理措施
1.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複方法。土壤污染物質可以通過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被淨化。蚯蚓是一種能提高土壤自淨能力的動物,利用它還能處理城市垃圾和工業廢棄物以及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因此,蚯蚓被人們譽為“生態學的大力士”和“淨化器”等。積極推廣使用農藥污染的微生物降解菌劑,以減少農藥殘留量。利用植物吸收去除污染:嚴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種某些非食用的植物如花卉、林木、纖維作物等,也可種植一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屬能力強的植物,如羊齒類鐵角蕨屬植物對土壤重金屬有較強的吸收聚集能力,對鎘的吸收率可達到10%,連續種植多年則能有效降低土壤含鎘量。
2. 污染土壤治理的化學方法。對於重金屬輕度污染的土壤,使用化學改良劑可使重金屬轉為難溶性物質,減少植物對它們的吸收。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使鎘、鋅、銅、汞等形成氫氧化物沉澱,從而降低它們在土壤中的濃度,減少對植物的危害。對於硝態氮積累過多並已流入地下水體的土壤,一則大幅度減少氮肥施用量,二則配施脲酶抑制劑、硝化抑制劑等化學抑制劑,以控制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大量累積。
3. 增施
有機肥料。增施有機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特別是土壤膠體性質,又能增大土壤容量,提高土壤淨化能力。受到重金屬和農藥污染的土壤,增施有機肥料可增加土壤膠體對其的吸附能力,同時土壤腐殖質可絡合污染物質,顯著提高土壤鈍化污染物的能力,從而減弱其對植物的毒害。
4. 調控土壤氧化還原條件。調節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重金屬變價元素在土壤中的行為,能使某些重金屬污染物轉化為難溶態沉澱物,控制其遷移和轉化,從而降低污染物危害程度。調節土壤氧化還原電位即Eh值,主要通過調節土壤水、氣比例來實現。在生產實踐中往往通過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來實施,如水田淹灌,Eh值可降至160mv時,許多重金屬都可生成難溶性的硫化物而降低其毒性。
5. 改變輪作制度。改變耕作制度會引起土壤條件的變化,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據研究,實行水旱輪作是減輕和消除農藥污染的有效措施。如
DDT、六六六農藥在棉田中的降解速度很慢,殘留量大,而棉田改水後,可大大加速DDT和六六六的降解。
6. 換土和翻土。對於輕度污染的土壤,採取深翻土或換無污染的客土的方法。對於污染嚴重的土壤,可採取剷除表土或換客土的方法。這些方法的優點是改良較徹底,適用於小面積改良。但對於大面積污染土壤的改良,非常費事,難以推行。
7. 實施針對性措施。對於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治理,主要通過生物修復、使用石灰、增施有機肥、灌水調節土壤Eh、換客土等措施,降低或消除污染。對於有機污染物的防治,通過增施有機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劑、調控土壤pH和Eh等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從而消除污染。總之,按照“預防為主”的環保方針,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務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防止新的土壤污染;對已污染的土壤,要採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改良土壤,防止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