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次生礦物是指原生礦物經化學或生物作用通過轉變過程或新生過程生成的新礦物。轉變過程指礦物結構發生局部改變而生成另一種礦物的過程,如在淋溶條件下雲母逐漸轉變為水雲母—蛭石—貝得石的過程。新生過程指由原生礦物的化學風化產物沉澱或結晶而形成新礦物的過程。次生礦物的化學組成和結構都不同於原生礦物,如水鋁英石、伊毛縞石、埃洛石和蒙皂石等,都是由具有較大表面能的各種氧化物凝膠逐步趨向於結構有序化而相繼形成的次生礦物。按其化學成分和結晶狀況,可分為四種主要類型:①層狀矽酸鹽類。由氧化矽和氧化鋁及少量雜質組成,具有層狀晶體結構的矽酸鹽類礦物,如高嶺石、蒙皂石和水雲母等。它們是土壤黏粒的主要礦物成分。②氧化物類。主要是氧化矽、氧化鐵、氧化鋁、氧化錳和氧化鈦等,礦物成分比較單純,晶體結構比較簡單,且有相當一部分以非晶質狀態存在,即土壤中的無定形物質。③難溶鹽類。除層狀矽酸鹽類和氧化物類以外的其他難溶性礦物,如碳酸鹽、磷酸鹽和硫化物等。土壤中常見的有方解石、磷灰石和黃鐵礦等。④可溶鹽類。一般為鉀、鈉、鈣、鎂的氯化物、硝酸鹽、重碳酸鹽和硫酸鹽等,如石膏、硝石、氯化鈉等。土壤中的次生礦物主要是黏土礦物和氧化物,大多存在於土壤黏粒部分,也有少量存在於粉粒或砂粒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次生礦物
- 外文名:Soil secondary minerals
- 學科:自然地理學
- 原料:原生礦物
- 過程:風化和成土過程
- 結果:形成新的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