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學(2002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土壤學(2002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土壤學》是2002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大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學
  • 作者:林大儀
  • 語言:漢語
  • 出版時間:2002年
  • 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
  • 出版地: 北京
  • 頁數:510 頁
  • ISBN:750383186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共19章,內容有土壤地學基礎,土壤礦物質,土壤有機質,土壤孔性、結構性和耕性,土壤水分、空氣和熱量狀況,鐵鋁土,鈣層土,人為土,土壤資源利用與改良等。

圖書目錄

土壤改良的主要技術措施
土壤改良的途徑和應遵循的原則
我國土壤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
土壤改良
我國土壤資源合理利用的對策
我國土壤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土壤資源的特點
土壤資源利用
土壤資源利用與改良
土壤資源質量的保護
土壤資源數量的保護
土壤資源保護的發展
土壤資源保護
土壤質量評價的方法
土壤質量評價的指標
土壤質量的概念
土壤質量及評價
我國土壤退化概況
全球土壤退化概況
土壤退化的分類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
土壤退化、土壤質量與土壤資源保護
工礦區土壤調查
城市綠地土壤調查
風蝕土壤調查
侵蝕土壤調查
鹽漬土壤調查
草地土壤調查
林地土壤調查
特殊任務的土壤調查
衛片在土壤調查中的套用
航片在土壤調查中的套用
內業工作
野外調查
準備階段
土壤調查概述
土壤調查
山地草甸土
成土過程及剖面性狀
亞高山草甸土
高山寒漠土
高山土壤
剖面特徵及診斷特徵
形成特點和一般特性
菜園土
性狀及診斷特徵
灌淤土
地理分布與概念
水稻土
人為土
沼澤土與泥炭土
草甸土
成土過程及基本性狀
潮土
鹼土
鹽土的類型劃分
鹽土的形成過程、剖面形態特徵
鹽鹼化土壤的危害及作物的耐鹽度
鹽鹼土
鹽鹼土和水成土、半水成土
石灰(岩)土
紫色土
成土特點
火山灰土
粗骨土
石質土
石質土與粗骨土
形態特徵
成土環境與成土特徵
分布
新積土
剖面形態和基本性質
風沙土
分類
剖面形態及基本性質
黃綿土
初育土
剖面形態及性狀
棕漠土
剖面形態特徵和性質
灰棕漠土
剖面形態及性質
灰漠土
成土過程及剖面形態、基本性狀
灰鈣土
成土過程及剖面形態特徵
棕鈣土
乾旱土和漠土
黑壚土
栗褐土
栗鈣土
栗鈣土、栗褐土、黑壚土
形成過程、剖面形態特徵、基本理化性狀
黑鈣土
鈣層土
磚紅壤與赤紅壤
土壤特徵
地理分布
紅壤與黃壤
成土過程
成土條件
鐵鋁土的成土條件和成土過程
鐵鋁土
亞類的劃分
形成過程、剖面形態、基本性質
分布及成土條件
黑土
黃褐土
黃棕壤
黃棕壤和黃褐土
褐土
棕壤
棕壤、褐土
白漿土
暗棕壤
棕色針葉林土
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和白漿土
淋溶土、半淋溶土
土壤的區域性分布
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帶性
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帶性
土壤分布
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簡介
中國土壤分類系統
土壤分類概念
土壤分類
反映土壤風化發育的指標
土壤剖面形態要素及其描述
農業土壤的土體構型
基本的土壤發生層
土壤剖面、發生層和土體構型
土壤個體
單個土體
土壤剖面形態
主要成土過程
物質的地質大循環與生物小循環
土壤形成過程
成土因素
土壤形成因素學說
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的發生、分類與分布
土壤氧化還原緩衝性
土壤酸鹼緩衝性
土壤緩衝性的概念
土壤的緩衝性
影響土壤氧化還原的因素及其調節
氧化還原狀況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長的影響
土壤氧化還原電位
土壤中的氧化還原體系
土壤氧化還原反應
土壤酸鹼性的調節與改良
土壤酸鹼性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長的影響
影響土壤酸鹼性的因素
土壤鹼性反應
土壤酸性反應
土壤酸鹼性
土壤酸鹼性和氧化還原反應
影響土壤供肥性的因素及調節
土壤養分的有效化過程
土壤供肥能力的表現
土壤的供肥性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土壤中的中量元素
土壤中的大量元素
土壤養分狀況
土壤膠體對陰離子的吸附
土壤陽離子吸附與交換作用
土壤吸附性能的一般概念
土壤吸附性能與離子交換吸附
土壤膠體的性質
土壤膠體的種類
土壤膠體及性質
土壤膠體與土壤保肥供肥性
其他措施
合理施肥,調節土壤水、氣、熱
精耕細作,蓄水保墒,調溫通氣
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調節氣熱
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土壤水、氣、熱狀況
土壤水、氣、熱的調節
土壤溫度與植物生長及土壤肥力的關係
土壤溫度狀況
土壤的熱性質
土壤熱量的來源和平衡
土壤熱量狀況
土壤空氣與植物生長及土壤肥力的關係
土壤通氣性
土壤空氣的組成和特點
土壤空氣
土壤水分與植物生長及土壤肥力的關係
田間水分循環
土壤水分運動
土壤水分能量狀態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及其測定
土壤水分研究的形態學類型及有效性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空氣和熱量狀況
土壤耕作及其作用
土壤耕性的改良
土壤宜耕狀態
土壤的物理機械性
土壤耕性的含義
土壤耕性
土壤結構的改善與恢復
團粒結構的形成
團粒結構與土壤肥力
土壤結構的類型
土壤結構及結構性
土壤結構性
土壤孔隙狀況與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長
影響土壤孔隙狀況的因素
土壤孔隙的數量與類型
土壤密度、相對密度和容重
土壤孔性
土壤孔性、結構性和耕性
土壤有機質的調節
土壤有機質的作用
土壤有機質的作用與調節
土壤腐殖酸的性質
土壤腐殖質的分組及存在狀態
土壤腐殖質的形成
土壤腐殖質
影響土壤有機質分解轉化的因素
土壤有機質的轉化
土壤有機質的來源、類型及其組成
土壤酶活性
土壤生物類型的多樣性
土壤生物
土壤有機質
不良土壤質地的改良
不同土壤質地的農業生產性狀
土壤質地的分類
土壤質地的概念
土壤質地
不同粒級土粒的特性
礦物質土粒的化學組成
礦物質土粒的礦物組成
第十九章礦物質土粒的分級
第十八章礦物質土粒
第十七章土壤礦物質
第十六章地質年代
第十五章常見的成土母質類型
第十四章風化殼與風化作用
第七節風化作用及風化作用的類型
第六節風化作用與常見的成土母質
第十三章主要成土岩石
第十二章主要成土礦物
第十一章礦物的概念及主要性質
第十章主要成土礦物及成土岩石
第九章地貌類型
第五節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貌
七地殼運動形成的構造地貌
第八章地殼運動及地質構造
第七章地殼與地質作用
第六章地質作用與地貌形成
六土壤地學基礎
第五章參考文獻
第四章土壤科學發展的主要任務
第三章我國土壤科學的發展
第二章土壤科學的發展簡史
第四節土壤科學的發展及今後的任務
五土壤圈及其與地球各圈層的關係
第一章土壤及其重要功能
第三節土壤與土壤圈
第二節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土壤問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三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
二土壤在農林牧業生產中的重要意義
一土壤在農林牧業、人類及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節緒論
緒論
 第一節 土壤在農林牧業、人類及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土壤在農林牧業生產中的重要意義
  二、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
  三、土壤問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四、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節 土壤與土壤圈
  一、土壤及其重要功能
  二、土壤圈及其與地球各圈層的關係
 第三節 土壤科學的發展及今後的任務
  一、土壤科學的發展簡史
  二、我國土壤科學的發展
  三、土壤科學發展的主要任務
 參考文獻
第一章 土壤地學基礎
 第一節 地質作用與地貌形成
  一、地殼與地質作用
  二、地殼運動及地質構造
  三、地殼運動形成的構造地貌
  四、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貌
  五、地貌類型
 第二節 主要成土礦物及成土岩石
  一、礦物的概念及主要性質
  二、主要成土礦物
  三、主要成土岩石
 第三節 風化作用與常見的成土母質
  一、風化作用及風化作用的類型
  二、風化殼與風化作用
  三、常見的成土母質類型
 第四節 地質年代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土壤礦物質
 第一節 礦物質土粒
  一、礦物質土粒的分級
  二、礦物質土粒的礦物組成
  三、礦物質土粒的化學組成
  四、不同粒級土粒的特性
 第二節 土壤質地
  一、土壤質地的概念
  二、土壤質地的分類
  三、不同土壤質地的農業生產性狀
  四、不良土壤質地的改良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土壤有機質
 第一節 土壤生物
  一、土壤生物類型的多樣性
  二、土壤酶活性
 第二節 土壤有機質
  一、土壤有機質的來源、類型及其組成
  二、土壤有機質的轉化
  三、影響土壤有機質分解轉化的因素
 第三節 土壤腐殖質
  一、土壤腐殖質的形成
  二、土壤腐殖質的分組及存在狀態
  三、土壤腐殖酸的性質
 第四節 土壤有機質的作用與調節
  一、土壤有機質的作用
  二、土壤有機質的調節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土壤孔性、結構性和耕性
第五章 土壤水分、空氣和熱量狀況
第六章 土壤膠體與土壤保肥供肥性
第七章 土壤酸鹼性和氧化還原反應
第八章 土壤的發生、分類與分布
第九章 淋溶土、半淋溶土
第十章 鐵鋁土
第十一章 鈣層土
第十二章 乾旱土和漠土
第十三章 初育土
第十四章 鹽鹼土和水成土、半水成土
第十五章 人為土
第十六章 高山土壤
第十七章 土壤調查
第十八章 土壤退化、土壤質量與土壤資源保護
第十九章 土壤資源利用與改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