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入滲率
- 外文名:Soil infiltration rate
- 又稱:土壤入滲速率,或土壤滲透速率
- 套用學科:土壤學
定義,土壤入滲,土壤入滲率,性質,套用,
定義
土壤入滲
土壤入滲是降雨、灌溉等水分經山地表進入土壤,在重力勢、基質勢等作用下運移、存儲變為土壤水的動態過程,是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消耗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影響坡面產匯流的重要因素。土壤對水的入滲能力,簡稱入滲能力。
土壤入滲率
土壤入滲率是土壤入滲能力的定量表示,它是指在土面上保持有在大氣壓下的水層、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土壤的水量。
性質
1、量綱
土壤入滲率的量綱是Ls/L2.T= LT,如毫米/秒,毫米或厘米/分、厘米/時、厘米/日等。
2、常用指標
在土壤水工作中,為說明和研究土壤的入滲過程,常使用三個指標:最初入滲率、最後入滲率以及入滲開始後經單位時間的入滲率。
(1)最初入滲率
指入滲開始時較短時間內的入滲率。在一定的土壤和供水一定的情況下,它主要是由溫潤程度決定的,如果開始入滲的土壤較為濕潤,在濕潤前鋒的吸力梯度小,最初入滲速率較低,隨後滲吸速率降低也比較緩慢。如開始滲吸時土壤乾燥,吸力梯度大,最初入滲率較高,以後隨時間延長入滲率降低得也快,但無論開始時土壤的乾濕情況如何,最後都降低到相同的最後入滲度。
(2)最後入滲率
這是指隨著時間進展而變成為穩定和較固定的入滲率,(實際上與土壤的飽和導水率相等或接近,視水頭而定)。顯然它的數值是由土壤性質決定的。主要取決於土壤的孔隙狀況,與質地、結構、土壤有無裂縫、表土有無緊實結殼等有密切關係。一般土壤達到最後滲透速率所需時間不過2-3個小時。
(3)入滲開始後經單位時間的入滲率
通常取入滲開始後一小時的入滲率。它也常作為土壤入滲能力的指標,如大於500毫米/小時者是入滲過強的土壤,易發生淋溶作用,500-100毫米/小時之間是入滲良好的;100-70毫米/小時是中等的;70-30毫米/小時是入滲性弱的;小於30毫米/小時是入滲不良的土壤。顯然,最初土壤的乾濕程度對這個數值有極大的影響,因而它也只有參考意義。
3、特徵
在一般常見條件下最初土壤的入滲率都較快,隨著時間和入滲的進展,入滲率逐漸緩慢下來,最後降低到一個比較固定的水平。
套用
土壤入滲過程決定著降水或灌溉水進入土壤的量。不僅關係到對當季作物的供水量,而且還關係到供水以後或來年作物利用的深層水的貯量。在山區、丘陵和坡地,入滲過程還決定著地表徑流和滲入土內水分兩者間的數量分配。北方農民稱這個過程為收埔或蓄墒。地表徑流是引起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因此,土壤人滲研究對於降雨徑流調控、水土保持、水資源評價管理、農田灌溉技術參數確定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