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堂怪柏

土堂怪柏是古太原“晉陽八景”之一,位於現太原市北郊尖草坪區土堂村

形態,生長環境,歷史,

形態

明末清初著名人士傅山先生曾著《土堂怪柏》圖一幅,題辭說:“土堂怪柏,歷歷崖巔,殊不怪也。”寥寥一語,道出土堂怪柏身世。傅山曾隱居土塘,他的話隱含著諸多歷史淪桑。
土堂怪柏生長在崖巔,清癯矮小,露著頑強、倔強的神態。
其容,憨態可掬,像是幼柏;其質,枝虬乾皺,已是古木。
“歷歷崖巔”,有的樹身前傾,向外探著,像是一把雨天給崖下遊人撐著的傘;風吹木動,像是迎客松,千姿百態,惹人喜愛。
淨因寺殿後的柏,則是另一種風貌。生長得粗壯高大,鬱鬱蔥蔥。群冠結翠,覆蓋殿頂,日光輝映下,像是一個厚重的光環,裝點得那佛殿分外幽靜、莊嚴、肅穆。
遊人一飽眼福之餘,心裡不免感慨:崖陡風高,什麼人能上崖巔植樹!根裸風吹,又是怎么存活下來!同生在一塊佛地上,卻一癯一豐,體態迥異,使人不禁長慨:“殊不怪也。”

生長環境

土堂後山是呂梁支脈蘆芽山脈的一個小山峰,峰側有幾重低矮的土山。汾水南下在山後折向北,出烈石口復向南,又從山前流過。
土堂,三面環水,背後靠山,有豐富的徑流、潛流水脈資源。天雨季節,山上久積的腐草樹葉、羊糞鳥肥逐流順坡而下,農民引之入田,是天然的水肥,有“一場雨,三年肥”之諺。土堂,是一個山青水綠、土肥水美、風吹草低、翠柏滿坡的好地方。

歷史

史載,在漢末,土山崖塌。今謂之山體滑坡。滑下的坡層頹萎在山腳下,堆積成高地,山體上新出現的陡峭斷面便是遊人見到的“崖”了。留在崖上的柏,便是後人看到的“歷歷崖巔”的“土堂怪柏”。
這“怪柏”,雖說逃過一劫,未遭滅頂之災,然生態環境卻相應地惡化了許多。根系半裸,風吹土蝕,水、肥兩缺,在此環境下,它奇蹟般地存活下來。究根起來,靠的還是它自身頑強的生命力。柏的根系繁長,扎到深層追逐水、肥。鱗片形的小葉,增強了對空氣中水分的吸收,減少了體內水分的散失,雖說缺水,仍堅強維持生命。
由此可略窺萬年柏的奧秘。即使如此,在這種生態環境中存活下來的柏,依然留下了被人稱“怪柏”的體態。
淨因寺殿後的柏,雖軀幹歪斜,卻獨占了得天獨厚的水、肥資源,長得高大繁茂,鬱鬱蔥蔥。
土堂怪柏,是大自然的千年傑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