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書中,作者綜合德國歷史學派和美國制度學派的理論,對美國的土地利用的狀況和問題以及利用土地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全書共分15章。第1章介紹了土地經濟學的各種基本問題;第2章論述了土地的各種特性;第3、4兩章,論述了土地的分類原則以及根據分類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的必要性;第5—8章分別論述了各類土地如農地、市地、林地與礦地的利用問題;第9章論述了水權問題,指出適度公有的必要;第10章討論了土地所有權問題,指出土地應大部分私有,除城市中部分公有以外;第11、12及14、15四章,分別討論了土地信用、土地價格、土地開發政策及課稅政策;第13章主張通過經濟槓桿和政府權力和立法等手段來達到土地利用的社會目標。
作品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土地經濟學的各種問題 第二章 土地的特性 第三章 土地的分類 第四章 經濟學的若干基本原理 第五章 土地利用的現狀與前瞻 第六章 市地的利用 第七章 農地的利用 第八章 林地與礦地 | 第九章 水的產權 第十章 土地所有權 第十一章 土地信用 第十二章 土地的價值與估價 第十三章 土地利用的社會目標 第十四章 土地移墾與開發政策 第十五章 土地課稅的政策 附表目錄 |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美國南北戰爭以後,資本主義生產迅速發展,城市人口日增,地價昂貴,住房緊張;在農村,自“宅地法”施行後,農業勞動者和耕地面積增加很快,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作物和畜牧業發達,但同時土地利用政策和地權問題也隨之複雜化起來。由於大量移民入境(1861—1914年間湧入美國的移民達兩千七百餘萬),在開發西部廣大地區中實行掠奪式經營,對森林亂加砍伐,破壞水土資源,礦地利用方面浪費嚴重。由於農業上逐漸實行機被化和半機械化,勞動生產率隨之提高,農民入城者日益增多,引起社會上一部分人士的憂慮。第一次世界大戰促成了美國農業生產的高漲,過了1920年的頂點以後,由於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狹窄的障礙、發生了生產過剩的危機,農產品價格猛跌,大批小農場破產,並由此而轉入持續整個20世紀20年代的慢性農業危機,農產品市場長期蕭條。正是在美國農業發展的這種時代背景和伊利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思想傾向下,形成了1924年問世的《土地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
學術背景
土地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及其同經濟發展關係的新興經濟學科,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20世紀20年代。在這之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對土地經濟的基本問題都先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7世紀末,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
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級差地租的概念,並對級差地租、土地價格等做了初步的闡述。而後,
杜爾哥、
亞當·斯密、
大衛·李嘉圖等相繼對若干土地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中,李嘉圖對級差地租理論作了完整而系統的研究,為現代資產階級土地經濟學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在批判和繼承資產階級古典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人口和土地肥力理論及地租地價理論。這實際上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核心部分。其後,
考茨基的《土地問題》、列寧的土地國有化理論等,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土地經濟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大部分人對土地經濟的研究多依附於經濟學或其他學科。1920年,伊利創辦了土地經濟與公用事業研究院,自任院長,並出版土地與公用事業經濟學雜誌和叢書,1924年出版的《土地經濟學原理》是叢書的第二本。
作品思想
土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作者認為,土地經濟學是研究由於土地利用所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一門社會科學,亦即研究如何能夠通過調整由於土地利用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實現改善生活條件的目標,因而稱之為一門社會科學是比較合適的。作者認為,土地是萬物的基礎,有必要研究公私土地利用政策對有關勞動、資本和管理等其它經濟政策的關係。因此,土地經濟學的內容豐富,研究對象涉及市地、農地、林地、礦地和水權,內容則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分類、土地規劃、土地重劃及墾殖、土地持有、資源保護、土地信用、土地轉讓、土地價格、土地收益及課稅、租佃關係、土地政策及土地的社會控制等。作者還認為,土地經濟學涉及的問題大體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把土地作為一個經濟因素,從而對它的不同方面加以討論;第二類是把土地當作一種商品,用各種不同的觀點對它加以討論。
土地的特性
作者指出必須根據土地的特性加以分類以規劃其利用,而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又必須以經過檢驗的健全原理為基礎,其目的在於增進個人福利和社會福利。他們從法律、自熱,經濟、政治和社會四個方面論述土地的特性,其中自然特性(如土地的固定性、耐久性、肥沃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別)和經濟特性(報酬遞減趨勢、土地的經濟供應的稀缺、土地利用適應物價變動的緩慢性等),均被現代土地經濟學體系所延用。此外,作者還論述了土地分類的原則,以及根據分類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制定課稅和社會控制政策的必要性。
各類土地的利用
作者認為:在商業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反映人類需要改變的物價變動,指導著土地利用的改變。按照比例更好地分配土地的各種用途,使地盡其力,適應經濟發展和人們改善生活的需要,這無論對個人及社會福利均很重要。作者認為,由於土地利用要受到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的種種因素的制約,所以要研究如柯增加土地的經濟供應,採用外延的(廣度)和提高集約度(深度)的途徑,以及消除妨礙土地充分利用的障礙(如改善農產品的運輸、倉儲、分配系統),務使地盡其力。在市地利用方面,作者從市地利用的特點(如位置的重要性、集約程度高、地價高、交通運輸便利的重要性、利用方面相當大的固定性、高價利用有排斥低價利用的趨勢等)出發,提倡為了防止私有財產制度下市地利用產生的不良後果而實行社會控制,即按照健全的原則,對市地利用進行全面的規劃,使工廠、辦公樓、住宅、公園、道路等按照比例和特點合理布置,各得其所,保證各種用途互相統一、協調和市地經濟合理的利用。作者強調,城市全面設計必須始終走在實際利用的前面,至少要考慮三十到五十年以後城市擴張的需要,考慮市地與農、林礦地互相補充又互相競爭的關係。作者強調由於都市人口密度大,必須注意維持市地環境宜人的重要性,住宅必須建築在風景優美的安靜地帶。
在農地的利用方面,作者強調要根據農地分類,因地制宜,合理安排農地、林地、草地和作物類型,注意合理輪種、施肥以保持地力,不適於種植作物的農地要作為牧場及林地,造林植草,防止土壤侵蝕。農場規模要大小適當,實行多種經營等。作者還討論農業機械化對土地利用的關係、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畝產量的關係、保持城鄉人口的合理比例等問題。作者從資產階級立場出發,宣揚“家庭農場的優越性”,並提出,為了維護“政治穩定”,應保持合理的農業人口比例。
在林地和礦地的利用方面,伊利認為美國當時的地稅制度,促成林木的早期採伐和過度採伐,也不利於濫砍濫伐後跡地的撫育更新,森林勢將日益消失。作者認為在私有制下護資源運動不會取得長足的和滿意的發展,林地公有,如果管理得好的話,將會帶來更好的結果。同樣,私有制下的礦地利用,由於稅制不當,浪費驚人,為了保護礦產資源,應使公有製成為達到這一目標的一種手段。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水權的生產性利用如消費、航行、水力、灌溉、生產食物或其它物資等,容易受到壟斷控制,因此必須加以管理,以維護公共利益。作者認為,適當程度的公有使個人獲得均等機會,同時也使生產受到鼓勵,是比較適合的辦法。
作者本著改良主義的政治傾向,比較強調土地利用的社會目標,認為個人為了謀求最大純收益而利用土地,並不總和社會利益一致,因此不得不對此加以限制,運用國家干預,通過經濟槓桿和政權、立法等手段,以達到土地利用的社會目標:財產的生產和分配的均衡;保護自然資源;增加土地給人們帶來的生活樂趣。作者看到了土地所有權影響到土地利用效率和自然資源的保護,但他又說,地權的內容已因公共機關的種種規定而大大改變。作者認為,為了公共利益,市地的私人利用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公有市地日益增加。至於農地,作者則武斷地肯定在私有制下才能獲得最有效的利用,自有自耕制一般能產生最好的社會與經濟效果,而農地租佃制則可作為向自有制過渡的手段。
土地信用、土地價格及土地課稅政策
作者認為,土地利田需要特殊條件的信貸,因為土地生產商品和提供勞務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土地這種形式的財富乃是信用的良好的保證。但它有一個缺點,即對土地投資的固定性。土地信用有三種:短期信用、中期信用和長期信用;為長期信用所使用的工具有三種:(1)以抵押品為保證的期票,(2)不動產抵押債券,(3)土地契約。作者認為,土地價值是從它所產生的勞務和商品的價值得來,不論是直接作為消費使用,或間接用來賺取收益,土地的收益是決定它的資本價值的基礎。當收益是一個已知數的時候,這個決定資本價值的過程就稱為資本化。把土地收益資本化的過程,是把預期的一切未來收益按照市面利率折成現價。作者還指出,地稅是政府收入的歷史最久的來源之一。在歐洲各國,地稅一般已成為一種土地收益稅,但在美國則已成為一般財產稅的一部分,而對不動產所徵收的財產稅卻特別苛重。作者認為應當細緻地制訂一個土地課稅政策,一定要注意到課稅對土地利用舶影響。
作品影響
《土地經濟學原理》是土地經濟學的奠基作,它的出版標誌著土地經濟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這之後,土地經濟學的研究不斷深入和完善,一些大學也陸續開設了土地經濟學課程。該書出版後也被普遍用作大學農業經濟系的教科書,在舊中國的大學農經系教學中,也經常以此書為藍本。
作品評價
世界經濟學家
滕維藻:作者的改良主義立場和資產階級經濟觀點的局限,使他對美國土地經濟學的許多重大問題缺乏本質的和深刻的認識,看不到資本主義農業日益增長的社會性和產品私人占有的矛盾和當時已露端倪的20世紀20年代長期慢性農業危機。但作者一再強調土地利用的社會控制,看到了私有制下土地私有者為了追求最大限度利潤在土地利用方面所造成的種種弊端,倡導為社會福利和多數人利益而逐步實行地權改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還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出版信息
《土地經濟學原理》首次出版於1924年,中譯本由滕維藻根據紐約麥克米倫公司1924年版譯出,商務印書館於1982年出版。
作者簡介
理察·西奧多·伊利,美國經濟學奠基人之一,1854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里普利;1876年獲哥倫比亞學院文學士;1881至1892年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講師;1892至1922年任威斯康星大學教授;1900至1902年任美國經濟協會創始人,會長。伊利是土地經濟和公共事業經濟學研究所創始人。主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的過去和現在》(1884年),《美國勞工運動》(1886年),《政治經濟學介紹》(1889年),《經濟學綱要》(1893年,1937年),《財產和契約同財富分配的關係》(1914年),《土地經濟學原理》(1924年)。
愛德華·莫爾豪斯,美國經濟學家,代表作品有《土地經濟學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