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結構轉型與經濟發展》是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地制度、結構轉型與經濟發展
- 作者:黃忠華,杜雪君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13255785
《土地制度、結構轉型與經濟發展》是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土地制度、結構轉型與經濟發展》是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本書內容主要分五個部分:部分是制度背景與分析框架,包括第1-2章,梳理土地制度、結構轉型與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基礎和進展,構建土地制度—結構...
獨特的土地制度安排與變革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結構變革的發動機。本書作者通過抵近真實世界的一手調查,直接參與國家和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試驗,了解到中國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徵、制度運行中的問題,以及土地制度作用於經濟發展的典型事實,給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解決方案和實施機制。在下一個經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成長速度...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面對新常態與新型城鎮化土地政策改革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建議。第一,國家必須根據實際的發展情況進行相應的轉變發展模式與結構性改革。不斷的加強我國的產業發展用地情況並進行最佳化調整,全面的推進新產業轉型,對城市地區、農村地區以及城鄉結合地區的銜接程度進行最佳化,並且有效的處理好增量與...
就經濟轉型的概念而言,經濟轉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根本變化。具體地講,經濟轉型是經濟體制的更新,是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結構的提升,是支柱產業的替換,是國民經濟體制和結構發生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經濟轉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任何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
簡言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於明顯。為適應這種變化,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最佳化提升空間的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最佳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存在問題 供需關係 解決供給需求結構性錯位,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面臨一...
《中國土地制度下的城市空間演變》是2009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鵬。出版說明 該書針對我國城市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綜合運用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經濟學以及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力圖透過一般的空間表現特徵,揭示土地制度影響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內在機制,為我國土地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完善,促進我國...
土地制度創新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已於2017年10月13—15日在陝西舉辦。活動背景 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重大戰略部署。土地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載體和基本生產要素,土地制度創新會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生重要影響。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從有效推進供給...
一、 中國農業轉型的主要特徵 / 394 二、 農業經營方式與制度安排的重大變化 / 397 三、 轉型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政策選擇 / 400 第四部分 鄉村振興與現代化 第十八章 鄉土生出的現代化 一、 有機配合的鄉土社會及其危機 / 408 二、 鄉土重建的本質是重構鄉村有機結構 / 412 三、 鄉村...
第二節 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目標及政策框架 第三節 土地政策參與巨觀調控的原理 第四節 土地政策參與巨觀經濟總量調控 第五節 土地政策參與巨觀經濟結構調控 第六節 土地政策參與城鄉統籌發展調控 第七節 結論 第六章 國內外土地制度改革的案例研究 第一節 “土地換保障”改革模式 第二節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農村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一)首先要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去認識改革和完善那些導致其產生並存在的有關制度措施;並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供給機制,進行制度創新。(1)徹底取消現有的一切導致二元社會結構產生的各項規章制度,如戶籍制度...
新中國70年社會治理取得顯著成就的制度優勢(239)人口與社會變遷研究 人口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面臨的課題 —寫在約翰內斯堡地球峰會召開之際(247)陳雲、馬寅初與中國20世紀50年代的計畫生育 —兼談的人口觀(261)中國新時期的計畫生育與改革開放(273)21世紀以來中國人口和社會結構的趨勢性變化(284)...
三、各地區各民族農業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結構 中國在傳統農業經濟結構中,由內在的誘致性因素推動的技術創新是存在的,無論農業生產工具、灌溉工具、農藝以及各種農產品加工技術是不斷發展演變的,總體趨向是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出,但在兩千多年間農業生產工具的變化只是使之更精巧、更複雜,以及品種更加多樣化而己。...
“土地財政”的形成與我國土地出讓制度有關。土地都是通過買斷的方式使用幾十年,這造成地方政府官員樂於寅吃卯糧、竭澤而漁,根本不考慮下一任政府官員如何解決財政收入的問題。利弊 土地財政,作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一種工具,可謂利弊互見。在中國,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大體是近十幾年的事情。這十幾年,...
第三節 土地衝突——空間互嵌模式下的糾紛與矛盾 第四節 土地制度的融合與民族共享式發展 第五節 結語 第二章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實踐與村莊整合——基於寧夏銀川奇緣合作社的實地研究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合作社的創辦 第三節 組織結構與運行 第四節 轉型中的合作社 第五節 ...
《土地利用與城市高質量發展》是一本2019年出版的圖書,由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全書的主線是,探索以土地利用政策轉變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方法。全書包括四大部分:(1)土地利用與經濟轉型升級。包括:土地制度創新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土地政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機理和調控體系;土地政策促進教育、旅遊、...
這種在國家最高所有權支配下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特徵,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築賴以建立和長期存在的深厚而堅實的基礎。發展過程 1.先秦時期的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1)發展過程:開始實行於商朝,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戰國時期廢除。(2)瓦解及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書中從資源配置和制度安排兩個理論層面對中國的發展與轉型作出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和歸納,內容涉及:後發優勢與比較優勢、人口與可持續發展、資本與金融發展、激勵結構變化、產權約束變化和轉型路徑的選擇。目錄 第1章 經濟發展的經驗 1.1 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 1.2 全球的經濟成長實績 1.3 中國的經濟成長實績 1.4 ...
序 言 轉型發展的“中國模式”之問 緒 論 中國城鄉土地制度的整體挑戰 一 矛盾與挑戰 二 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進展與局限 三 本書各章主要內容.第一章 中國增長模式與“土地財政”的興起 一 兩個背景 .二 兩個流行的備擇假說 三 驅動中國增長的結構性變化與機制 四 一個系統性分析框架.五 中國增長...
莊園制度下的那種傳統土地制度必然也將隨之改變。本文第二章從農奴制的瓦解、莊園的經營與管理、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負擔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分別描繪了這一時期法國農村社會的變遷,探討近代早期農村土地制度演變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經濟基礎。 從第三章到第五章,本文分別探討了近代早期的圈地運動、土地占有結構以及土地經營...
資源依賴與地區產業結構的單一化——以明清時期蘇北發展模式為例 城市史專題 馬達征服血汗——民國時期南京人力車與公共汽車博弈論 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的問題、路線和方法 企業史專題 家族財產繼承與近代工商企業關係研究 試論晚清蘇經、蘇綸公司的資本結構與產權分合 清末船政的現代化轉型與績效分析——以福州船政局、...
而後,作者提出現行土地制度、戶籍制度是造成中國經濟、社會結構雙重扭曲的根本原因。並提出,應改變本是權宜之計的土地制度,允許土地私有;廢除桎梏農村人口發展的戶籍制度,從根本上排除農村人口遭到的歧視。最終,中國應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發展規律,借鑑“老浦西”模式,發展內生型城鎮化,實現經濟、社會和制度的三...
也正是由於農民商品經濟的普遍發展,改變了農村自然經濟結構,瓦解了封建領主經濟結構的基礎,動搖了幕藩體制。為了挽救幕藩體制,德川幕府也先後進行了幕政改革——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天保改革。除享保改革獲得一定成效以外,其餘兩次均以失敗告終。究其失敗原因,我們認為這次幕藩體制危機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危機,已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