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政治的世界圖式》是由曾窮石著寫,王銘銘指導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司政治的世界圖式
- 論文作者:曾窮石
- 導師:王銘銘指導
- 學科專業:人類學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一項“中間圈”政治過程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曾窮石著
導師
王銘銘指導
學科專業
人類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9
關鍵字
土司制度 地方政治
館藏號
D691.4
館藏目錄
2010\D691.4\4
內容簡介
本文是一項對土司政治過程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以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這一區域社會,在近700年的歷史時間中,在官僚政治和土司政治之間往復變動的動態政治過程的探討,來呈現位於“中間圈”的地方區域社會,如何在長時段的過程中與超越於地方之上的“中央”保持著“關係”。換言之,這是一項對從帝國到民族國家的轉變過程中,平武土司政治的動態過程所展現出來的上下、內外關係的探討。 把土司政治的動態過程置於帝制中國的政治發展脈絡之中考察,我發現,平武的土司政治呈現出來的歷史過程和結果,與以往認為的帝國處理民族關係的模式有著較大的差異。平武土司政治,始於南宋末期,在南宋之前,蠻夷雜處之地平武經過長期的華夏化努力,進入到帝國官僚政治之中,但南宋末期的政治動盪,使帝國把平武拋棄於帝國官僚政治之外,任命土司為這一地域的代理人,自此,到明代中葉,土司都是平武政治舞台的直接操控者。帝國對平武實現間接統治。明代中葉後,伴隨著明帝國的內向發展,對帝國監控的強化,平武土司因偶然事件引發明帝國的改土歸流。平武重新進入帝國的直接控制,但在一定的區域之內給予土司活動的空間。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進行過取消土司政治的努力,但很快就失敗。直到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的民主改革,平武土司才退出歷史舞台。 平武土司政治過程的個案告訴我們,帝制中國時期在天下觀的觀念體系之下,帝國統治帝國之內不同區域(三圈)的方式,是根據具體的情形,在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兩種方式之間互動進行的,這種統治方式由來已久。平武土司政治能夠對從天下到國族轉變過程中政治模式的變動,給予歷史地解釋。土司政治作為帝制時代中間圈的政治類型,在進入民族國家建設時期以後消解於統一的鄉村行政建制之中,然而地處漢藏邊緣的平武,是漢文化與非漢文化的交融地帶,作為實體的土司政治延續到了1956年,而土司時代奠定的政治結構至今影響平武的政治模式,這不僅對於歷史學視野下巨觀的土司發展消亡史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微觀分析個案,能夠對以往的宏大的土司制度敘事,從具體的實踐層面給予解釋,同時,平武漢人土司統治少數民族的政治模式,也能夠從對歷史上番、漢關係的探討來看待藏彝走廊的上下內外關係提供一個觀察的視角。 在這樣的學科背景之下,我力圖展現平武這一具體地方的政治的動態過程,用長達700餘年的土司政治歷程,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多層次的政治類型的運作過程以及不同政治類型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和思考,反思近代以來產生於西方的民族國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