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大祀》是明代詩人孫蕡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圜丘大祀
- 作者:孫蕡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圜丘大祀》是明代詩人孫蕡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圜丘大祀》是明代詩人孫蕡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松柏蕭森倚半空,天壇高峙帝城東。宸旒肅穆千官合,鹵簿輝煌萬國同。上界清都移碧落,泰階黃道隱晴虹。相如莫獻青鸞賦,不是祈靈太乙宮。1作者簡介孫蕡: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
《大祀圜丘喜甘露降應制》是明代汪廣洋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作品原文 大祀圜丘喜甘露降應制 至節圜丘祀顥穹,先期法駕幸齋宮。山紆紫氣排雙闕,日射紅雲擁六龍。八表清明群動喜,一誠感格百靈從。露垂甘液凝珠顆,松偃香蕤合翠幪。凡物均沾神物化,天心允與帝心通。絕勝寶瓮陳終夕,奚待金莖倚半空。漢...
南京天壇,即大祀壇,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明初,朱元璋建圜丘於正陽門外,鐘山之陽;建方丘於太平門外,鐘山之陰。洪武十年,朱元璋下旨,天地合祀,也就是將對天地的祭拜活動合在一起,都在圜丘舉行。天壇(圜丘)是一座圓形建築,共有兩層,四面各有九級台階,台面和台腳都用琉璃磚砌成,四周為琉璃欄桿。明...
《冬至上大祀天於圜丘陪祀恭紀》是清代錢載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霧斂迥含光,歌陳近燎芳。報天臨上帝,迎氣發青陽。五世德功配,三垓仁孝將。獻誠肇禋頌,祈福萬年長。作者簡介 錢載(1708—1793),字坤一,號薦石、匏尊,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官至禮部侍郎。著有《蘀...
天壇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1961年3月4日,天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按照南京天地壇規制建成北京天地壇,包括有大祀殿、大祀門、皇乾殿等建築,為祭祀天和地的場所。明...
《隋書·禮儀志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清史稿·禮志一》:“清初定製,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谷、太廟、社稷為大祀。天神、地祇、太歲、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師、先農為中祀。先...
再如《甘泉與天壇的甜水井》的傳說,也是有淵源來歷的,清人王士禎曾做詩:“京師土脈水甘泉,顧渚春芽枉費煎。只有天壇石 好,清波一勺買千錢。2.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谷)”的場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總面積273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圜丘是每年冬至日“大祀”...
明代圜丘與大祀殿 清代天壇建築群 貳·天與古代南郊祀典 古代天崇拜與郊祀禮儀 金中都與明清北京城的郊壇 叄·祈年殿的由來 從大祀殿到大享殿 從古明堂到明清天壇大享殿 從后稷祭祀到祈谷壇與祈年殿 肆·圜丘與天壇 古代圜丘與“天壇”稱謂的由來 周回九里三十步 伍·祈年殿是如何建造的 祈年殿的台基與祈谷...
天壇街道轄區內共有大街7條,胡同63條。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天壇街道因天壇在境內而名。風景名勝 天壇公園 天壇公園位於天壇街道天橋南大街和永定門內大街東側,永定門東街以北,天壇路以南,天壇東路西側,屬市級重點園林管理壇廟之一。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主體建築為大祀殿(祈年殿),合祀天地,...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併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清廷...
尊號最早出現於商朝,周朝時正式出現“昊天上帝”的尊稱。周圍有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作為使者,五方上帝輔佐。唐代以昊天上帝作為天帝獨祀。在明朝初期的天地合祀大典中,正位設昊天上帝、皇地祇神位;明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天地分祀,圜丘冬至大祀正位設昊天上帝神位;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皇帝易昊天上帝號...
圜丘壇,也叫祭天台,是天壇的主要建築,是明清兩代皇上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真正意義上的天壇是圜丘壇。祈谷壇在內壇的北部,壇面正中是祈年殿,初名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為圓攢尖頂的三重檐圓形大殿,當時祈年殿的三層檐為三色瓦,從上至下依次為藍,代表昊天;黃,代表皇帝;綠,代表百姓。清...
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變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清代基本沿襲明制。世祖(順治)定都北京後即恢復修建正陽門南天壇各種配套建築,後經乾隆時改修,成為今天所見到的天壇古建築群。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極殿、齋宮、井亭、宰牲亭等。清人祭天除採用漢制外,還保留了本民族入關前“...
車輿名。即皇帝所乘玉輦與金輦之合稱。清初沿明制,設有涼步輦,皇帝每於冬至大祀圜丘、夏至日祀方澤皆乘之,升殿日亦陳於太和門東。乾隆七年(1742)定大祀親詣行禮,均乘輿出宮,至太和門乘輦。乾隆十三年諭定,更造玉輦,並改涼步輦為金輦,是為二輦。皇帝每於南郊祀乘玉輦,北郊祀、饗太廟、祭祀...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壇按南京舊制建成,平面布局為南方北圓,主體建築為大祀殿,大祀殿西南建有齋宮。明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天地分祀,在大祀殿南增建圜丘,專用於祭天,圜匠以北建神版殿(原名泰神殿,1538年改名為皇穹宇)。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大祀殿被拆除,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在大祀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