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工會的興與衰

團結工會的興與衰

《團結工會的興與衰》主要內容:1980年夏,波蘭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八月工潮,社會主義國家內第一個獨立於共產黨的權力中心——團結工會應運而生,這不啻於社會主義歷史上的一次驚天巨變。團結工會的出現,向執政的波蘭統一工人黨提出了嚴峻挑戰,波蘭的政治舞台上形成團結工會與波蘭統一工人黨雙方對峙(有時是加上教會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它們之聞矛盾鬥爭的關係演變,直接左右著波蘭國家的局勢,影響著波蘭民族的命運。

基本介紹

  • 書名:團結工會的興與衰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頁數:245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社會出版社
  • 作者:張文紅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8718682, 978750871868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團結工會的興與衰》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張文紅,1968年10月出生,法學博士。現任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歐洲政黨政治、西歐社會民主主義,已發表相關論文、譯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緒論
一、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對波蘭工人運動的影響
二、反俄民族主義和反權威主義的歷史傳統
三、戰後波蘭工人階級狀況的變化

第一章 波蘭社會矛盾的深化和團結工會的興起
第一節20世紀70年代波蘭社會矛盾的深化
一、蓋萊克推行的高速發展的經濟戰略及其結果
二、知識分子的持不同政見運動的發展

第二節 團結工會的成立及其初期活動
一、1980年八月工潮及格但斯克協定的簽署
二、團結工會成立及其初期活動
三、團結工會一大確立全面對抗波蘭統一工人黨的綱領

第三節 八月工潮之後的波蘭統一工人黨
一、波蘭統一工人黨內“橫向結構”的出現
二、波蘭統一工人黨九大的政策調整

第二章 波蘭軍管時期的地下團結工會
第一節 波蘭統一工人黨被迫實行軍管
一、內憂外患迫使波蘭政府作出軍管的決擇
二、東西方對波蘭實施軍管的反應

第二節 團結工會轉入地下及其組織活動
一、團結工會地下組織的建立
二、團結工會的地下活動

第三節 波蘭統一工人黨為穩定國內局勢而努力
一、採取政治、經濟措施穩定國內形勢
二、改革工會運動
三、國內形勢好轉,戰時狀態結束

第三章 波蘭統一32人黨妥協政策的失敗和團結工會奪取政權
第一節 團結工會的再度崛起
一、1988年波蘭面臨的嚴峻形勢
二、波蘭統一工人黨內的鬥爭和變化
三、圓桌會議——退卻、妥協的盡頭

第二節 團結工會為奪取政權而鬥爭
一、團結工會全力投入議會選舉
二、波蘭統一工人黨在6月4日議會選舉中慘敗
三、波蘭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倒戈,團結工會奪取政權

第三節 團結工會獲勝的策略原則——新漸進主義
一、新漸進主義的含義及其發展演變
二、新漸進主義與團結工會的理論和實踐

第四章波蘭左翼力量的崛起與團結工會的衰落
第一節 團結工會政府的綱領與政策
一、團結工會政府改造波蘭社會的政治經濟政策及其結果
二、團結工會政府時期波蘭公眾的社會心理

第二節 走向衰落——1989年之後的團結工會
一、團結工會的組織分裂
二、團結工會在1993年議會選舉中的慘敗

第三節 波蘭社會左翼力量的崛起
一、波蘭統一工人黨的瓦解和波蘭社會民主黨的建立
二、團結工會執政時期左翼力量的發展與勝利

第五章 團結工會與波蘭天主教會的關係
第一節 天主教會在波蘭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響
第二節 天主教會全力支持團結工會的發展與奪權鬥爭
一、團結工會的產生及初期活動(1980年8月~1981年12月13日)
二、團結工會處於地下時期(1981年12月13日1988年4月)
三、團結工會東山再起到上台掌權時期(1988年4月~1989年6月)
四、團結工會執政時期(1989年9月~1993年9月)

第三節 天主教會在顛覆波蘭社會主義政權過程中的謀劃與作用
一、偽裝中立、充當中間調解人
二、以“天主教的社會科學”對抗馬克思主義,為團結工會提供理論指導和精神動力
三、出謀劃策、暗中支持

第六章 團結工會與東西方的關係
第一節 美國等西方國家與團結工會
一、把團結工會的出現視為對波蘭進行和平演變的新的機會
二、向波蘭提供附帶政治條件的經貿援助,以鼓勵波蘭工人的罷工
三、對波蘭政府實行經濟制裁,對團結工會進行經濟支持
四、美國和梵蒂岡反對波蘭的“神聖同盟”

第二節 蘇東國家與團結工會
一、勃列日涅夫時期對團結工會的否定和抑制
二、戈巴契夫對東歐政策的調整間接為團結工會
奪取政權創造了條件
結束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波蘭社會矛盾的深化和團結工會的興起
20世紀70年代上半期,波蘭統一工人黨提出了藉助西方的技術和資本,實行高速度、高積累、高福利政策,再建新波蘭的“高速發展戰略”。當時,由於西方經濟不景氣,國際市場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相對低廉,波蘭的“高速發展戰略”因而取得了一定成效。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西方各國普遍的關稅保護政策及石油市場價格的猛漲,加之波蘭國內氣候乾旱,農業連年歉收,“高速發展戰略”實際已經失去了有利於其繼續推進的內外環境。而統一工人黨卻依然繼續推行這一戰略,終於使波蘭的國力難以承受,導致國民經濟於20世紀70年代末陷入困境。1980年的大規模罷工浪潮由此爆發。
第一節 20世紀70年代波蘭社會矛盾的深化
一、蓋萊克推行的高速發展的經濟戰略及其結果
哥穆爾卡執政後期,波蘭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蓋萊克上台之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儘快實現波蘭的工業現代化,使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提出了超越波蘭國力的“高速發展戰略”。其基本思想是,靠國外貸款建設“波蘭的第二次工業化”,用出口現代化產品償還外債;靠第二次現代化的實現推行“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的“三高”政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此,蓋萊克拋棄哥穆爾卡時期“關門搞經濟”的方針,實行“開放的經濟政策”和“積極的貸款政策”,向西方大舉借債,大量引進技術設備。這一戰略對工人階級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提高實際工資和改善勞動條件的做法,曾使黨和政府一度重新獲得了工人的信任。

後記

2000年8月31日,旅居德國的我偶然從電視裡看到關於波蘭1980年八月工潮和團結工會20周年的報導。20年前格但斯克造船廠罷工時人山人海、群情激昂的景象和20年後安靜的廠區畫面在電視螢幕上交替出現著。一時間,令人競有恍如隔世之感。這促使我堅定了寫作一部團結工會興衰史的想法。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北京大學張漢清教授給我提出了諸多寶貴建議,曹長盛教授和黃宗良教授也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已故研究員郭增麟先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李如海教授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也曾給予我無私幫助和熱情指導,並向我提供了大量寶貴資料。在此向他們致以特別的感謝。
感謝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的領導和同事們。編譯局濃厚而又寬鬆的學術氛圍為我提供了心無旁騖地從事研究的良好環境。真誠感謝中國社會出版社的孫曉青女士,沒有她的熱情幫助和積極支持,本書難以順利出版。感謝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研究基金對本書出版的資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