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田鄉(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轄鄉)

團田鄉(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轄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團田鄉位於騰衝縣南部,東、南面沿龍川江與龍陵縣相鄰,西及西北以清涼山為界與騰衝縣蒲川鄉接壤,北與騰衝縣五合鄉相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團田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騰衝市
  • 電話區號:0875
  • 郵政區碼:679113
  • 地理位置:騰衝市南部
  • 面積:98平方公里
  • 機場:騰衝機場
  • 車牌代碼:雲M
鄉鎮簡介,地理環境,新農村建設,農業穩鄉,礦電立鄉,區域經濟活鄉,科教促鄉,歷史文化,資源環境,特色產業,農村經濟,基礎設施,文化教育,

鄉鎮簡介

團田鄉轄區內地勢西高東低,最底海拔1010米,最高海拔2020米,年均氣溫17.5攝氏度,年降雨量為1712.6mm,立體氣候顯著,是龍川江沿岸較為突出的低熱河谷區。鄉政府所在地曼弄村橋頭街到縣城的道路為沙石路,距縣城58公里,交通方便。鄉政府駐地距龍陵縣城僅18公里,距德宏州政府駐地芒市為58公里,是騰衝通往龍陵、德宏的南大門。

地理環境

團田鄉地處騰衝縣南部,距縣城58公里,國土面積98平方公里。全鄉地勢西高東低,年降雨量為1447mm,立體氣候顯著,是龍川江沿岸較為突出的低熱河谷區。耕地總面積為13956畝,其中:水田7358畝,旱地6598畝;茶園16000畝;林地面積86418畝;森林覆蓋率達56.2%;糧食作物以水稻、包穀、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茶葉、甘蔗、油菜、水柑果為主。 全鄉現轄8個村民委員會73個村民小組。2006年底,共有18594人,聚居著漢、傣、佤、回、傈僳等9種民族,屬民族雜居鄉。經濟總收入完成74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696元,2006年鄉級財政總收入135.4萬元。
團田鄉團田鄉

新農村建設

團結務實的團田鄉黨委、政府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立足於自身資源和區位優勢,搶抓機遇、與實俱進,積極實施“農業穩鄉、礦電立鄉、區域經濟活鄉和科教促鄉”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發展,著力構建支撐民眾增收、財政增長和經濟發展的產業群體,加快團田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是依託工業經濟構建沿江經濟帶,大力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帶動個私經濟的發展;
鄉內道路鄉內道路
二是依託區位優勢,以騰龍線為紐帶,橋頭街集鎮為中心,輻射帶動物流貿易,打造騰衝南部物流集散地,活躍鄉域經濟;
三是依託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茶葉加工、生態觀光為主的特色經濟,培植特色農業經濟和旅遊經濟。
團田鄉提早謀劃2011年冬農生產
根據縣委政府的部署,結合團田實際,團田鄉2010年9月30日召開鄉村幹部會,安排部署2011年冬季農業生產工作。按照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思路,。會上,認真分析了2010年的生產交售情況,提出下一步將工作重點轉到培育烤菸生產合作社和加強田間管理、狠抓科技措施落實,明確任務,責任到人。2011年計畫種植早植煙4000畝,新建烤房103座,實現產量46萬公斤,實現菸農收入670萬元以上。據悉,團田鄉2010年共種植早煙1414畝,交售契約產量194469.5公斤,金額2772732.96元,平均單價14.26元,實現畝效益1960.9元。
團田鄉旱育秧推廣成效顯著
團田鄉把旱育秧作為大春生產的主要工作來抓,全鄉推廣旱育秧980畝,移栽大田9800畝,推廣面積達到歷史新高,成效顯著。團田鄉把水稻旱育秧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技術保障,多措並舉的加以推廣。一是提高認識,把此項技術作為解決早植煙和大春茬口矛盾的重要技術舉措,要求煙區田塊必須全部進行旱育秧;二是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把旱育秧作為主推技術為契機,要求全部示範戶進行旱育秧;三是農業科技人員進行分片包乾,每個人負責1-2個村的技術指導;四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共召開9次技術培訓會,首先召開鄉、村、組領導技術培訓會,然後到8個村分別召開技術培訓;五是加大資金扶持,鄉政府撥出26700元對全鄉種植早植煙的5300畝煙田,1335戶菸農進行了旱育秧的物資補助。

農業穩鄉

積極實施“農業穩鄉”戰略。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著力提升傳統優勢農業產業,積極培植特色農業產業,用發展工業的理念來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著力構建團田農業產業骨幹群體,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全縣三大茶葉主產鄉之一的團田,茶葉是民眾增收的生命產業,種茶歷史悠久,植根千年的古茶樹仍然生機盎然,百年古茶正向世人展現著青春的風彩。全鄉共有茶園面積16000畝,在茶葉產業發展中團田圍繞“突出特色、突出亮點、打造品牌、打造精品”的思路開展工作。2006年茶葉總產達105萬公斤,產值1218萬元,實現茶農收入771.75萬元,茶葉成為支撐民眾增收的主導產業。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古茶樹和優質良種茶優勢,積極引進和培植市場競爭力強的茶葉加工龍頭企業。引進了廣緣茶業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建設駝峰生態茶廠,進行普洱茶精深加工,8月份正式投產。該龍頭企業的進駐,將有力地帶動提升團田茶葉的品牌和市場競爭力。團田發揮低熱河谷區優勢,利用有近6000畝水田位於龍川江沿岸的良好條件,積極開展以冬玉米為主的冬季農業開發工作。2006年冬玉米種植4200畝,產量突破160萬公斤,冬玉米種植面積達4600畝。改變了傳統種植模式,增加了單產,有效的緩解了茶糧爭地矛盾,達到了茶糧雙豐收的目標。隨著蔗糖產業的回升,甘蔗產業得到恢復性發展,2006年通過優良品種示範推廣,甘蔗種植面積發展到3200畝。

礦電立鄉

依託團田礦產資源和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構建以礦電為主的團田新型工業體系。把礦電及相關聯的產業培植成為支撐全鄉經濟成長、財政增收的主導產業。團田鄉境內礦產資源儲量豐富,主要礦藏有鈾、銅、鐵、鉛鋅、硅藻土、石材、石灰石等。恆豐飛龍礦業公司正在對帕允鉛鋅礦進行有序開發;從事石材加工的個體企業達80餘戶,從業人員近1000人。鄉內主要河流有戶弄河、囊箐河、曼撬河,全長30.1公里,沿清涼山系注入龍川江。龍川江穿流團田全境達20.6公里,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可以開發總裝機容量為40萬kw、投資30億的四級水電站。投資6.4億人民幣,裝機容量12萬kw的臘寨水電站正在有序開發建設中,預計年底投產發電。投資5.8億人民幣裝機容量為達8.1萬kw的騰龍橋Ⅱ級水電站已於年初順利開工,日前各項工程正在有序推進。投資7億,裝機容量12kw的等殼電水電站已完成實物指標調查等7前期籌備工作,預計今年底可開工建設。

區域經濟活鄉

努力培植和壯大鄉域經濟。隨著團蒲路的開通,南部三鄉的交通物流更加順暢;正在建設中的大石頭渡口大橋通行後,將來直達保龍高速路接口僅20公里,將為南部鄉鎮的各種貨物流通打通一條快捷通道;年底開工建設的騰龍路和騰龍橋將解除長期以來因路橋不暢而導致的交通“瓶頸”制約,加之沙槽子至後庫、沙槽子至曼哈等鄉村公路改造工程的實施,團田的交通基礎將得到較好地改善。隨著農村客運站的建成,集鎮配套公共設施建設等各項基礎條件的完善,團田作為騰衝南大門的優勢和競爭力將得到更好地體現。
生態茶園生態茶園

科教促鄉

有序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成人教育和農業實用科技培訓,不斷提高全鄉各族幹部民眾的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加快團田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全鄉轄帕允村、曼歧村、弄玲村、曼弄村、小丙弄村、曼哈村、後庫村、燕寺村共8個村民委員會、73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傣、佤、回、傈僳等9種民族。截止2007年末全鄉總人口18753人,其中少數民族占12.5%,全鄉農民以種植業收入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包穀小麥經濟作物有茶葉、甘蔗、柑桔等熱區作物 。
2007年度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7377.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38元,2007年鄉級財政總收入243萬元。轄區內有豐富的水電資源、礦產資源和熱區農業資源,是騰衝南部最具有發展潛力,充滿生機的鄉鎮。

歷史文化

團田,系漢語地名;民國中期設鄉公所在團田而得名,團田則以地貌地形起名。據《騰越廳志》載,清道光年間曾設蒲窩汛,派有汛兵駐守水卡。明前為龍江刁土司所轄,清時屬蒲窩練的東上甲東下甲。民國中期為團田鄉,後並為蒲川鄉。解放後屬9區3村,後改村為鄉。1957年,辦27個高級社。1958年,稱公社。
傈僳族的日常生活傈僳族的日常生活
1978年,團田公社轄帕允、曼岐、弄玲、燕寺、曼哈大隊。1979年,後庫大隊從燕寺,丙弄、曼弄從曼哈分出。1984年3月,團田公社改稱團田區公所:帕允、曼歧、弄玲、曼弄、小丙弄、曼哈、後庫、燕寺8個大隊改為鄉政府。1988年,撤區建鄉,團田區公所改稱為團田鄉人民政府:8個小鄉政府改稱為8個村公所。2000年10月,8個行政村依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行村級體制改革,成立8個村民委員會。
團田鄉聚居著漢、傣、佤、回、傈僳、白、景頗、彝、苗等11種民族,以漢族、傣族為主,其中漢族16405人,傣族1640人,其他民族554人,屬民族雜居鄉。傣族主要居住在帕允村上帕允小組、弄玲村那地、等茶、賽弄、老寨小組、曼弄村曼弄三組、燕寺村漢壩寨小組。回族有21戶,131人,主要居住在曼哈村民樂小組。民俗主要有傣族潑水節象腳鼓、獅子舞,回族把齋節。

資源環境

團田鄉地處騰衝縣南部,離縣城58公里。國土面積97.15平方公里,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南北狹長,最低海拔1010米,最高海拔2020米,東西寬5.8公里,南北長16.4公里,年平均氣溫17.5℃,年降雨量1447mm,立體氣候顯著,是龍川江沿岸較為突出的低熱河谷區。
主要河流有戶弄河、囊箐河、曼撬河,全長30多公里,流入龍川江,龍川江沿境順流20餘公里 。境內礦產資源儲量豐富,主要有鈾、鉛鋅、硅藻土、石礦等。

特色產業

團田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農產品主要銷售於縣內,無完善的銷售渠道,2007年主要產業銷售總收入2175.6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5 %。
專業協會主要有:團田鄉茶業協會,成立於2005年5月。協會章程總則:1.為規範本組織活動行為,保護成員的合法權益,增加成員收入,促進本組織發展,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定本章程。2.本組織由匤大發等7人發起,2005年4月13日召開設立大會成立。3.本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以服務成員、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為宗旨,實行自主經營、民主管理、盈餘返還。成員地位平等,加入自願,退出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4.本組織以成員為服務對象,依法為成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信息、生產資料購買和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等服務。
生態林生態林
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甘蔗特色產業,今後計畫大力發展紅花油茶產業。

農村經濟

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377.7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223.76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 57.2 %,其中經濟作物收入2573.04 萬 元;畜牧業收入1018.0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3.8%,年末出欄肉豬15946頭,肉牛430頭,肉羊273頭,肉雞72701隻;漁業收入54.8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7%;林業收入303.6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的4.1 %。二、三產業收入968.4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3.12%。外出勞務收入217.2萬元,農民人均總收入4057.96元,人均純收入2438元。
團田鄉村民的住房以木結構住房居住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磚混結構住房0戶,磚木結構住房1467戶,土木結構住房2695戶,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2007年止,政策住房改造210戶,投入資金63萬元。

基礎設施

已實現8個村委會通水、電、路、電視電話,共有4067戶通自來水,563戶還在飲用井水,2509戶存在飲水困難;4163戶通電,2714戶農戶擁有電視機,305戶通有線電視;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1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有2451戶。
採茶採茶
村內的主幹道全屬未硬化路面,交通基本方便,鄉內到村主幹道基本是未硬化路面。全鄉共有335戶農戶建有沼氣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農戶有250戶;裝有太陽能的農戶有245戶;農業灌溉依託水庫,庫容201萬方,建有小水窯2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107.93畝,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333.15畝,人均擁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0畝。

文化教育

團田有中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7367平方米,擁有教師53人,在校學生740人; 國小12所,校舍建築面積59010平方米,擁有教師91人,在校學生1665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