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團泊窪的秋天
秋風像一把柔韌的梳子,梳理著靜靜的團泊窪;
秋光如同發亮的汗珠,飄飄揚揚地在平灘上揮灑。
----
高粱好似一隊隊的“紅領巾”,悄悄地把周圍的道路觀察;
向日葵低頭微笑著,望不盡太陽起處的紅色天涯。
----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蒼綠的葉子撫摸著快熟的莊稼;
密集的蘆葦,細心地護衛著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
----
蟬聲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頂上吱喳;
蛙聲停息了,野性的獨流減河也不再喧譁。
----
大雁即將南去,水上默默浮動著白淨的野鴨;
秋涼剛剛在這裡落腳,酷暑還藏在好客的人家。
----
秋天的團泊窪啊,好象在香甜的夢中睡傻;
團泊窪的秋天啊,猶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
團泊窪,團泊窪,你真是這樣靜靜的嗎?
全世界都在喧騰,哪裡沒有雷霆怒吼,風雲變化!
----
是的,團泊窪的呼喊之聲,也和別處一樣洪大;
請聽聽人們的胸口吧,其中也和鬧市一樣嘈雜。
----
這裡沒有第三次世界大戰,但人人都在槍炮齊發;
誰的心靈深處——沒有奔騰咆哮的千軍萬馬!
----
這裡沒有刀光劍影的火陣,但日夜都在攻打廝殺;
誰的大小動脈里——沒有熾熱的鮮血流響嘩嘩!
----
這裡的《共產黨宣言》,並沒有掩蓋在塵埃之下;
毛主席的偉大號召,在這裡照樣有最真摯的回答。
----
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在戰士的心頭放射光華;
反對修正主義的浪潮,正驚退了賊頭賊腦的魚蝦。
----
解放軍兵營門口的跑道上,隨時都有馬蹄踏踏;
五·七幹校的校室里,螢光屏上不時出現《創業》和《海霞》。
----
在明朗的陽光下,隨時都有對修正主義的口誅筆伐;
在一排排紅房之間,常常能聽到同志式溫存的夜話。
----
……至於戰士的心情,你小小的團泊窪怎能包容得下!
不能用聲音,只能用沒有聲音的“聲音”加以表達:
----
戰士自有戰士的性格:不怕污衊,不怕恫嚇;
一切無情的打擊,只會使人腰桿挺直,青春煥發。
----
戰士自有戰士的抱負:永遠改造,從零出發;
一切可恥的衰退,只能使人視若仇敵,踏成泥沙。
----
戰士自有戰士的膽識:不信流言,不受期詐;
一切無稽的罪名,只會使人神志清醒,頭腦發達。
----
戰士自有戰士的愛情:忠貞不渝,新美如畫;
一切額外的貪慾,只能使人感到厭煩,感到肉麻。
----
戰士的歌聲,可以休止一時,卻永遠不會沙啞;
戰士的雙眼,可以關閉一時,卻永遠不會昏瞎。
----
請聽聽吧,這就是戰士從心中掏出的一句句話。
團泊窪,團泊窪,你真是那樣靜靜的嗎?
----
是的,團泊窪是靜靜的,但時時都會轟轟爆炸!
不,團泊窪是喧騰的,在這首詩篇里就充滿著嘈雜。
----
不管怎樣,且把這矛盾重重的詩篇埋在壩下,
它也許不符合你秋天的季節,但到明春準會生根發芽。
……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郭小川同志在毛主席1975年7月25日關於電影《創業》的重要批示鼓舞下用詩的形式給一位同志寫的一封信。是為表達天津市靜海縣團泊窪文化部五·七幹校廣大文藝戰士的振奮心情以及對“四人幫”干擾和破壞毛主席革命文藝路線的罪惡行徑的強烈憤恨而作。
文學賞析
郭小川是詩人,又是戰士。《團泊窪的秋天》就是他以詩人真摯熾熱的革命激情表現出戰士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他在受迫害、被審查的境遇中曾說過“我是個戰士,不能沒有自己的聲音”。這首詩即表達了他“自已的聲音”。這聲音是聲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憤怒的聲音;是抒發戰士情懷的激越的聲音,是預見勝利的欣喜的聲音。這首壯美的詩歌,這種高昂的聲音。
這首詩在寫法上的特點是靜動對比,先寫靜後寫動,先借景抒情後直抒胸臆。詩的開頭用一大段描寫“靜靜的團泊窪”。這裡說它“靜”,是指自然秋色很和諧、美好,表面上看不出鬥爭紛亂。為此,詩人用了許多巧妙的比喻和比擬,如“秋風像一把柔韌的梳子”,“秋光如同發亮的汗珠”,“高粱好似一隊隊‘紅領巾’”,“向日葵搖頭微笑著”,“矮小而年高的垂柳”,密集而細心的蘆葦,團泊窪“好像在香甜的夢中睡傻”,團泊窪“猶如少女一般羞差答答”。借這些動人的秋色,抒發出熱愛生活的感情。接著詩人自問又自答道:“團泊窪,團泊窪,你真是這樣靜靜的嗎?/全世界都在喧騰,哪裡沒有雷霆怒吼,風雲變化!”於是急轉直下,進人了對“動”——鬥爭的描寫。這裡人們的胸口“和鬧市一樣嘈雜”有軍民對敵人的高度警惕進而詩人直接站出來進行“自白”和抗爭了。這以後的章節唯有運用直抒胸,才能表現出“戰士”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才能把壯闊的胸懷抒發得如此淋滴盡致才能留下世代相傳的人生格言,才能把由靜到動的筆勢推向激憤的高潮。這樣先靜後動,以靜顯動,表面是靜,暗裡是動恰當地反映了當時鬥爭的態勢,獲得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強烈藝術效果。
這詩運用的是“那些明朗的、富麗的、有表現力的、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語言,使人感到非常新鮮、樸素而又華麗”(郭小川:《談詩》)。開頭一段寫得多么樸素,把團泊窪的秋色真實地展現在讀者而前;可又多么華麗,把分散的自然美中成為生機執勃、色彩鮮艷的藝術美。後面的一段從“戰士自有戰土的性格”直到“戰土的明眼”抒情是質樸而壯闊,這裡有民眾的口語,有古代語言,但經過詩人的提煉運用,都變得非常新鮮,非常形象,非常有力。全詩語彙的豐富,詞采的精美,描寫景物的生動,抒發情感的酣暢,使人嘆為觀止。
這首詩閃耀著郭小川生命的熊熊火焰,迸發著郭小川詩筆的熠熠光輝,可以說明他那雄放綺麗的藝術風格已經老成。當然,這首詩的個別提法不盡妥當,帶有明顯的局限性,但這是時代使然,恐怕不能苛求於詩人。
名家點評
中國新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張永健《郭小川賀敬之詩歌欣賞》:“《團泊窪的秋天》將作為我們時代的一曲景美、情真、志奇的正氣歌而傳之後世。”
文學評論家
馮牧《郭小川詩選·代序》:“這是詩人的歌中之歌——它們形成了詩人全部詩歌當中的最強音。”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謝昭新、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吳尚華《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此詩是郭小川在向漢賦學習的基礎上,感物詠志、借景抒情,‘集短為長’而創製的‘長廊句’寫成。它被文學史家稱為‘新賦體’。”
復旦大學教授
許道明、復旦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所長
朱文華《新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詩歌採用托物言志的形象化手法,把寫景抒情與言志糅合一氣,感團泊窪秋天之“物”,詠革命戰士之“志”。粗細有致、動靜各別的筆觸,增強了抒情主人公感情的委婉和深沉。鋪排和對仗句式所玉成全詩的音韻鏗鏘,本是作者的強項,這裡也得到了頗好的表現。
後世影響
《團泊窪的秋天》被選入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語文(五年制)·下》課本中。
《團泊窪的秋天》被選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專科)自學輔導材料(八)·中國現代文學自學輔導》課本中。
作者簡介
郭小川(1919年9月2日—1976年10月18日),原名郭恩大,河北省豐寧縣鳳山鎮(原屬熱河省)人。是中國文學界一位富有才華的詩人。1933年,日寇侵占熱河,他隨全家逃難北平。少年時代,他就“過早地同我們的祖國在一起負擔著巨大的憂患”(《向困難進軍》)。“
一二·九”運動後,他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是黨領導下的民族解放先鋒隊文藝青年聯合會的活躍成員,開始用詩歌作武器,參加了民族解放的鬥爭。此外還是音樂藝術家。著有《平原老人》《投入火熱的鬥爭》《鵬程萬里》《
崑崙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