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況,地理環境,地理位置,
概況
天坑底部是一大塊平地,大約有100多畝,分三級。一級叫楊大淌。原來有一戶姓代的人家在此居住,房屋全部就地用塊石壘成,有的還利用了屋邊天然石壁鑿成。上世紀五十年末,代姓人家搬遷下山,如今只留下殘牆剩壁。老屋左側是一大片石林,怪石磷峋,千姿百態,石頭中長滿了雜樹和野藤,置身其中,猶如雲南石林一般,極具開發價值。老屋前有幾十畝耕地,長滿野草和樹木。田中有一個直經約20米、深約5米的大洞,老袁說這是近些年形成的地坑,估計這裡原先就有的暗河,下雨後雨水下瀉衝擊而成。
地理環境
從楊大淌下去10多米,便到了平大淌,這裡是天坑的第二級,是一塊面積約20多畝的平坦土地。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都由團坊村二組集體耕種,由於交通不便,加上野豬為害,收穫甚少,後來放棄耕種,現在已長滿荊條、柳樹、雞公蛋樹和雜草。二級天坑周邊也布滿了千奇百怪的石頭,現以發現人頭像石和烏龜石,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在一處怪石灘中,有一個兩尺左右不規則的山洞,洞中有濕氣冒出,將周邊的野草和石頭浸濕。傳說,這是一個天然熱氣洞,冬天裡冒出熱氣可供取暖。這個說法是否屬實?它又有什麼奧秘?世人不得而知。
天坑的第三級便是與暗河相通的瀉水洞。它位於平大淌的東面,洞圍約24米,深3—4米,四周由石頭壘砌,周邊長滿了雜樹,其中兩棵檀木樹齡在百年以上。坑底布滿了亂石,還生長著臉盆大小的野麥冬,由於土質肥沃,長勢茂盛。天坑的自然雨水究竟排到了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