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齊

圖齊

朱塞佩·圖齊(Giuseppe·Tucci,1894—1984),男,義大利著名藏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齊
  • 外文名:Giuseppe·Tucci
  • 國籍:義大利
  • 出生地:義大利馬切拉塔
  • 出生日期:1894年6月
  • 逝世日期:1984年
  • 職業義大利著名藏學家
  • 畢業院校:羅馬大學
  • 代表作品:《宗教起源》、《神秘的科學與科學的神秘》、《東方與西方》等
人生簡介,主要經歷,主要論著,主編從書,個人著作,圖齊藏地攝影展,圖齊語錄,歷史評價,

人生簡介

1894年6月出生於義大利馬切拉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應徵服役,1919年10月退役,同年畢業於羅馬大學文學系,並進入國會圖書館工作。1925年至1930年,圖齊以義大利駐印度外交使團成員身份,在印度國家大學和加爾各答大學教授義大利文、中文。1929年當選義大利皇家學院院士。1930年被聘為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首席教授。1932年起擔任羅馬大學文學與哲學系印度和遠東宗教哲學教授,1964年退職,1969年退休,1970年成為榮譽教授,1984年於義大利蒂沃利逝世。

主要經歷

1915年:進入羅馬大學文學系;
1915年12月至1919年10月:中斷學業,在軍中服役,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9年:從羅馬大學文學系畢業後,進入眾議院圖書館工作;
1925年至1930年:以義大利駐印度外交使團成員身份居留印度,在申蒂尼凱塔大學和加爾各答大學學習和工作,教授漢語和義大利語;
1925至1954年:六次考察尼泊爾;
1929年至1948年:曾8次到我國西藏進行考察活動,攜回大量藏文資料和文物,中間曾從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29年當選為義大利皇家學院院士;
1930年:回義大利,被特聘為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首席教授;
1932年:被羅馬大學文學與哲學系聘任為印度和遠東宗教哲學教授;
1933年:發起創建義大利中東遠東研究院(IsMEO),並長期擔任該院院長、名譽院長;
1955年起:先後在巴基斯坦阿富汗(1957年)、伊朗(1959年)等地從事考古發掘,並主持該工作直到1978年。
1964年:從羅馬大學退職,1969年退休,1970年成為榮譽教授;
1984年:逝世於義大利蒂沃利市附近的聖·波洛·卡瓦利爾。

主要論著

圖齊一生撰寫了眾多科學論著和普及讀物,為義大利與亞洲國家的文化交流傾盡心力,曾先後在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尼西亞、日本等國舉行學術報告會。

主編從書

圖齊曾擔任過多家期刊的主編,主要有:《宗教起源》(1921年—1924年)、《義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所集刊》(1935年—1943年,1936年更名為《亞洲》)、《神秘的科學與科學的神秘》(1946年)、《東方與西方》(1950年—1978年)。
他還擔任過多套叢書的主編,包括《羅馬東方叢書》、《義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所亞洲考古發掘與研究中心報告和論文集》、《義大利中東和遠東研究所修復中心修復叢書》以及《義大利圖書館新賴麥錫叢書》。

個人著作

圖齊一生論著極多,關於藏學的主要有:《拉薩和喇嘛教》、《西藏的寺院》、《圖齊西部藏區學術考察報告》、《印度西藏》、《論西部藏區發現的一些青銅器》、《那若巴傳奇序說》、《西藏的聖湖》、《西藏的聖山》、《西藏香客在斯瓦特河谷的旅行》、《天主教使團和西藏》、《西藏畫卷》、《曼荼羅的理論和實踐》、《江孜和西部藏區的民歌》、《喇嘛教醫學》、《去拉薩及其更遠處》、《吐蕃贊普的陵墓》、《1952年去木斯塘的旅行》、《西藏宗教史》、《在尼泊爾兩次科學考察的初步報告》、《作為一名梵文學者的五世達賴喇嘛》、《內貝斯基〈西藏的鬼怪和神靈〉評論》、《西藏:雪域》、《西藏的宗教》等。其中部分專著和論文已譯成漢文介紹給中國讀者,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其中《印度西藏》(即《梵天佛地》系列)一書分為四卷,分別於1932年、1935年、1936年、1941年出版:
1、西藏、印度和西方的佛塔和擦擦;
2、西部藏區的寺院和它們的藝術特徵之一;
3、西部藏區的寺院和它們的藝術特徵之二;
4、江孜和它的寺院,此卷又分三冊。

圖齊藏地攝影展

2010年1月,名為《尋找西藏的心靈》的攝影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幕,展出義大利藏學家圖齊(Giuseppe Tucci,1894——1984)上世紀在藏地考察時所拍攝的部分作品。  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是中國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專題博物館,由美國醫學家、收藏家和慈善家阿瑟·姆·賽克勒捐資,於1993年建成。占地面積約2000平米的博物館同期在舉辦古閩瓷器、中國古絲綢等多個展覽,圖齊的作品安靜地占據著其中一個展廳。天寒地凍,又時值期末考試,博物館內的觀眾不多。
此次展出的作品約170餘張,分為五個版塊,主題分別是:考察途中、拉達克和斯比蒂、阿里、後藏、前藏。照片的主體,包括宗教場所、歷史遺蹟這樣的物化場景,也有僧侶抑或普通百姓的肖像照、生活照。昏黃的燈光下,一組組黑白照片更顯出凝重的歷史感。

圖齊語錄

關於科學、探索與旅行:“如果說,是科學驅使我踏上坎坷艱辛的亞洲之旅的話,那么,科學的驅使無疑是應和了我與生俱來對逃離的渴望、對自由和曠野本能的熱愛,以及對實現我心中夢幻玄想的憧憬。而要實現這種夢幻玄想,唯有遠離千篇一律的人群,獨自漫遊在天地之間,不在一處停滯淹留,日日遷徙於無盡變換的情境之中,每天相遇新的面孔——這些‘新’的人們無不紮根於這古舊的大地,當今之人也必是那源遠流長的古老傳統無意結出的果實;對於懂得問詢的人,那些往古的遺存會將昔日的戲劇、虛幻的夢想或永久的憧憬對他娓娓道來。”
關於西藏:“西藏仍然是懸浮於新思想洶湧澎湃的世界上的古島,擁有燦爛偉大的文化、與生俱來的藝術敏銳性、博大精深的人文關懷。……我迷醉於瀰漫在西藏的中世紀氣氛中,無論其表相如何,比起西方,這裡更能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關於印度:“在這片世界上最令人心醉神迷的大地上徒步了一萬八千公里,人因其廣袤空寂而頓覺卑微,因為那幻想揣度卻未曾睹見而確然存在的神性無處不在。有近乎八年的時光是在風餐露宿中度過的,此尚未把露宿於印度低地,緩慢朝覲宗教聖地,沿著微風吹拂的稻田堤埂穿行於酷熱之中的眾多日子計算在內。當空氣過於灼熱時,夜晚在月色中跋涉,白天在芒果樹寬大的蔭涼下歇息,身處天地徑直圓滿相接、平滑一如死海的印度大地的決然單調之中。”
關於苦難:“世上的苦已經太多了:從搖籃到棺材,苦每日鑲嵌其間,或大或小;或關乎肉體,或系屬精神;或自討苦吃,或不期而遇。但我認為動物的苦屬於另外的維度,此種苦唯是苦,是形而上的傷痛,是注定無望的孤苦。於人而言,消苦的方式很多,我不是說科技手段,而是理性或信仰所提供的抵抗力,教育或信念所薰習養成的忍耐力;此外,人亦不缺乏他人的同情、親朋的眼淚。而動物的苦是絕對的,是無盡孤寂的。”

歷史評價

“語言天賦極大地促進了圖齊和社會各文化階層民眾的聯繫。得益於近乎完美的梵語(毋庸說漢語、藏語),圖齊可以毫不費力地說服最正統強硬的寺院主持,他還能以流利的各種現代印度語言和印度當局周旋,和背夫商販討價還價。”——納萊茲尼《朱塞佩·圖齊的藏地遊歷和考察》
“圖齊深厚的語言和文化知識使其深入研究藏族宗教的現象及本質成為可能,他在研究中涉及到了古老的苯教和伏藏(Terma)的起源,還有關於印度教、佛教濕婆神派和密宗以及其它各種中亞宗教的內容(包括索羅亞斯德教,波斯祅教,薩滿教,摩尼教)。這種對西藏的歷史、藝術和宗教文化綜合研究的方法,無疑證明了圖齊是一位文化比較學和宗教比較學方面的大師。他的方法對研究當今全球化帶來的新問題仍然有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