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華文化故事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是2015年11月1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功鑫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說中華文化故事
  • 作者:周功鑫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ISBN:978753215938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系列叢書是一套以圖畫講故事的形式,系統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的青少年歷史讀物。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系列叢書,由台北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周功鑫博士親率領團隊花數年之力,精心打造,其團隊的專業性、精巧的編輯思路、圖文並茂的設計,都賦予這套叢書極高的文化價值,令其具備在廣大青少年中推廣的基礎。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呼籲和追求的,在當下出版這樣一套叢書,是十分有意義的。
“戰國成語與趙文化”一套十冊,順時序講述從《邯鄲學步》到《市道之交》10個成語故事,附錄有豐富的歷史文物與考古資料、博物館精品館藏圖片、年表與地圖,並配以專業性歷史專題的延伸閱讀,深入歷史細節,全面展現戰國時期趙國的政治、軍事、人文與藝術的發展歷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將文化知識與歷史故事緊密關聯,引導青少年進入中華文明的輝煌殿堂。
【單冊介紹】
一、《邯鄲學步》
“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講述戰國期間,公孫龍請教莊子的追隨者魏牟有關莊子的學說,魏牟認為公孫龍見識淺薄,眼界狹小,無法理解莊子的思想,但又不好意思直說,於是以燕國青年到邯鄲學趙人走路,結果不但沒學會,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路方式都忘記的故事,來隱喻沒有深厚的底蘊,學莊子也是徒勞。
“邯鄲學步”的成語人人都知曉,但極少人會深入探究,為何燕人學不會趙人的步伐?原來趙國人生活在藝術文化的氛圍里,當時玉象徵君子美德,組玉佩的佩戴成為流行時尚,人人必佩掛。此外,趙國社會從君王到百姓,皆喜好音樂與舞蹈。因此,趙國人行走時在組玉佩的撞擊的節奏里,配合著心中的韻律,走起路來自然優雅。
二、《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出自《戰國策?燕策二》,講述戰國期間,蘇代代表燕國出使趙國,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遊說趙王停止攻打燕國,以免秦國漁翁得利。結果趙王同意停止攻打燕國,而蘇代正是主張諸侯合縱抗秦的縱橫家。
善用寓言,是戰國策士獻計說服對方所使用的一種方法。由對自然界的深入觀察,借寓言故事說出道理與解決方法,如此可以切中要害,把利害關係說清楚;更重要的是,讓聽的人不自覺地進入邏輯里思考而作出結論,而不致咄咄逼人,惹人反感,是一種高明的手法。
蘇代由燕國出使趙國,須從人口稀少的燕都薊城,向西南方走向相對繁榮的趙都邯鄲城。當時邯鄲人口約有三四十萬,除了商業發達外,生活娛樂亦多元、多樣,具良好藝術素養的“趙女”,及樂人“邯鄲倡”,在當時非常有名。詳見書後的延伸閱讀。
三、《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出自司馬遷《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趙國的藺相如如何識破秦王本沒有誠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而用巧計把寶玉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的故事。
其實故事主角“和氏璧”也有一段令人動容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楚人卞和得到一塊未經加工的璞玉,他認定它是寶玉,曾向楚國兩任君王獻寶;沒想到,君王認為卞和存心欺騙,竟先後砍了他的一雙腿作為懲罰。最後幸好第三個王被他的執著感動,找人琢磨璞玉,始發現所言非虛。惜才的楚王更以卞和的名字為寶玉命名,取名“和氏璧”。
中國人是出名的愛玉的民族,但是圓碟形的玉就有不同種類。到底我們怎樣分辨璧、環、瑗及玦呢?它們各有什麼含義?玉至戰國時期,在工藝上有哪些突破?本書的延伸閱讀將有詳細解釋。
四、《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出自司馬遷《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趙國大將軍廉頗知道錯怪了賢臣藺相如,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的故事。
藺相如就是安全地把趙王的“和氏璧”送回趙國的大臣。他除了機智、膽識過人外,氣度也大,是能顧全大局的人。他知道廉頗不滿自己被趙王接連擢升,而官階比他還高,因此伺機羞辱他。藺相如便託病不上朝,處處忍讓,主要顧念若朝中大臣不和,會影響到趙國的安危。
故事中提到藺相如擢升為右上卿的原因,是與趙王赴秦王之約時,秦王指使趙王鼓瑟,並要秦御史記錄在史冊上,藺相如為了挽回國家尊嚴,也請秦王擊缶,同樣要求趙國御史記錄在史冊上。故事裡的瑟和缶皆為古代“八音”樂器,以及廉頗背在身上的荊條,本書的延伸閱讀將有詳盡解釋。
五、《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出自司馬遷《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戰國期間,韓國君王懼怕秦國強大,欲割讓上黨郡與秦以求和,但郡守卻改獻趙國,以便得到趙國的支援。趙王本派廉頗駐守上黨郡的要道長平,成功阻擋了秦軍北上;可是後來聽信了秦的謠言,改派雖熟讀兵書但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結果全軍覆沒,國力大損。
趙括太急於求成,加上輕敵,結果中了秦軍假意敗退之計,進入對方預設的壁壘被重重包圍,後方補給又遭秦軍截斷,情況嚴峻,最終慘敗。長平一役,是趙國由盛轉衰之關鍵一戰,陣亡將士有四十五萬之多。
本來趙國自趙武靈王推動“胡服騎射”沿用胡服,借改革作戰服裝增強軍事實力,也得到西北少數民族的歸順。沒想到一個錯誤決定,鑄成大錯。書後的延伸閱讀,將詳細解說胡服及軍服的發展變化。
六、《排難解紛》
“排難解紛”出自《戰國策》的《趙策三》,講述戰國時期名士魯仲連如何協助當時趙國宰相平原君,勸退魏國將軍辛垣衍,並說服魏應與趙聯合抗秦的故事。
故事主角魯仲連本為齊國人,是著名的策士,不論才學還是人品,都受人們推崇。當時戰國危機四伏,他周遊列國,專助人排出災難禍患,解決糾紛,而且不收取報酬。
魯仲連提到,如果魏不協助趙解圍,有朝一日,秦定把矛頭指向魏,那時魏王就等著被烹、剁成肉醬吧!魯仲連以歷史為鑑所作出的預言,能有力地說服對手。而畫面出現的鼎,是當時常見的烹煮食具,體積比較大,同時也是主人身份以致國家的象徵,“一言九鼎”為何如此有分量,就是因為天子才有資格用九個鼎。本書的延伸閱讀將有相近解釋。
七、《醇酒美人》
“醇酒美人”出自司馬遷《史記》的《魏公子列傳》,講述戰國時期,秦國攻打魏國,幸得魏信陵君率兵擊退秦軍,聲威大震。秦為了除掉很大的障礙,在魏散布謠言,離間魏王對信陵君的信任。結果魏王中計,信陵君遭撤換後,終日沉迷酒色而喪命。
不過,魏王對信陵君信心動搖,並非毫無道理。因為信陵君曾在如姬的幫助下,盜取魏王的虎符,殺將軍晉鄙,以帶兵去救有姻親關係的趙。因為懼怕魏王追究,戰事完畢也不敢回國,留在趙國十年之久,直到魏遭秦攻打,方由趙回魏援救。
故事中的虎符,是戰國時期用兵的憑證。用途是將虎符分為兩半,一半在諸侯王手上,一半在將領手中。若王要調兵,需初始兵符,兩邊兵符拼合成功,才可動兵,以杜絕將領私自帶兵。詳見書後的延伸閱讀。
八、《毛遂自薦》
“毛遂自薦”出自司馬遷《史記》的《平原君虞卿列傳》,講述趙國平原君有一叫毛遂的門客,如何跟隨平原君出使楚國,並成功遊說楚王與趙訂立合縱盟約,聯合抗秦的故事。
毛遂之所以名留千古,不在於他的辯才,而在於他在國難當前,勇於自薦。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各國為了生存,對人才的需求大;而有能力者,往往供養不少門客,以出謀獻策。平原君乃當時趙王的弟弟,門下的食客三千人。因門客過多,毛遂雖進府三年,平原君仍不識其人。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毛遂也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他的辯才無礙的才華,促使楚王與趙國訂立合縱盟約。
故事中毛遂佩劍到楚王面前步步逼近的場面,令人印象深刻。在戰國,佩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當劍的不同部位鑲有玉石時,更是非常貴重。本書的延伸閱讀將作詳盡解釋。
九《奇貨可居》
“奇貨可居”出自司馬遷《史記》的《呂不韋列傳》,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在邯鄲做生意非常成功的大商人呂不韋,如何利用他的商業眼光與經營方式,看上不被秦王看重在趙國做質子的孫子子楚,在他身上大大投資,重新塑造子楚形象,並利用重金買通子楚的父親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收子楚義子,從此改變子楚與呂不韋的命運。
呂不韋取得成功,關鍵在於他獨到的眼光、人情世故的掌握以及深沉的謀略等特質,實非常人所能及。最後他也享受到自己所預期的榮華富貴。
書後的延伸閱讀,主要說明戰國女子的服飾,從深衣、襦裙、鞋,到髮式、衣料、顏色和舞娘的特別衣飾,都有描述。
十、《市道之交》
“市道之交”出自司馬遷《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則成語故事講述的是戰國時期門客們的勢利與現實面。趙國將軍廉頗英勇善戰,屢建戰功,深受歷代趙王重用。唯長平之戰期間,趙王誤中秦國的計謀,免去廉頗的職位。幾年後,燕國攻打趙國,趙王又再起用廉頗,結果廉頗抗燕有功而被封,且任代理宰相一職。
廉頗在失落與發達中,他供養的門客上演各種勢利表現:當廉頗失去權勢時,投靠他的人紛紛離他而去;但當他再獲榮寵,門客們又爭相回來,這種情景讓廉頗感觸甚深。不過他回顧自己的際遇,再回頭看他的門客們的現實,這不也就是人生嘛!當他體悟到這一點也就不對門客們太強求與在意了。
書後的延伸閱讀部分,是講解戰國男子的服飾,從冠、衣(分曲裾及直裾兩種)、褲,到蔽膝及鞋。由於廉頗曾被免職,因此在免職期間,起居衣食也與老百姓無異。

圖書目錄

《邯鄲學步》
故事背景
故事內容
成語運用
圖畫知識
延伸閱讀
附錄
後記
《鷸蚌相爭》
故事背景
故事內容
成語運用
圖畫知識
延伸閱讀
附錄
後記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紙上談兵》
《排難解紛》
《醇酒美人》
《毛遂自薦》
《奇貨可居》
《市道之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