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根號戰列艦(德語:SMS Thüringen[a])是德意志帝國海軍黑爾戈蘭級戰列艦的第三艘艦,以圖林根命名。該艦於1908年11月在不萊梅的威悉船廠(英語:AG Weser)進行龍骨架設(德語:Kiellegung),1909年11月27日下水(德語:Stapellauf),並於1911年7月1日投入艦隊服役。它在六座雙聯裝炮塔中裝備有十二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最高航速為21節(39千米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圖林根號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被編入公海艦隊的第一戰列分艦隊(英語:I Battle Squadron),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林根號戰列艦
- 製造桑:威塞爾船廠
- 開工時間:1908年11月7日
- 下水時間:1909年11月27日
- 完工時間:911年7月1日
戰艦簡介,建造背景,建造及設計,服役歷史,性能數據,
戰艦簡介
圖林根號:威塞爾船廠建造,1908年11月7日開工,1909年11月27日下水。1911年7月1日完工,1911年9月10日服役。一戰後作為戰爭賠款賠償給法國.1921年作為目標艦擊毀,1922年在法國洛里昂解體。
建造背景
從1909年開始,德國和英國的造艦競賽如火如荼地展開。“拿騷”級戰列艦開工後不久,獲知英國海軍正在建造安裝13.5英寸(343毫米)口徑主炮的無畏艦,德國海軍就開始覺得它們裝載的280毫米主炮威力不足,決定在新建造的四艘戰列艦上安裝口徑為305毫米(12英寸)的主炮。為了驅動加大了的軍艦,在這一級戰列艦上安裝了三座煙囪,這也是德國海軍中一級有三座煙囪的無畏艦(舊式戰列艦除外)。該級艦以德意志帝國的四個地區命名。其中,赫爾戈蘭島是德國在不久前用非洲的桑給巴爾島同英國交換的,後來成為德國在北海上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
這一級的四艘戰列艦在一戰中曾經多次參加戰鬥。在日德蘭海戰中,它們戰鬥在第一線,並且均在戰鬥中受傷(“赫爾戈蘭”號和“奧爾登堡”號各中一彈,“奧斯特弗里斯蘭”號觸雷)。
戰爭結束之後,這四艘戰列艦均被移交給盟國。“赫爾戈蘭”號移交給英國,“奧斯特弗里斯蘭”號移交給美國,“圖林根”號移交給法國,“奧爾登堡”號移交給日本。由於德國戰列艦的狀態普遍不好,因此戰勝國沒有將其拿來加入本國海軍使用,而是都在不久之後就將其出售報廢了。
這一級的四艘戰列艦在一戰中曾經多次參加戰鬥。在日德蘭海戰中,它們戰鬥在第一線,並且均在戰鬥中受傷(“赫爾戈蘭”號和“奧爾登堡”號各中一彈,“奧斯特弗里斯蘭”號觸雷)。
戰爭結束之後,這四艘戰列艦均被移交給盟國。“赫爾戈蘭”號移交給英國,“奧斯特弗里斯蘭”號移交給美國,“圖林根”號移交給法國,“奧爾登堡”號移交給日本。由於德國戰列艦的狀態普遍不好,因此戰勝國沒有將其拿來加入本國海軍使用,而是都在不久之後就將其出售報廢了。
連同其姊妹艦黑爾戈蘭號、東弗里斯蘭號和奧爾登堡號一起,圖林根號參加了一戰期間於北海針對英國大艦隊的主要艦隊行動,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這是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海戰。在日德蘭的夜間鏖戰中,它摧毀了裝甲巡洋艦黑太子號(英語:HMS Black Prince (1904))[1]。該艦同樣有在波羅的海展開針對俄國海軍的行動,於1915年8月首次對里加灣的無果入侵(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時到場。
1918年11月,當德國戰敗後,公海艦隊的大部於和平談判期間都被扣留於英國斯卡帕灣。然而,4艘黑爾戈蘭級艦隻卻被允許留在德國,因而避免了艦隊在斯卡帕灣的自沉事件。它們作為戰爭賠償(英語:War reparations)交付予協約國;其中圖林根號被轉移至法國,用作法國海軍的靶艦(德語:Zielschiff)。在1923-1933年間,該艦沉沒於加夫雷並原地拆解,但有部分艦身仍然保留。
建造及設計
圖林根號戰列艦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以“替代貝奧武夫號”(Ersatz Beowulf)作為契約代號進行訂購[b],以替代已淘汰的岸防戰列艦貝奧武夫號(英語:SMS Beowulf)。建造契約被授予不萊梅的威悉船廠(英語:AG Weser),生產編號為166。[2]工程於1908年11月2日展開,首先是進行龍骨架設(德語:Kiellegung),並在一年後、於1909年11月27日下水(德語:Stapellauf)[3]。在下水儀式上,末代薩克森-阿爾滕堡大公夫人阿德爾海德(德語:Adelheid zu Schaumburg-Lippe)為艦隻命名,並由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威廉-恩斯特發表演講[4]。舾裝(英語:Fitting-out)工作,包括上部結構的完善和武器的安裝則一直持續至1911年6月。完工後,有6艘躉船被依附至新戰列艦以減少其吃水,進而使其能夠從威悉河被拖運至北海[1]。圖林根號——作為以德國中部地區圖林根命名的艦隻,是在1911年7月1日編入公海艦隊服役,此時距離其開工尚不足三年[5]。共斥資4631.4萬金馬克,為同級艦中最為昂貴的單位[2]。
圖林根號的全長為167.2米,梁寬28.5米,吃水8.94米,其滿載排水量達到24,700公噸(24,300長噸)。它使用3套四缸直立三脹往復式蒸汽機,其中每套單獨驅動一個四葉螺旋槳;共由15台船用式鍋爐供應蒸汽。艦隻的發動機額定功率為20,594千瓦特(27,617匹馬力),最高速度為21節(39千米每小時)。此外,圖林根號還可貯存3,200公噸(3,100長噸)燃煤,允許其以10節(19千米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500海里(10,200千米)。1915年以後,船用鍋爐又改造為可在煤上噴油以提高燃燒效率,並可額外攜帶最高197公噸(194長噸)燃油。艦隻的船員編制為42名軍官及1027名士兵。[2]
圖林根號裝備的主炮(英語:Main battery)為分布在六座雙聯裝炮塔中的十二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c]。其中艦艏、艦艉各一座,以及艦隻的每個舷側(英語:broadside)各兩座[6]。副炮系統(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包括十四門安裝在炮廓(英語:Casemate)內的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和十四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2]。1914年後,有兩門88毫米炮被移除,並由兩門88毫米高射炮取代。此外,艦隻還武裝有六具50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其中艦艏、艦艉各一具,每邊舷側各兩具。圖林根號在中央部分的主裝甲帶有300毫米(12英寸)厚,採用克虜伯生產的滲碳裝甲(英語:Krupp cemented armour)。其主炮炮塔在兩側和正面也由相同厚度的滲碳裝甲覆蓋,覆蓋範圍還包括支撐炮塔的炮座。甲板厚度則為63.5毫米(2.50英寸)。[5]
服役歷史
在1911年7月1日入役後,圖林根號隨即進行了海上試航(英語:sea trial),並於9月10日完成。9月19日,它連同其姊妹艦一起被正式分配至公海艦隊的第一戰列分艦隊(英語:I Battle Squadron)。[1]然後,它先是進行了艦隻的單獨訓練,其次是跟隨第一分艦隊訓練,以及11月的艦隊演習[7]。往常於7月-8月駛往挪威的年度夏季巡遊由於阿加迪爾危機而中斷。因此,巡遊只是駛入了波羅的海[8]。在其後兩年的和平時期,圖林根號和艦隊餘部一樣,都在重複單獨艦隻、分艦隊、以及全體艦隊訓練的循環模式[1]。1913年10月,海軍上校威廉·米夏埃利斯(英語:William Michaelis)成為該艦指揮官;他擔任此職直至1915年2月[9]。
1914年7月14日,駛往挪威的夏季巡遊啟動[10]。在帝國海軍於和平時期的最後一次巡遊期間,艦隊於7月25日進入挪威峽灣前先在斯卡恩進行了演習。翌日,隨著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下達最後通牒,艦隊開始返回德國。7月27日,整支艦隊在返回港口前於斯卡恩角(德語:Grenen)集結,在那裡它們維持更高級別的戒備狀態。[11]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的戰爭於28日爆發,並且所有主要的歐洲大國都在一周內加入了衝突[12]。至7月29日,圖林根號及第一分艦隊餘部都已返抵威廉港[13]。在戰爭首年,後來的反納粹信義宗牧師馬丁·尼莫拉也於該艦擔任士官[14]。
性能數據
艦名:“圖林根”號(建造代號Ersatz Beowulf)
船廠: 威塞爾船廠/不萊梅
開工日期:11/2/1908
下水日期:11/11/1909
服役日期:9/10/1911
解體:“圖林根”號於1923年在法國洛里昂解體
排水量:22808噸(設計)/ 24700噸(最大)。
尺寸(米):167.20(全長)x 28.50 x 8.94。
動力:15台蘇爾壽—桑尼克羅夫特鍋爐(燃煤),三座四缸往復式蒸汽機,28000馬力;3軸,2舵並列配置。
最大速度:21節。
續航能力:5500海里/10節;2700海里/20節。
主炮:12門305mm/50倍徑炮,6座雙聯炮塔。
副炮:14門150mm/45倍徑炮,舷側單裝。
防魚雷艇/防空炮:14門單裝88mm/45倍徑炮。
魚雷:6座500mm魚雷發射管(水下安裝,前後各一座,A炮塔和D炮塔兩側各一座)。
乘員:1069人(軍官4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