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圖優效應是指,圖通常比詞記得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優效應
- 外文名:the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產生背景,主要原理,研發進展,
產生背景
1973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斯坦丁做了一個關於記憶的實驗。斯坦丁找了5名大學生,他們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同。另外,他還製作了10,000張圖片,其中一半圖片為普通圖片,上面畫著一些事物的基本特徵,就好像我們板著面孔照出來的一寸照片一樣;另外一半圖片是一些帶有生動情節的圖片,就好比是我們的生活照。
斯坦丁要求他們每個人都同時記憶1000個單詞、1000張普通圖片和1000張有生動情節的圖片。如單詞為“狗”,普通圖片為“一條狗”,有生動情節的圖片為“一條嘴裡含著菸斗的狗”。大學生們顯然對那些有生動情節的圖片更感興趣。 兩天以後,斯坦丁又找來了這5名大學生,讓他們觀看印有頁甩您單詞的圖片、普通圖片和有生動情節的圖片,總計5000張,其中包括兩天前他肯屑肯凳們看過的那3000張。
這次的任務是要求他們指出哪些圖片是曾經看過的。結果發現,他們平均記住的生動圖片為880張,普通圖片為770張,單詞為615個。這說明,圖片比臘才充起單詞來容易記,而情節生動的圖片就更容易記憶。心理學上把采牛這種現象稱做“圖優效應”,即在記憶時,圖片的優勢更大。
主要原理
會有這種現象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記憶的好壞取決於可供選擇煮船立乃的記憶的數目。圖片既形象,又能在人們觀看時被命名,也就是說,人們既能使用形象又能使用語言去記憶圖片,比起記憶單詞來多射祝妹了一個形象記憶的過程,所以在記憶時,使用圖片可以提高記憶的成績。
但並不是所有的圖片都有這種“圖優效應”,那些沒有特定意義的、模糊的、抽象的、難以命名的圖片可能比單詞還要難記呢!所以,切不可生搬硬套。如果你所要記憶的內容容易用圖片描繪出來,那么紋台判你完全可以在你的腦子裡構想一幅圖畫來幫助記憶;但是,如果把它構想成一幅畫要花費很多時間,就不必去絞盡腦汁了,否則的話,只會得不償失。
研發進展
Weldon和Roediger(1987)的研究,除了使用外顯記憶測驗外,還使用了內隱記憶測驗。他們向被試呈現簡單的線條畫或具體物體的典型名稱。然後,被試或者進行有時間限制(5分鐘)的自由回憶(外顯記憶測量),或者進行殘詞補全(內隱記憶測量),如 e_ep_ _n_ 在殘詞補全測驗中,每個項目可以有20秒的時間。另外,被試也對其它一些類似的但沒有削骨的項目進行補全。結果發現,外顯記憶任務中出現了通常的圖優效應。內隱記憶任務中卻出現了相反模式——被試對學過的詞記憶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