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港

晉江下游的廠口、後山、富美、新街等處,古稱圓通港。宋時,泊於沿江的中外船舶,可用小船沿五堡溪(破腹溝)至三堡入八卦溝,過水門水關達市舶司庫裝卸貨物。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施行海禁和遷界,內港航運衰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沿海復界,設立海關,內港海運逐漸恢復。民國初,泉州內港海運相當發達,商人組織的幾個輪船公司客貨兼運,直達廣州,溪運也比較繁盛。
解放後,順濟橋下北岸建有梯式土碼頭。1960年,結合防洪堤建設,1~7碼頭改建為駁岸式碼頭,8~9碼頭仍為自然岸坡作煤炭裝卸,岸線總長880米。1984年,泉州大橋建成後,橋下岸線僅存387米,堆場2884平方米,倉庫1座240平方米。1984~1987年,在7~9碼頭建成兩座高樁梁板式現代化碼頭。第一座200噸級3個泊位,平台長105.3米,寬13米,棧橋3條長13米,中間棧橋寬8米,駁岸96.2米,標高6.8米。每平方荷載2噸,集中荷載5噸,棧橋荷載汽車-15、掛-80。碼頭前沿設計水深羅零-2米,年吞吐量10萬噸。第二座500噸級3個泊位,緊靠第一座,前沿按第一座夾角175順延,平台長150米。前沿設計水深羅零-4米,年吞吐量15萬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