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圓角圖書館系列叢書:千曲川風情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頁數:168頁
- 開本:32
- 定價:16.80
- 作者:島崎藤村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3304394, 9787513304399
- 品牌:新星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圓角圖書館系列叢書:千曲川風情》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島崎藤村 譯者:陳德文
島崎藤村(1872~1943),日本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原名春樹,別號古藤庵。生於長野縣築摩郡沒落貴族家庭。1887年進入明治學院。結識北村透谷等人後,開始創作新詩。他的詩對日本現代詩歌有重大影響。代表作有詩集《嫩菜集》(1897),散文集《千曲川風情》,長篇小說《破戒》(1906)、《春》(1908)、《家》(1910)及《黎明之前》(1932~1935)等。其創作手法早期為浪漫主義,後轉為現實主義,但受到當時流行的自然主義的影響,作品又具有自然主義特點。他在日本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陳德文,1965年北京大學東語系日本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現為日本愛知文教大學專任教授、大學院國際文化學科日中文化文學專攻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名古屋學院大學和岐阜東海女子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東方學會和福岡UNESCO協會研究員。翻譯出版日本文學名家名著多種,包括夏目漱石、島崎藤村、川端康成、井上靖、三島由紀夫和宮本輝等人的小說十餘部以及松尾芭蕉、幸田露伴、德富蘆花、島崎藤村、永井荷風、薄田泣堇、谷崎潤一郎和東山魁夷的散文專集和數百名日本作家大量散篇作品。出版個人學術著作《日本現代文學史》、《島崎藤村研究》《野間宏研究》和創作散文隨筆集《我在櫻花之國》《花吹雪》《櫻花雪月》等。
島崎藤村(1872~1943),日本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原名春樹,別號古藤庵。生於長野縣築摩郡沒落貴族家庭。1887年進入明治學院。結識北村透谷等人後,開始創作新詩。他的詩對日本現代詩歌有重大影響。代表作有詩集《嫩菜集》(1897),散文集《千曲川風情》,長篇小說《破戒》(1906)、《春》(1908)、《家》(1910)及《黎明之前》(1932~1935)等。其創作手法早期為浪漫主義,後轉為現實主義,但受到當時流行的自然主義的影響,作品又具有自然主義特點。他在日本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陳德文,1965年北京大學東語系日本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現為日本愛知文教大學專任教授、大學院國際文化學科日中文化文學專攻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名古屋學院大學和岐阜東海女子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東方學會和福岡UNESCO協會研究員。翻譯出版日本文學名家名著多種,包括夏目漱石、島崎藤村、川端康成、井上靖、三島由紀夫和宮本輝等人的小說十餘部以及松尾芭蕉、幸田露伴、德富蘆花、島崎藤村、永井荷風、薄田泣堇、谷崎潤一郎和東山魁夷的散文專集和數百名日本作家大量散篇作品。出版個人學術著作《日本現代文學史》、《島崎藤村研究》《野間宏研究》和創作散文隨筆集《我在櫻花之國》《花吹雪》《櫻花雪月》等。
圖書目錄
序
學生的家
天牛蟲
烏帽子山麓的牧場
青麥熟了的時候
少年群
麥田
古城初夏
山莊
賣解毒藥的女人
銀傻瓜
祗園祭前夕
十三日的祗園
節日之後
中棚
袍樹蔭
山間溫泉
學校生活
鄉村牧師
九月的田埂
山中生活
護山人
秋季的見習旅行
甲州公路
山村一夜
高原上
落葉
爐邊話
小陽春
小陽春下的山岡
農民的生活
收穫
巡禮之歌
便餐館
松林深處
深山燈影
山上的早餐
雪國的聖誕節
長野氣象站
鐵道草
屠牛
沿著乾曲川
河船
雪海
愛的標記
到山上去
住在山上的人們
柳田茂十郎
佃農之家
路旁雜草
學生之死
暖雨
北山狼及其他
賠禮
春之先驅
星
第一朵花
山上的春天
後記
學生的家
天牛蟲
烏帽子山麓的牧場
青麥熟了的時候
少年群
麥田
古城初夏
山莊
賣解毒藥的女人
銀傻瓜
祗園祭前夕
十三日的祗園
節日之後
中棚
袍樹蔭
山間溫泉
學校生活
鄉村牧師
九月的田埂
山中生活
護山人
秋季的見習旅行
甲州公路
山村一夜
高原上
落葉
爐邊話
小陽春
小陽春下的山岡
農民的生活
收穫
巡禮之歌
便餐館
松林深處
深山燈影
山上的早餐
雪國的聖誕節
長野氣象站
鐵道草
屠牛
沿著乾曲川
河船
雪海
愛的標記
到山上去
住在山上的人們
柳田茂十郎
佃農之家
路旁雜草
學生之死
暖雨
北山狼及其他
賠禮
春之先驅
星
第一朵花
山上的春天
後記
文摘
1、梅、李、櫻、櫸、銀杏等,一日之間,霜葉盡脫,滿地的落葉順著風勢飛舞。群山的景色頓時變得蒼涼而明淨了。
2、在早春枯葉未凋的時候,我還愛聽櫟樹林在寒風中呼嘯的聲音。我愛看披滿銀霜的蔥地。當我在屋外巡遊,我就感到一種刺激般的快感,這種快感是那些不住在這裡的人無法知曉的。
3、朝霧漸次晴了,周圍變得明亮了。淺間山麓也稍稍顯露出來,快速飛行的雲朵映入眼帘。時而可以窺見湛藍的青空。漸漸地,西方晴了,太陽豁然地映照著。淺間山清晰可見了,不過已是冬日的景象。那山頭早已蓋滿白髮般的積雪。
4、南邊天空出現一顆閃耀這青光的星星。稍遠處還有一顆。兩顆星在晚間紫色的天空里閃閃爍爍。向西天一瞧,山端輝映著黃色,又忽兒變成焦褐色。田野上反照著落日最後的餘暉。幹活兒的三個女人面頰上的毛巾以及彎腰的姿勢,都在這光影里閃現。連男孩子的鼻尖也照亮了。稻田早已是一片灰色,田野被灰暗包裹著,八幡森林中蓊鬱的櫸樹梢頭也消隱在黑沉沉的焦褐中了。
5、來到小諸城後側的田野里一看,淺淺萌出的綠麥全被白色掩埋了。岡巒起伏,放佛飄蕩起一道道雪浪。天地間低矮的石垣上,顯露出大大小小的石頭,那低垂著的發黃的草葉依然可見。遠方的森林,乾枯的樹梢,錯落的民宅,這一切看上去都浸上一層深深的柔和的淺灰色。這種鉛灰色,如果稍帶些紫色,我會說這是未來色彩的基調。這朦朧的色調將人的心帶向那難以名狀的縹緲迷離的世界。
2、在早春枯葉未凋的時候,我還愛聽櫟樹林在寒風中呼嘯的聲音。我愛看披滿銀霜的蔥地。當我在屋外巡遊,我就感到一種刺激般的快感,這種快感是那些不住在這裡的人無法知曉的。
3、朝霧漸次晴了,周圍變得明亮了。淺間山麓也稍稍顯露出來,快速飛行的雲朵映入眼帘。時而可以窺見湛藍的青空。漸漸地,西方晴了,太陽豁然地映照著。淺間山清晰可見了,不過已是冬日的景象。那山頭早已蓋滿白髮般的積雪。
4、南邊天空出現一顆閃耀這青光的星星。稍遠處還有一顆。兩顆星在晚間紫色的天空里閃閃爍爍。向西天一瞧,山端輝映著黃色,又忽兒變成焦褐色。田野上反照著落日最後的餘暉。幹活兒的三個女人面頰上的毛巾以及彎腰的姿勢,都在這光影里閃現。連男孩子的鼻尖也照亮了。稻田早已是一片灰色,田野被灰暗包裹著,八幡森林中蓊鬱的櫸樹梢頭也消隱在黑沉沉的焦褐中了。
5、來到小諸城後側的田野里一看,淺淺萌出的綠麥全被白色掩埋了。岡巒起伏,放佛飄蕩起一道道雪浪。天地間低矮的石垣上,顯露出大大小小的石頭,那低垂著的發黃的草葉依然可見。遠方的森林,乾枯的樹梢,錯落的民宅,這一切看上去都浸上一層深深的柔和的淺灰色。這種鉛灰色,如果稍帶些紫色,我會說這是未來色彩的基調。這朦朧的色調將人的心帶向那難以名狀的縹緲迷離的世界。
後記
這些寫生文章擱置了很長時間都沒有發表。我在信濃山區寫的文章雖然不少,但我以為沒有什麼值得向別人公開的地方,所以從中只選擇合適青年人閱讀的數篇,重新加以改寫,從明治末到大正初年,每月連載於當時由西村渚山君編輯、博文館出版的《中學世界》上。《乾曲川風情》也是當時定下的題目。大正元年冬,佐久良書房輯成一卷本出版,這便是最初結束集而成的小冊子。
我到小諸以後,早晨起來,像個如饑似渴的遊子一般眺望山巒。我看到了殘留白雪的遠山——淺問山,看到了犬牙交錯的山勢,滿布陰影的幽谷,以及古代崩陷的遺蹟,還看到了山巔淡煙般的雲層。所有這一切,都披著朝陽的光輝,映進我的眼帘。老實說,打從那時候起,我已經感到我再不是從前的自己了。我覺得我的內心有一種新的東西在躍動。
這是我後來對自己的回顧。我感到了莫大的新的渴望。在我的第四本詩集出版的時候,我打算學著如何更正確地看待事物。這種內心裡產生的要求十分強烈。為此,我沉默了將近三年的時間。記不得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創作這些寫生文。我把它寫在日記上,就像每天的日課。和我前後來到小諸的水彩畫家三宅克己君,在袋町建立了新家庭,住了一年光景。他利用餘暇也到小諸義塾給學生上過課。住在小諸時,他的畫技大有長進,我記得在白馬會舉辦的展覽會上,展出的《早晨》等幾幅作品,畫的就是懷古園附近的松林。我曾向他借來畫家使用的三腳架,有時帶到野外去,以便培養向日新月異的自然界學習的興趣。我的這些寫生文都是從淺間山麓的高原、火山灰、沙礫和烈風中產生的。
這裡,我想記述一點過去的事。我從仙台返回東京的時候,我們原來的《文學界》以及同仁們的工作,已經宣告結束。持續了五年多的工作,直到今天反而為意想不到的人所承認,甚至聽到有些人稱之為年輕的浪漫主義。今天再回顧一下那個時代,也是有因由的吧。不管怎么說,我們剛剛邁出第一步,還缺乏經驗,尤其是我自己,每當追想起當時來,就渾身出冷汗。我們的弱點在於缺少歷史的精神,如果不缺少這樣的精神,在對本國古典的追求上,在對西歐文藝復興的追求上,或許還會更加深入。正如平田禿木君所說,上田敏君是《文學界》培育起來的唯一的學者,即使憑藉這位上田君的學者態度,也未能使本國獨立的希臘研究存留於歷史之上,這實在可惜。通向文藝復興的道路,就是通向希臘的道路。當然像上田君這樣的學者,也是看到這一點的。然而,他似乎沒有朝這個方向深入下去,而轉向了近代象徵派詩歌的介紹和翻譯。
寫這組文章的時候,曾經收到東京的岡野知十君寄來的俳諧雜誌《半面》,創刊號上登著齋藤綠雨的文章。綠雨君在文章里也談及了我:
他現在一直待在北佐久郡,作為山民,他的皮膚有
些過於白嫩了。
綠雨君就是這樣的人。既不甘甜,也不辛辣,這樣的用語在當時無出其右者。然而,對於遠離東京的朋友的我來說,這似乎是最後聽到的綠雨君的聲音。我雖然從文學上沒有直接向他學習什麼東西,但從處世閱歷很深的他那裡,受到了不少啟發。就是他經常向我通報鷗外、思軒①、露伴、紅葉以及其他諸家的訊息。他去世以後,馬場阪蝶君追憶起交遊的往日,說他儘管死了,但仍有許多令人念念不忘的地方。可見他不是一個尋常之人。我對這話頗有同感。
在小諸聽到紅葉山人死去的情景,使我很難忘卻。我一年只有一次機會走訪東京的友人,因此,我很少得知諸先輩的訊息。像鷗外漁史等不知休息的人,當時也是透過書齋觀潮樓的窗戶,悠然自得但卻認真仔細地眺望著文學的推移進展吧。同時,他又留心柳浪、天外、風葉等作者的新作,關心著後進青年的成長。明治文學終於迎來變革的時期,人們都在為下一時代作準備,這可以說就是明治三十年代的特徵。 要摧毀舊東西只能是白費力氣,只要自己能夠煥然一新,那么也就等於舊事物已經摧毀了。這就是自仙台以來我的信條。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時代作準備,對於我來說,只能是使自己變成全新的人物。在我面前逐漸展現了廣闊的世界。一個行動不自由的鄉村教師,要弄到好的書刊是不容易的。我的這個心中的宿願實現了。我每天從這些書籍中學到了新的東西。我被達爾文的《物種的起源》和《人與動物的表情》等書籍中,自然研究的精神所打動,也被心理學家薩雷的對兒童的研究所打動。那時候,我的書架慢慢改觀了,上面不僅排列著近代的詩作,英譯的歐洲大陸小說和戲曲之類也一本一本地上了書架。其中有托爾斯泰的《哥薩克》、《安娜·卡列尼娜》,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西伯利亞記》,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還有易卜生的《約翰·卡布利埃爾·勃克曼》等,這些都是我喜歡閱讀的書籍。我最初接觸托爾斯泰的作品,不是小說,而是一本英譯的題為《勞動》的小冊子。那時是我從明治學院的舊學校里出來的第二年,我從岩本善治夫婦的藏書中發現了這本書。雖然僅有這樣一段記憶,我也如同遇到故友一般備感親切。我被書中準確的描寫所吸引,當我到乾曲川上游的高原地帶旅行的時候,我想像著托爾斯泰作品中各式各樣的人物。那未曾一見的高加索令我心馳神往。當時,我從橫濱的凱利書店主要購買一些外文書籍。這家書店給我寄來過英譯的巴爾扎克的《土》。這本書長期留在我的心中。奇怪的是,當我對這些外國的近代文學產生興趣之後,又反過來促使我重新閱讀一些本國的作品。正是在那個時候,我發現感人至深的《枕草子》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
今天,回顧明治二十年代,對我來說,就是回顧自己的青年時代。鷗外漁史因《舞女》一篇作品而登上文學舞台,也是在明治二十年代早期。他在《新著百種》上發表《信使》也當在明治二十四年吧。隨著時間的逝去,當時的情景和氣氛不那么清晰了,留在許多人心中的記憶也前後顛倒、印象朦朧了。但可以說,真正的明治文學是從二十年代開始的,今日保有的明治文學的一半業績,是活動於那十年的人們努力的結果。但明治二十年代是一個年輕的時代,大凡執筆寫作的人都在一同前進。其中的一個因素是,當時許多人都在考慮建立新的日本,社會強烈要求造就新的作者。長谷川二葉亭的《浮雲》之所以能那樣喚起我們心中的新鮮感,也正是因為順應了這樣的要求。像那樣鮮明地反映現實,批評現實的作品,也是罕見的。另一方面,鷗外漁史連續翻譯了菜辛的《俘虜》、安徒生的《即興詩人》以及其他名著,提高了當時的文學水平,給予眾多的作者以不少影響。《水沫集》一卷,說它是青春的書,未免又有些老成持重,但明治二十年代的早春氣息,卻保留在每一頁文字里。
如果說明治二十年代文學獲得了迅速的進步,那么,在發展之中也應看到它失去了最初的純粹性和新鮮感。這是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的。無可爭辯,當時文學進程中出.現的言文一致的文體,其基礎還不堅固,就連紅葉山人這樣的作者,也在雅俗折衷的文體和言文一致之問徘徊。不管怎么說,自古以來文章的約束還嚴重地存在,妨礙了人物感情和語言功能等方面的自然流露。這樣的狀態最終是行不通的。人們漸漸要求自由而富於變化的文體,過去的作者們感到再用舊有的表現方法也混不下去了。我知道齋藤綠雨君這個頭腦聰敏的人,在這一點上吃盡了苦頭。我想,大概他為文章本身付出了過大的辛勞,致使《油地獄》和《捉迷藏》中所顯露出來的作者的稟賦,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其後,鷗外漁史重新執起創作之筆,在《新小說》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錯染》,我閱讀之餘,感到漁史這樣的人也迎來了轉機。正如《錯染》這個淺顯題名所表現的一樣,漁史早已不是《信使》和《泡沫記》中所表現的那種高視闊步的姿態了。那個時候,透谷君和一葉女士短暫的文學生涯已經過去,柳浪也悄悄早逝,蝸牛庵主寫了《新羽衣故事》,紅葉山人寫了《金色夜叉》,進入了成熟的創作階段。在鷗外漁史發表《錯染》的時候,回顧一下明治二十年代初期的文壇,的確有隔世之感。十年的歲月,對於明治文學家來說,並不算短。
從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也許是明治文學家一生中最為動盪的時代,那正是綠雨君和鷗外漁史以及幸田露伴等人交遊的時代。同時也是諸先輩對新進作家的作品,開始組織講評會的時代。
明治文學早期的開拓者們,在接受歐洲文學方面,大多能深得其要領,保持了本國的特色。這是因為,一方面德川時期的文學家繼承了遺產;另一方面,這種特色也是從中國文學長期的滋養中培育起來的。當時,其他一批文學家們,依然瞄準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其中,從德國這一角度,著眼研究十九世紀文學、並滿載而歸的鷗外漁史,發揮了優勢。不過,就連鷗外自己,對本國產生的言文一致的文體也抱著試試看的猶豫不決的態度。想想那個時代,就會感到山田美妙和長谷川二葉亭兩人,比任何人更早覺悟到了這一點。
我認為,明治的新文學和言文一致的發達是不可分割的。想想各位前輩走過的道路,堅持言文一致便是最好的捷徑。我們所寫的東西,從古代文章的約束和表達方式中解脫出來,實現了今天的言文一致。這一事實,決非像後來想像的那般輕而易舉。首先從文學上開始試驗,然後推及整個社會,從報紙社論到科學著作,最後到私人通信和兒童作文,可以想像,是花費了很長的歲月的。
勿庸諱言,德川時代出現了俳諧和淨瑁璃④的作者,他們自由驅使俗言俚語,為語言的世界送來清新的空氣。另外,有的國學家探究《萬葉集》、《古事記》,將產生在那個黑暗時期的古代語言世界,再一次引向光明。我以為,實現這兩大任務的同時,明治年代一些人在言文一致的創設和發展方面付出的努力,正是為文學的殿堂奠定基礎的工作。我一邊創作這組寫生文,一邊嘗試著研究言文一致,這想法也並非一朝一夕之間產生的。
至今,我在山上已經生活了七個年頭。其問,我在馬場裡的自家裡迎接過小山內薰君、有島生馬君、青木繁君、田山花袋君和柳田國男君,那些日子實在令人難忘。我經常同小諸義塾的鮫島理學士以及水彩畫家丸山晚霞君一起,帶領學校的學生們到乾曲川的上游和下游旅行。這組寫生文,從各個方面追述了令人懷念的小諸生活的種種情景。
作者
我到小諸以後,早晨起來,像個如饑似渴的遊子一般眺望山巒。我看到了殘留白雪的遠山——淺問山,看到了犬牙交錯的山勢,滿布陰影的幽谷,以及古代崩陷的遺蹟,還看到了山巔淡煙般的雲層。所有這一切,都披著朝陽的光輝,映進我的眼帘。老實說,打從那時候起,我已經感到我再不是從前的自己了。我覺得我的內心有一種新的東西在躍動。
這是我後來對自己的回顧。我感到了莫大的新的渴望。在我的第四本詩集出版的時候,我打算學著如何更正確地看待事物。這種內心裡產生的要求十分強烈。為此,我沉默了將近三年的時間。記不得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創作這些寫生文。我把它寫在日記上,就像每天的日課。和我前後來到小諸的水彩畫家三宅克己君,在袋町建立了新家庭,住了一年光景。他利用餘暇也到小諸義塾給學生上過課。住在小諸時,他的畫技大有長進,我記得在白馬會舉辦的展覽會上,展出的《早晨》等幾幅作品,畫的就是懷古園附近的松林。我曾向他借來畫家使用的三腳架,有時帶到野外去,以便培養向日新月異的自然界學習的興趣。我的這些寫生文都是從淺間山麓的高原、火山灰、沙礫和烈風中產生的。
這裡,我想記述一點過去的事。我從仙台返回東京的時候,我們原來的《文學界》以及同仁們的工作,已經宣告結束。持續了五年多的工作,直到今天反而為意想不到的人所承認,甚至聽到有些人稱之為年輕的浪漫主義。今天再回顧一下那個時代,也是有因由的吧。不管怎么說,我們剛剛邁出第一步,還缺乏經驗,尤其是我自己,每當追想起當時來,就渾身出冷汗。我們的弱點在於缺少歷史的精神,如果不缺少這樣的精神,在對本國古典的追求上,在對西歐文藝復興的追求上,或許還會更加深入。正如平田禿木君所說,上田敏君是《文學界》培育起來的唯一的學者,即使憑藉這位上田君的學者態度,也未能使本國獨立的希臘研究存留於歷史之上,這實在可惜。通向文藝復興的道路,就是通向希臘的道路。當然像上田君這樣的學者,也是看到這一點的。然而,他似乎沒有朝這個方向深入下去,而轉向了近代象徵派詩歌的介紹和翻譯。
寫這組文章的時候,曾經收到東京的岡野知十君寄來的俳諧雜誌《半面》,創刊號上登著齋藤綠雨的文章。綠雨君在文章里也談及了我:
他現在一直待在北佐久郡,作為山民,他的皮膚有
些過於白嫩了。
綠雨君就是這樣的人。既不甘甜,也不辛辣,這樣的用語在當時無出其右者。然而,對於遠離東京的朋友的我來說,這似乎是最後聽到的綠雨君的聲音。我雖然從文學上沒有直接向他學習什麼東西,但從處世閱歷很深的他那裡,受到了不少啟發。就是他經常向我通報鷗外、思軒①、露伴、紅葉以及其他諸家的訊息。他去世以後,馬場阪蝶君追憶起交遊的往日,說他儘管死了,但仍有許多令人念念不忘的地方。可見他不是一個尋常之人。我對這話頗有同感。
在小諸聽到紅葉山人死去的情景,使我很難忘卻。我一年只有一次機會走訪東京的友人,因此,我很少得知諸先輩的訊息。像鷗外漁史等不知休息的人,當時也是透過書齋觀潮樓的窗戶,悠然自得但卻認真仔細地眺望著文學的推移進展吧。同時,他又留心柳浪、天外、風葉等作者的新作,關心著後進青年的成長。明治文學終於迎來變革的時期,人們都在為下一時代作準備,這可以說就是明治三十年代的特徵。 要摧毀舊東西只能是白費力氣,只要自己能夠煥然一新,那么也就等於舊事物已經摧毀了。這就是自仙台以來我的信條。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時代作準備,對於我來說,只能是使自己變成全新的人物。在我面前逐漸展現了廣闊的世界。一個行動不自由的鄉村教師,要弄到好的書刊是不容易的。我的這個心中的宿願實現了。我每天從這些書籍中學到了新的東西。我被達爾文的《物種的起源》和《人與動物的表情》等書籍中,自然研究的精神所打動,也被心理學家薩雷的對兒童的研究所打動。那時候,我的書架慢慢改觀了,上面不僅排列著近代的詩作,英譯的歐洲大陸小說和戲曲之類也一本一本地上了書架。其中有托爾斯泰的《哥薩克》、《安娜·卡列尼娜》,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西伯利亞記》,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還有易卜生的《約翰·卡布利埃爾·勃克曼》等,這些都是我喜歡閱讀的書籍。我最初接觸托爾斯泰的作品,不是小說,而是一本英譯的題為《勞動》的小冊子。那時是我從明治學院的舊學校里出來的第二年,我從岩本善治夫婦的藏書中發現了這本書。雖然僅有這樣一段記憶,我也如同遇到故友一般備感親切。我被書中準確的描寫所吸引,當我到乾曲川上游的高原地帶旅行的時候,我想像著托爾斯泰作品中各式各樣的人物。那未曾一見的高加索令我心馳神往。當時,我從橫濱的凱利書店主要購買一些外文書籍。這家書店給我寄來過英譯的巴爾扎克的《土》。這本書長期留在我的心中。奇怪的是,當我對這些外國的近代文學產生興趣之後,又反過來促使我重新閱讀一些本國的作品。正是在那個時候,我發現感人至深的《枕草子》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
今天,回顧明治二十年代,對我來說,就是回顧自己的青年時代。鷗外漁史因《舞女》一篇作品而登上文學舞台,也是在明治二十年代早期。他在《新著百種》上發表《信使》也當在明治二十四年吧。隨著時間的逝去,當時的情景和氣氛不那么清晰了,留在許多人心中的記憶也前後顛倒、印象朦朧了。但可以說,真正的明治文學是從二十年代開始的,今日保有的明治文學的一半業績,是活動於那十年的人們努力的結果。但明治二十年代是一個年輕的時代,大凡執筆寫作的人都在一同前進。其中的一個因素是,當時許多人都在考慮建立新的日本,社會強烈要求造就新的作者。長谷川二葉亭的《浮雲》之所以能那樣喚起我們心中的新鮮感,也正是因為順應了這樣的要求。像那樣鮮明地反映現實,批評現實的作品,也是罕見的。另一方面,鷗外漁史連續翻譯了菜辛的《俘虜》、安徒生的《即興詩人》以及其他名著,提高了當時的文學水平,給予眾多的作者以不少影響。《水沫集》一卷,說它是青春的書,未免又有些老成持重,但明治二十年代的早春氣息,卻保留在每一頁文字里。
如果說明治二十年代文學獲得了迅速的進步,那么,在發展之中也應看到它失去了最初的純粹性和新鮮感。這是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的。無可爭辯,當時文學進程中出.現的言文一致的文體,其基礎還不堅固,就連紅葉山人這樣的作者,也在雅俗折衷的文體和言文一致之問徘徊。不管怎么說,自古以來文章的約束還嚴重地存在,妨礙了人物感情和語言功能等方面的自然流露。這樣的狀態最終是行不通的。人們漸漸要求自由而富於變化的文體,過去的作者們感到再用舊有的表現方法也混不下去了。我知道齋藤綠雨君這個頭腦聰敏的人,在這一點上吃盡了苦頭。我想,大概他為文章本身付出了過大的辛勞,致使《油地獄》和《捉迷藏》中所顯露出來的作者的稟賦,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其後,鷗外漁史重新執起創作之筆,在《新小說》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錯染》,我閱讀之餘,感到漁史這樣的人也迎來了轉機。正如《錯染》這個淺顯題名所表現的一樣,漁史早已不是《信使》和《泡沫記》中所表現的那種高視闊步的姿態了。那個時候,透谷君和一葉女士短暫的文學生涯已經過去,柳浪也悄悄早逝,蝸牛庵主寫了《新羽衣故事》,紅葉山人寫了《金色夜叉》,進入了成熟的創作階段。在鷗外漁史發表《錯染》的時候,回顧一下明治二十年代初期的文壇,的確有隔世之感。十年的歲月,對於明治文學家來說,並不算短。
從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也許是明治文學家一生中最為動盪的時代,那正是綠雨君和鷗外漁史以及幸田露伴等人交遊的時代。同時也是諸先輩對新進作家的作品,開始組織講評會的時代。
明治文學早期的開拓者們,在接受歐洲文學方面,大多能深得其要領,保持了本國的特色。這是因為,一方面德川時期的文學家繼承了遺產;另一方面,這種特色也是從中國文學長期的滋養中培育起來的。當時,其他一批文學家們,依然瞄準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其中,從德國這一角度,著眼研究十九世紀文學、並滿載而歸的鷗外漁史,發揮了優勢。不過,就連鷗外自己,對本國產生的言文一致的文體也抱著試試看的猶豫不決的態度。想想那個時代,就會感到山田美妙和長谷川二葉亭兩人,比任何人更早覺悟到了這一點。
我認為,明治的新文學和言文一致的發達是不可分割的。想想各位前輩走過的道路,堅持言文一致便是最好的捷徑。我們所寫的東西,從古代文章的約束和表達方式中解脫出來,實現了今天的言文一致。這一事實,決非像後來想像的那般輕而易舉。首先從文學上開始試驗,然後推及整個社會,從報紙社論到科學著作,最後到私人通信和兒童作文,可以想像,是花費了很長的歲月的。
勿庸諱言,德川時代出現了俳諧和淨瑁璃④的作者,他們自由驅使俗言俚語,為語言的世界送來清新的空氣。另外,有的國學家探究《萬葉集》、《古事記》,將產生在那個黑暗時期的古代語言世界,再一次引向光明。我以為,實現這兩大任務的同時,明治年代一些人在言文一致的創設和發展方面付出的努力,正是為文學的殿堂奠定基礎的工作。我一邊創作這組寫生文,一邊嘗試著研究言文一致,這想法也並非一朝一夕之間產生的。
至今,我在山上已經生活了七個年頭。其問,我在馬場裡的自家裡迎接過小山內薰君、有島生馬君、青木繁君、田山花袋君和柳田國男君,那些日子實在令人難忘。我經常同小諸義塾的鮫島理學士以及水彩畫家丸山晚霞君一起,帶領學校的學生們到乾曲川的上游和下游旅行。這組寫生文,從各個方面追述了令人懷念的小諸生活的種種情景。
作者
序言
敬愛的吉村君——樹——,今天我寫這封信給你,權作本書的序文冠於篇首。因為叫得習慣了,我依然想呼喚你這個令人感到親切的名字。現在,我終於把在那座山鄉的生活情景系統地寫下來了,作為紀念,我把它獻給你,也算了卻我多年來的一樁心愿。
樹君,我同你的交誼既深厚,又長久。在你出生之前,少年的我就寄居在你家。你生下來之後,小時候我抱過你,我馱著你走路。你在日本橋久松町①國小讀書時,我進了白金的明治學院。我和你就像兄弟一起長大。有一年,我到木曾的姐姐家消夏的時候,也曾邀你一道同行。記得那一次你是初次出門旅行。我在信州⑦的小諸成家之後,有兩個夏天,我和妻子在那座山鄉接待了你。你那時眼看就要中學畢業,已經是一位有為的青年了。一次是你陪伴你的父親;一次是你獨自前來。這本書里提到的小諸城址附近中棚溫泉和淺問山一帶傾斜的地面,想必還清晰地留在你的記憶中吧。我不只把這封信代替序寄給你,我還要把整本書寫完後送給你。在那座山鄉住過一個時期的我,送給依然穿著中學制服的你,這在我是順乎自然的事。我以為這是對當時生活的最好的紀念。
“使自己更鮮潔、更簡素些吧。”
這是我擺脫都市的空氣,前往那座山鄉時的心情。我來到信州的農民之中,學到了各種東西。我作為一名鄉村教師,一方面在小諸義塾教授鎮上的商人、舊土族,還有農民的子弟讀書;另一方面,我又向學校的工友和學生的家長們學習。我在那座山鄉整整度過七年漫長的歲月。我的內心產生了轉折,離開了詩歌,選取了小說這一形式。這本書的主要素材和內容,是在那個地方默默住了三四年之後所獲得的印象。
樹君,你的父親早已離開人世,我的妻子也不在了。我從山上下來一直到今天的這段日子,你我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然而,七年的小諸生活對於我是終生難忘的。如今,千曲川河上河下的情景依然歷歷如繪地出現在我的眼前。我仿佛感到我正置身於淺問山麓那片岩石縱橫的斜坡上。我似乎嗅到了那裡泥土的芳香。我想像著,當你仔細閱讀著我的逐漸公開發表的《破戒》、《綠葉集》,還有《藤村集》和《家》的上部以及最近寫的一些短篇文章之後,你會發現我在那座山上受到多么深刻的感化。
這本寫生集沒能向你介紹知友神津猛居住的山村附近的景象,我因而感到遺憾。過去,我從未特意為年輕的讀者寫過東西,這本書多少是基於這種想法寫成的。如果這本書能給住在那地方的寂寞的人們帶來些慰藉,那也就滿足了。
大正元年。冬
藤村
以上是大正元年冬天,出版這本小冊子的時候所寫的序。
吉村樹君是我的恩人的兒子,他在中學時代,曾陪伴我到木曾福島姐姐家裡去過。我移住小諸以後,他曾兩次從東京來到這裡消夏。
此外,《乾曲川風情》和詩稿不同,如果把對當時的一些回憶零零散散地寫入正文,要麻煩得多,所以我把這些內容一併附在這本書的後邊了。
(《早春》)
樹君,我同你的交誼既深厚,又長久。在你出生之前,少年的我就寄居在你家。你生下來之後,小時候我抱過你,我馱著你走路。你在日本橋久松町①國小讀書時,我進了白金的明治學院。我和你就像兄弟一起長大。有一年,我到木曾的姐姐家消夏的時候,也曾邀你一道同行。記得那一次你是初次出門旅行。我在信州⑦的小諸成家之後,有兩個夏天,我和妻子在那座山鄉接待了你。你那時眼看就要中學畢業,已經是一位有為的青年了。一次是你陪伴你的父親;一次是你獨自前來。這本書里提到的小諸城址附近中棚溫泉和淺問山一帶傾斜的地面,想必還清晰地留在你的記憶中吧。我不只把這封信代替序寄給你,我還要把整本書寫完後送給你。在那座山鄉住過一個時期的我,送給依然穿著中學制服的你,這在我是順乎自然的事。我以為這是對當時生活的最好的紀念。
“使自己更鮮潔、更簡素些吧。”
這是我擺脫都市的空氣,前往那座山鄉時的心情。我來到信州的農民之中,學到了各種東西。我作為一名鄉村教師,一方面在小諸義塾教授鎮上的商人、舊土族,還有農民的子弟讀書;另一方面,我又向學校的工友和學生的家長們學習。我在那座山鄉整整度過七年漫長的歲月。我的內心產生了轉折,離開了詩歌,選取了小說這一形式。這本書的主要素材和內容,是在那個地方默默住了三四年之後所獲得的印象。
樹君,你的父親早已離開人世,我的妻子也不在了。我從山上下來一直到今天的這段日子,你我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然而,七年的小諸生活對於我是終生難忘的。如今,千曲川河上河下的情景依然歷歷如繪地出現在我的眼前。我仿佛感到我正置身於淺問山麓那片岩石縱橫的斜坡上。我似乎嗅到了那裡泥土的芳香。我想像著,當你仔細閱讀著我的逐漸公開發表的《破戒》、《綠葉集》,還有《藤村集》和《家》的上部以及最近寫的一些短篇文章之後,你會發現我在那座山上受到多么深刻的感化。
這本寫生集沒能向你介紹知友神津猛居住的山村附近的景象,我因而感到遺憾。過去,我從未特意為年輕的讀者寫過東西,這本書多少是基於這種想法寫成的。如果這本書能給住在那地方的寂寞的人們帶來些慰藉,那也就滿足了。
大正元年。冬
藤村
以上是大正元年冬天,出版這本小冊子的時候所寫的序。
吉村樹君是我的恩人的兒子,他在中學時代,曾陪伴我到木曾福島姐姐家裡去過。我移住小諸以後,他曾兩次從東京來到這裡消夏。
此外,《乾曲川風情》和詩稿不同,如果把對當時的一些回憶零零散散地寫入正文,要麻煩得多,所以我把這些內容一併附在這本書的後邊了。
(《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