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蟾舌蛙

圓蟾舌蛙

圓蟾舌蛙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無尾目蛙屬,多分布在雲南、廣西、海南以及東南亞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圓蟾舌蛙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蛙科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分布,

形態特徵

體型小而肥圓,雄蛙體長19~22 mm,雌蛙體長23~28 mm。頭小,頭長寬幾乎相等,吻端鈍圓,無吻棱;
鼓膜輪廓較為清晰,無犁骨齒,舌窄長而後端圓。背麵皮膚較粗糙,頭體及四肢滿布大小圓疣排列成行,在疣粒頂端呈白色丘疹狀突起;兩眼後方有1橫膚溝,顳褶明顯;體腹面較光滑。前肢粗壯,指短,指、趾末端圓;後肢粗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或肩前方,股部渾圓而粗,第四趾蹼達第二關節下瘤,約2/3蹼,其餘趾蹼均達趾端,內跖突長而大,呈刃狀,無外跗褶。體色變異頗大,背面多為淺棕色、棕紅色或灰棕色,散有深色斑點,有的個體背正中有一鑲淺色邊的深棕色寬脊紋;腹面白色,雄性咽喉部呈淺棕色,雌蛙不明顯;股後沒有黑色線紋。雄蛙第一指有乳白色婚墊,具單咽下內聲囊,腹側有雄性線。卵徑1.2 mm左右,乳黃色。第35~37期蝌蚪全長平均26 mm,頭體長8 mm左右,尾長超過頭體長的2倍;頭體背面紅灰色,尾灰褐色,尾鰭上有淺黃色大斑;體尾細長,尾肌較發達,上尾鰭較下尾鰭略寬,末端鈍尖。口小而圓,位於吻端部,呈圓領狀,背面正中有一深缺刻,在缺刻處有一個圓乳突,領周圍有一深溝;口部無唇乳突,無唇齒,有角質頜;第45期的變態者,頭體長10 111K1左右。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10~1 000 113長滿雜草的稻田邊、路邊、山間窪地等小水塘、臨時水坑或其附近。成蛙常隱蔽在茂密的草叢中,白天叫聲較少,黃昏時鳴聲四起,音小而尖,如“唧、唧、唧”。雌蛙可產卵215~288粒。蝌蚪底棲於長滿雜草的淺水窪地內或稻田內,所見數量甚少。

種群狀態

該蛙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種群數量減少。受脅等級:近危NT。

分布

雲南(騰衝、孟連、景洪、勐臘、思茅、滄源)、廣東(信宜)、廣西(南部)、海南(全島);國外分布於泰國、柬埔
寨、寮國、越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